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筆者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lǐng)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清朝時期出現(xiàn)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jié)合字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字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題記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進京,10月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政府開始統(tǒng)治中國。 對于滿清的統(tǒng)治者來說,一方面必須壓制各種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須盡快融會吸收漢族傳統(tǒng)文化,從而實現(xiàn)長久的統(tǒng)治。為此,清政府采取了兩項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興文字獄,以鉗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動地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進行整理。而陷入異族統(tǒng)治下的知識分子,開始倡導(dǎo)通經(jīng)致用,樸學(xué)逐漸興起。在樸學(xué)學(xué)風(fēng)中成長的金石、考據(jù)學(xué),讓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了秦漢、北朝書法的藝術(shù)價值,從而形成清代書法發(fā)展的新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代是我國書法史上的轉(zhuǎn)型和總結(jié)時期。 清代前期,國勢初平,百廢待興,尚無力過多關(guān)心書法,因此這時期基本上延續(xù)的是晚明書風(fēng),大體可以看作三線發(fā)展:一是晚明行草書風(fēng)的新發(fā)展,二是傳統(tǒng)書風(fēng),三是篆隸初興。 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fā)展歷史上,經(jīng)歷了一場 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xué)的樊籠,開創(chuàng)了碑學(xué),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fēng)。尤其是碑學(xué)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 神和表現(xiàn)個性的書法創(chuàng)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清代歷二百六十余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tǒng)治階級采取了一系列穩(wěn)定政治,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chuàng)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順治喜臨黃庭,遺教二經(jīng);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書風(fēng)一時盡崇董書,這一時期,惟傅山和王鐸能獨標(biāo)風(fēng)格,另辟蹊徑;乾隆時,尤重趙孟頫行楷書,空前宏偉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內(nèi)府收藏的大量書跡珍品著錄于《石渠寶笈》中,帖學(xué)至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xiàn)一批取法帖學(xué)的大家,如乾隆、嘉慶年間的劉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書、貞石、碑版大量出土,興起了金石學(xué)。嘉慶、道光時期,帖學(xué)已入窮途,當(dāng)時的集大成者有劉墉,鄧石如開創(chuàng)了碑學(xué)之宗,阮元和包世臣總結(jié)了書壇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和理論。咸豐后至清末,碑學(xué)尤為昌盛。前后有康有為、伊秉綬、吳讓之、何紹基、楊沂孫、張裕釗、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chuàng)新,至此碑學(xué)書派迅速發(fā)展,影響所及直至當(dāng)代??v觀清代260余年,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chuàng)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并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 清中期,乾隆、嘉慶前后,董、趙的影響漸弱,文人們向古代傳統(tǒng)的追尋逐步深入,這使得篆隸書法的復(fù)興步伐加快了,對晉唐宋元明傳統(tǒng)的學(xué)習(xí)范圍也大大擴展,由此成為兩股基本的力量。 清晚期,嘉慶、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興碑學(xué),從理論上鼓吹秦漢北碑傳統(tǒng)在書法史和書法美學(xué)系統(tǒng)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時顯學(xué)。但深入實踐的許多書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長,自覺不自覺地尋求融合之道,使兩大傳統(tǒng)都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契機。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的書法作品。 趙之謙(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漢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與吳昌碩、厲良玉并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吳昌碩并稱“清末三大畫家”。 [16] 李志敏評價:“趙之謙學(xué)北碑自成一體?!?/span> 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于經(jīng)學(xué)、文字訓(xùn)詞和金石考據(jù)之學(xué),取得了相當(dāng)?shù)某删汀S染珪?、篆刻。趙之謙善于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xué)習(xí),又不囿前人,勇于創(chuàng)新。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qū)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chuàng)的“金石畫風(fēng)”,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xué)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fēng)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xué)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chuàng)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著有《六朝別字記》《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趙之謙在《長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xué)《家廟碑》,每日五百字。”可見其于顏體,用功極勤。然而時世之變,帖學(xué)漸衰,碑學(xué)方興,歷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為所說的:“碑學(xué)之興,乘帖學(xué)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瓫芸h包氏以精敏之資,當(dāng)金石之盛,傳完白之法,獨得蘊奧。大啟秘藏,著為《安吳論書》,表新碑,宣筆法,于是此學(xué)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學(xué)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壁w之謙處于此時此境,以其性格,絕不甘落人之后,憑其才能,亦必定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一個人的書風(fēng),各種書體最終如果能得到統(tǒng)一,則其必具獨到風(fēng)格。五十歲之后的趙之謙,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種書體均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所可惜的,是趙之謙平生少作草書,從中年草書《為犍汀草書集圣教序聯(lián)》觀之,渾厚質(zhì)樸中見飄逸,亦全出自北魏筆法。 主要書法作品有:《篆書急就章》《楷書智果心成頌》《楷書五言聯(lián)》《行書八言聯(lián)》《篆書鐃歌冊》《篆書節(jié)錄許氏說文敘冊》《楷書符瑞志四條屏》《隸書七言聯(lián)》《楷書魏碑七言聯(lián)》《篆書龔儀部詩七言聯(lián)》《行書八言聯(lián)軸》《行書為子鶴書八言聯(lián)》《楷書七言聯(lián)》《行書七言聯(lián)》《贈鶴年篆隸二體團扇》《四體書屏》《行書中秋詩四屏》《篆書一月得四十五日居》《篆書悔不十年讀書》《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篆書五言聯(lián)》《行楷薄帷高情五言聯(lián)》《篆書萬物七情七言聯(lián)》《楷書誰憐記取七言聯(lián)》《為幼堂隸書七言聯(lián)》《楷書廣成頌軸》《篆書說文解字序四條屏》《行書七言古詞四屏》《行書五言詩紈扇》《楷書憩云槎橫幅》《行書致蔚青手札散冊》《隸書四言聯(lián)》《行書七言聯(lián)》《行書集蘇東坡句七言聯(lián)》《行書跋麻姑仙壇記》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急就章》賞析 趙之謙書《篆書急就章》軸,清,紙本,縱112.4厘米,橫46.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進近公卿傳仆勛,前后常侍諸將軍。列侯邑有土臣封,積學(xué)所致非鬼神。此軸節(jié)錄史游《急就篇》,末識“史游急就篇,益齋仁兄正。趙之謙?!毕骡j“趙之謙印”。本幅無藏印。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不詳,但從書風(fēng)推測當(dāng)屬趙氏晚年書作。據(jù)考,受書人“益齋”可能是上海人陳以謙,字益齋,工詩文詞,亦善寫蘭。此軸書宗鄧石如篆法,又融入魏碑筆意,折筆由圓變方,筆勢渾厚,但肥扁多于圓勁。結(jié)字嚴整,張弛有度,全幅給人以凝重沉勁之感。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楷書智果心成頌》賞析 趙之謙書《楷書智果心成頌》軸,清,高麗箋紙本,楷書,縱128.5厘米,橫36厘米。全幅共6行,滿行22字。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書法峻逸挺拔,棱角分明,魏碑書法特色極為明顯,代表了趙之謙宗法北碑書法初成時期的書法風(fēng)貌,是趙氏早期書法的精整之作,也是清代晚期北碑書法的杰出作品。此書結(jié)字方整,猶存隸書意韻,起筆處多用側(cè)鋒,鋒芒畢現(xiàn),極具特色。 釋文:回轉(zhuǎn)右肩。長舒左足。峻拔一角。潛虛半腹。間合間開。隔仰隔覆?;鼗チ舴?。變換伸縮。繁則減除。疏當(dāng)補續(xù),分若抵背,合如對目。孤單必大。重病乃促。以側(cè)映斜。以斜附曲。覃精一字,功歸自得盈虛。統(tǒng)視連行,妙在相承起伏。 隋僧智果心成頌,旌德姚仲虞始標(biāo)出,以為書學(xué)真?zhèn)鳎_不可易。甘伯屬錄其文,置之左右。欣然下筆,幾忘炎暑。同治乙丑五月趙之謙記。 鈐“趙之謙印”、“漢后隋前有此人”印二方。左下角鈐“師氏珍藏”收藏印一。裱邊有師守玉題一行,鈐“師守玉印”。 作品書隋僧智果所作《智果心成頌》。智果,會稽人,出家為僧,居永興寺。擅書,得王羲之法,張懷瓘《書斷》將其隸、行、草書列入能品?!洞净w帖》卷五刻有智果所書《梁武帝評書帖》。他將書寫心得著成《心成頌》,以示執(zhí)筆作字之法。此文后經(jīng)清人姚配中(1792—1844年,字仲虞,安徽旌德人)作注,遂大行于世,成為一篇重要的書法論文。 此軸是趙之謙應(yīng)友人“甘伯”之請而書的。甘伯即胡澍(1825—1872年),字肆甫,一字甘伯,號石生,安徽績溪人。精篆刻,工篆書,得秦漢人遺意。趙之謙對他十分推崇,交往多年,與之文章道誼相切磋,考古訂今,搜奇選勝,“非君不在不樂也”。 趙之謙書法初宗顏真卿,后專意于北朝碑版,融而自化,自成一家。書兼各體,以楷書最富特色。據(jù)此作年款“同治乙丑”可知,作品創(chuàng)作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趙氏時年37歲。筆法勁直舒展,結(jié)體沉雄方正,墨氣渾厚豐潤,風(fēng)格端妍遒麗,是趙之謙早期師法魏碑的精整之作。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楷書五言聯(lián)》賞析 趙之謙書《楷書五言聯(lián)》,清,趙之謙書,紙本,縱189厘米,橫56.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集前人句為聯(lián),聯(lián)云:“猛志逸四海,奇齡邁五龍。”上聯(lián)識云:“集陶征士郭著作詩句為益齋尊兄書。”下聯(lián)識云:“同治九年歲在庚午中夏之月,趙之謙記?!笨钕骡j“會稽趙之謙印信長壽”、“定光佛再世墜落娑般世界凡夫”印二方。無藏印。同治九年(1870年),時趙氏41歲。 此聯(lián)書風(fēng)雄健,折筆方闊而墨氣溫潤,尚保留顏魯公楷法遺意,但其瀟灑流暢之勢已具鄧石如書韻。謂其為鄧派之三變,信不虛出。此聯(lián)為清代后期碑學(xué)書法的典型,也是趙之謙中年時期楷書中之精品。上款'益齋'當(dāng)與其所書《篆書急就章》的受書人為同一人,即上海陳以謙。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八言聯(lián)》賞析 趙之謙書《行書八言聯(lián)》聯(lián),清,趙之謙書,紙本,行書,縱168.3厘米,橫33.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謨議軒昂文章浩渺,躭樂術(shù)藝揫斂吉祥。伯輔大世兄屬。趙之謙。時人評趙之謙的書法特點:“撝叔書初師顏平原,后深明包氏鉤捺抵送萬毫齊力之法,篆隸楷行一以貫之?!贝思髌酚谛袝腥谌肓硕喾N書法元素,既有篆書的婉轉(zhuǎn),又有隸書用筆的波磔與結(jié)體的寬博,并蘊含北碑的方整渾厚,表現(xiàn)出趙之謙豐厚的書法涵養(yǎng)。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鐃歌冊》賞析 趙之謙書《篆書鐃歌冊》冊,清,紙本,縱32.5厘米,橫36.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上之回所中溢夏將至行將北以承曰泉宮寒暑德游石關(guān)望諸國月支臣匈奴服令從百官疾驅(qū)馳千秋萬歲樂無極 上陵何美美下津風(fēng)以寒問客何從來言從水中央桂樹爲(wèi)君船青絲爲(wèi)君笮木蘭爲(wèi)君棹黃金錯其間滄海之雀赤翅鴻白雁隨山林乍開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光澤何蔚蔚芝爲(wèi)車龍爲(wèi)馬覽遨游四海外曰露初二年芝生銅池中仙人下來飲延壽千萬歲 遠如期益如壽處天左側(cè)大樂萬與天無極雅樂陳佳哉紛單于自歸動如驚心虞心大佳萬人還來謁者引卿殿陳累世未嘗聞之曾壽萬歲亦誠哉漢鐃歌三章。 同治甲子六月爲(wèi)遂生書篆法非以此爲(wèi)正宗惟此種可悟四體書合處宜默會之無悶 此冊篆書錄《鐃歌》“上之回”、“上陵”、“遠如期”三章,計12開,74行,行3字。末識:“同治甲子六月為遂生書,篆法非以此為正宗,惟此種可悟四體書合處,宜默會之。無悶?!毕骡j“之謙印信”印。無藏印,未見著錄。 據(jù)自題知此冊書于同治三年(1864年),時趙之謙35歲,當(dāng)是其早年書風(fēng)初成時期的作品。另從題語分析,此冊應(yīng)是其為習(xí)書弟子所書范本,與《許氏說文敘》冊屬同一性質(zhì)作品。此冊用漢篆法,又有隸書筆法融匯其中,起筆處多方雋,復(fù)具魏碑書法特色,由此可見趙氏書法融鑄古今、各體雜揉、終為己用的獨特書法面貌。結(jié)字略長,中鋒用筆,沉實厚重,精氣內(nèi)斂,是趙之謙篆書代表作之一。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節(jié)錄許氏說文敘冊》賞析 趙之謙書《篆書節(jié)錄許氏說文敘冊》冊,趙之謙書,紙本,縱32.4厘米,橫57.5厘米。每頁10行,行4字。故宮博物院藏。 ![]() ?。ā对S氏說文敘》冊釋文)此冊篆書節(jié)錄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一段,末開識云:“方壺屬書此冊,故露筆痕以見起訖轉(zhuǎn)折之用?!笔鹂睿骸爸t”,款上押“趙氏之謙”印。無鑒藏印記,未見著錄。從趙之謙識語推測,此冊當(dāng)是為弟子習(xí)字用所書范本,上款'方壺'應(yīng)為其弟子或愛其書者。此冊書法結(jié)構(gòu)謹嚴,篆法精麗,起訖之處未用藏鋒,其意為使弟子易見筆法之蹤痕,卻獲得了一種意外的效果,使之不同于一般篆書之圓潤流美,自具特色。同時,此冊筆力健勁,使轉(zhuǎn)自如,將北碑書法融于篆書之中,也為趙氏書法之一大特色。本冊具體書寫時間不詳,但從書法風(fēng)格及為弟子書寫范本的情況看,當(dāng)為趙氏中年以后作品,是趙之謙具有代表性的篆書作品之一。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楷書符瑞志四條屏》賞析 ![]() 趙之謙書《楷書符瑞志四條屏》,清,紙本,縱175.4厘米,橫43.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 此屏節(jié)錄《宋書·符瑞志》語四條,前三屏每條3行,末幅4行,自識:“節(jié)宋書符瑞志語,書呈湘文大公祖大人法鑒,同治丁卯秋八月,治趙之謙。”下鈐“趙之謙印”、“漢后隋前有此人”印二方。無藏印。由識語可知此屏?xí)谕瘟辏?867年),作者時年39歲,其時趙氏尚為官,從題識語氣判斷應(yīng)為書贈上司之作,受書人湘文待考。 趙之謙在楷書方面具有極深的造詣,時人評其書云:“行楷出入北碑,儀態(tài)萬方?!彼目瑫鯇W(xué)顏魯公,后將北碑之硬健與顏書之渾厚相融合,遂形成獨特的楷書風(fēng)格。趙之謙書作中有一方鈐用較多的印“漢后隋前有此人”,從中可知其書取法漢隋之間的魏晉書法為多。 此屏?xí)ㄓ霉P勁健方硬,存隸書遺意,盡顯魏碑書法外拓方整的筆法特征,結(jié)體上又呈多變之勢,乃趙氏書風(fēng)初成時期的典型作品。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隸書七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隸書七言聯(lián)》,釋文:漢歌風(fēng)臺存大篆,隋文選樓傳古音。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楷書魏碑七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楷書魏碑七言聯(lián)》,紙本,立軸,128×30厘米。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龔儀部詩七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篆書龔儀部詩七言聯(lián)》。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八言聯(lián)軸》賞析 ![]() 趙之謙《行書八言聯(lián)軸》,紙本,均縱145公分,橫3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草呼風(fēng)氣池搖月影,德溥甘露言感清泉??钍穑菏鲡止娲笕苏龝?。趙之謙。清代書壇,書家往往兼有詩文、繪畫或篆刻方面的學(xué)養(yǎng),而能夠四者兼長成就卓越也不乏其人,趙之謙即屬于其中之一。 他對北朝碑刻文字書法,投注許多心力,在這方面的成就也深受世人贊賞。柔軟的毛筆在他使轉(zhuǎn)之下,能夠?qū)懗霰痰牧Ω?,卻又能夠把碑刻鋒芒棱角化為柔和流動,因此他的書風(fēng)兼有剛?cè)醿煞N質(zhì)素。這幅對聯(lián)介于楷書和行書之間,帶有放恣的氣息,必須在楷法純熟之后,才可以做如此的嘗試。就好比小娃兒走路,在走得平穩(wěn)之后,才能放開步來跑跑跳跳。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為子鶴書八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行書為子鶴書八言聯(lián)》。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楷書七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楷書七言聯(lián)》,釋義:孟賁子路并為一,魏征封倫恨不雙。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七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行書七言聯(lián)》,釋文:何人更似蘇司業(yè),坐客仍攜王子淵。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贈鶴年篆隸二體團扇》賞析 ![]() 趙之謙《贈鶴年篆隸二體團扇》。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四體書屏》賞析 ![]() 清代趙之謙《四體書屏》,縱143厘米,橫37 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這套書屏以篆、隸、行、楷四種書體書寫,據(jù)署款,寫于同治八年己巳(1869),鈐“趙之謙印”、“孺卿”兩枚白文方印。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中秋詩四屏》賞析 ![]() 清代趙之謙行書欣賞《行書中秋詩四屏》,145×37.5cm×4, 趙之謙早年學(xué)顏真卿,后改習(xí)北碑。其楷書以魏碑為框,沉雄方整,又施以顏體,渾厚豐潤,形成端整遒麗、血肉豐美的風(fēng)格,有“顏底魏面”之稱。行書往往兼具草體,北碑體勢、筆法。此作作于光緒四年(1878),為趙之謙宰江西南城時所書,以贈幕友蔡耀甫者,是其晚年精到之筆,彌之珍矣。 釋義:中秋月正明,夜半飛紫瓊。拂袖天上去,攬衣朝太清??~緲黃金闕,迢遙白玉京。離離百寶幢,裊裊九華旌。簫韶起碧落,散花飄群英。翱翔鸞鶴舞,清澈云璈聲。凌凌九霄寒,風(fēng)露薄青冥。弱水三萬里,仙路眇蓬瀛。不赴瑤池宴,相約董雙成。吹笙騎鳳凰,飛上芙蓉城。宋四明陳西麓游仙曲。光緒戊寅秋七月書于芝陽,為耀甫尊兄夫子大人屬,撝叔弟趙之謙。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一月得四十五日居》賞析 ![]() 趙之謙篆書作品《篆書一月得四十五日居》,尺寸 30×136.5cm。 此篆書橫額為趙之謙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十四歲時所書,以成熟的魏碑體書款“完白山人為也園先生舊題額,同治十一年趙之謙為箓階補篆”。篆書融合三代金文和石刻,并參以隸書和北碑筆意,運鋒藏露相兼,結(jié)體方圓合度,行筆蒼勁而婉轉(zhuǎn)流暢,為趙之謙典型書風(fēng),又配以“顏底魏面”的精美楷書行款,相得益彰,實為二絕。箓階即程守謙,又字六皆,為吉金拓名家,善金石收藏,與趙之謙等交善。 “一月得四十五日居”語出東漢大史家班固《漢書·食貨篇》。歷代文人引用此語,更多取“只爭朝夕”之意,用三十天做四十五天的事,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對待人生的方式,表示積極進取,勤勉向上。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悔不十年讀書》賞析 ![]() 趙之謙《篆書悔不十年讀書》,水墨紙本,尺寸 32×122cm。款識:仲平二兄大人屬書此六字囗叔弟趙之謙。鈐?。黑w之謙印。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賞析 ![]() 趙之謙《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之一 ![]() 趙之謙《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之二 ![]() 趙之謙《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之三 ![]() 趙之謙《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之四 ![]() 趙之謙《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之五 清代趙之謙魏碑楷書字帖欣賞:《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米字格版。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五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篆書五言聯(lián)》 作于1867年 182.9 x 48.3 cm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楷薄帷高情五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行楷薄帷高情五言聯(lián)》紙本行楷 155.2×41.8cm×2 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薄帷鑒明月,高情屬天云??钍穑鹤庸倘市滞陮贂?。弟趙之謙。鈐印:趙之謙(白文)、長陵舊學(xué)(朱文)。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萬物七情七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篆書萬物七情七言聯(lián)》紙本篆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萬物不平有風(fēng)俗。七情之合為中龢。款署:勛唐七兄大人雅屬。集會稽刻石。趙之謙。鈐印:趙之謙?。ㄖ煳模?趙扌為叔(白文)。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楷書誰憐記取七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楷書誰憐記取七言聯(lián)》紙本楷書 174×45cm×2 湖南省博物館藏。釋文:誰憐寂寞高常侍,記取孤吟孟浩然??钍穑痕⒅市謱伲w之謙。鈐印:趙之謙(白文) 趙撝叔。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為幼堂隸書七言聯(lián)》賞析 ![]() 趙之謙《為幼堂隸書七言聯(lián)》紙本隸書 175×45cm×2 同治七年(1868)日本樽本樹村氏舊藏。釋文:三辰既朗遇慈父,兩金相刻冰神鋒??钍穑河滋萌执笕藢贂?,《晉書.祖逖傳》;《宋書.符瑞志》。同治戊辰八月,撝叔弟趙之謙。鈐印:趙之謙?。ò孜模?、趙孺卿(白文)。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楷書廣成頌軸》賞析 ![]() 趙之謙《楷書廣成頌軸》紙本楷書 158×41cm 西泠印社藏。釋文:司徒勒卒,司馬平行,車攻馬同,教達戒通。伐咎鼓,撞華鐘??钍穑盒≤坝^察大人鈞鑒。趙之謙書馬季長《廣成頌》。鈐?。黑w之謙?。ㄖ煳模?/span>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篆書說文解字序四條屏》 賞析 ![]() 趙之謙《篆書說文解字序四條屏》 1866年作。釋文: 于時大漢,圣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邇被澤,渥衍沛滂。廣業(yè)甄微,學(xué)士知方,探嘖索隱,厥誼可傳?;浽谟涝?困頓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許叔重說文解字敘。款署:同治丙寅正月為節(jié)子十一丈書。趙之謙。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七言古詞四屏》 賞析 ![]() 趙之謙《行書七言古詞四屏》 虎斑箋 各縱166.0cm 橫34.0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五言詩紈扇》 賞析 ![]() 趙之謙《行書五言詩紈扇》直徑25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釋文:濟勝苦無具,野樵扶上山,置身千仞上,放眼五湖間, 側(cè)笠流松籟,看碑剔蘇斑,一聲吹鐵笛,相與暮翁還??钍穑毫S世兄 大人屬,趙之謙。鈐印:趙之謙印(白文)。此作品有行書五言詩和花卉紈扇各一組成。行書五言詩以魏碑行書 體寫之,厚重有力,穩(wěn)健雄強,起筆收尾干爽利落,韻味十足。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楷書憩云槎橫幅》 賞析 ![]() 趙之謙《楷書憩云槎橫幅》紙本楷書 54.1×170.5cm 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憩云槎。款署:澹園方伯大人法鑒,趙之謙。鈐?。簳w之謙印信長壽(白文)。此幅用魏碑楷書體書寫,“憩云槎”三個大字厚重而靈動,筆力遒勁而秀美,筆劃起收、棱角干脆利落,功力深厚。趙之謙受到康有為等影響,崇尚碑學(xué),書法自顏體改入魏碑,以穩(wěn)重、勁健、靈動的魏碑書法馳名書壇,被人稱頌。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致蔚青手札散冊》 賞析 ![]() 趙之謙《行書致蔚青手札散冊》紙本行書 各25.6×13.6cm 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蔚青如棣人人:左右久疏音問,馳念良深。日前,接奉惠書, 拜聆種切。欣悉閣署咸熙升祺,萃吉慰符,心頌并念,瓜代有期 已補廬陵,實缺從此脫卻??嗫h別樹甘棠。未始非塞翁之失,前 吾棣責(zé)兄,寵用家丁,并臨行時彼此未日一晤,等語予則有辨 也,是否尚祈詳細思之彼思,君子不譚人之過,況兄非寵用家 丁,因系小妾之表弟也。設(shè)有小過亦當(dāng)恕之,乞勿責(zé)是幸。手 此,即請升安。小兄之謙頓首。鈐印:謙。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隸書四言聯(lián)》賞析 ![]() 清 趙之謙 《隸書四言聯(lián)》釋文:上德若谷,大方無隅。道德經(jīng)詞。趙撝叔此聯(lián),隸、魏相間,遒逸而時露方折,韌而有骨,妍而入雅。款字書于下端,又多一重變化,更具裝飾趣味。且保存完美,的是佳品。筱云為徐用儀別號,亦浙江人,嘗官軍機章京、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等職。與撝叔皆咸豐九年舉人,故趙氏以“同年大人”稱之。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七言聯(lián)》賞析 ![]() 清 趙之謙 《行書七言聯(lián)》 西泠印社。釋文:我在錢塘六百日,師住此山三十年。趙之謙,工書畫、篆刻,并精于金石之學(xué)。書初學(xué)顏,后專師北碑,篆、隸師鄧石如,融真、草、隸、篆為一體,自成一家。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集蘇東坡句七言聯(lián)》賞析 ![]() 清 趙之謙 《行書集蘇東坡句七言聯(lián)》 此書上聯(lián)用蘇東坡《次韻陳海州乘槎亭》七律之“清談美景雙奇絕,不覺歸鞍帶月華”。下聯(lián)用東坡《次韻秦觀秀才見贈秦與孫莘老李公擇甚熟將入京應(yīng)舉》一詩開首“夜光明月非所投,逢年遇合百無憂。”趙之謙改“年”為“時”字?!蔼毩⒄哔F”,趙之謙此言不虛。此聯(lián)曾經(jīng)唐云珍藏,鈐鑒藏印三方,足見其喜愛之情。釋文:清談美景雙奇絕,逢時遇合百無憂。 清朝晚期著名書法家趙之謙《行書跋麻姑仙壇記》賞析 ![]() 趙之謙及其書法作品《行書跋麻姑仙壇記》 在經(jīng)歷了漫長而輝煌的發(fā)展后,隨著中國社會陷入戰(zhàn)亂頻仍的近現(xiàn)代,書法也曾經(jīng)一度受到過強烈的沖擊,經(jīng)受了風(fēng)雨的考驗?,F(xiàn)在,她又迎來了復(fù)興的機會,不僅在全國出現(xiàn)了持續(xù)多年的熱潮,而且影響及于世界。我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應(yīng)該更加熱愛她,更加為她而努力工作,使她得到更輝煌的發(fā)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