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常來看看!這里有您更精彩! (點(diǎn)上面播放按鈕可賞聽音樂哦) 羅蕾萊,一個古代的童話 作者:李聲權(quán) 早晨七點(diǎn)半鐘,我們的“奔馳”車從威斯巴登郊外的華美達(dá)酒店徑直向萊茵河奔馳而去。約莫兩個半小時光景,我們趕到了萊茵河畔的博帕德小城。此時,停泊在碼頭的“利本施泰因號”游輪已升火待發(fā),傳來嗚嗚的汽笛聲,于是我們連走帶跑趕緊上船。俗話說得好,“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們剛一落座,船便起航了。也許是頭班船的緣故,游客還不多,大都坐在第二層,利于觀景攝影。船上廣播除了用德英法俄等語種,沒想到還用漢語介紹沿途景點(diǎn),極大地方便了國人的境外游。游輪沿著靜靜的萊茵河逆水而行,兩岸美景歷歷在目,恰似一幅山水畫長卷慢慢舒展開來。 萊茵河在德國被稱為“父親河”,是一條極具浪漫色彩的河,享有“浪漫萊茵”之美稱,其中游河谷(美因茲——科隆)景色最佳,2002年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沿岸有五十多座古老的城堡、宮殿、歷史小鎮(zhèn)、漂亮民居、帶有中世紀(jì)騎士和貴族墓碑的舊式教堂、恬靜的鄉(xiāng)村、山坡上成片的葡萄園,這些自然與文化景觀為無數(shù)作家、畫家和音樂家提供了靈感,從而使這條河更添幾分神奇與魅力。而我們的游覽線路只是其中一段,即“博帕德——圣戈阿”,不過,這一段卻是萊茵河中游風(fēng)光的精華。 游輪已到貓堡,前方不遠(yuǎn)即是“羅蕾萊”了。好一個羅蕾萊!幾天前,我就從導(dǎo)游那里得知萊茵河之旅行程中安排有羅蕾萊景點(diǎn)。大學(xué)時代自學(xué)德語時,我在從圖書館借的《德語注釋讀物》一書中讀到了德國大詩人亨因利?!ずD?797—1856)的詩歌《羅蕾萊》及馮至先生的譯文。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情懷,將神秘的萊茵、陡峭的巖石、落日的余輝、金發(fā)的少女、迷人的歌聲、癡情的船夫編織了一段美麗而凄婉的故事: “不知道什么緣故 / 我是這樣悲哀;/ 一個古代的童話,/ 我總是不能忘懷。天色晚,空氣清冷,/ 萊茵河靜靜地流;/ 落日的光輝 / 照耀著山頭。那最美麗的少女 / 坐在上邊,神采煥發(fā),/ 金黃的首飾閃爍,/ 她梳理金黃的頭發(fā)。 她用金黃的梳子梳,/ 還唱著一支歌曲;/ 這歌曲的聲調(diào),/ 有迷人的魔力。小船里的船夫 / 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 卻只是仰望高處。我知道,最后波浪 / 吞沒了船夫和小船;/ 羅累萊用她的歌唱 / 造下了這場災(zāi)難?!?/p> 這首膾炙人口的《羅蕾萊》(原無標(biāo)題,現(xiàn)標(biāo)題是后人加上去的)是海涅于1823年根據(jù)羅蕾萊的民間傳說之一(該傳說中羅蕾萊是一個漂亮的少女)創(chuàng)作的。無論是原著還是譯文,皆屬上乘之作:語言樸實(shí),通俗易懂;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浪漫情節(jié),民歌風(fēng)格。我喜歡《羅蕾萊》的詩意,我喜歡萊茵河的勝境。我抄寫下來,反復(fù)誦讀,甚而至于頗存遐想:有朝一日能親臨其境,一睹羅蕾萊的風(fēng)采。不過,在那時我也知道,我的遐想只能是瞎想或夢想,不啻于異想天開。“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乎意料的是,半個世紀(jì)后,夢想成真了。我終于踏上了遙遠(yuǎn)的德意志土地,來到了心儀已久的萊茵河畔。 不久,船上廣播里便響起了優(yōu)美傷感的《羅蕾萊之歌》(德國作曲家弗里德里?!の鳡栃獱栕髑?。海涅的《羅蕾萊》一詩發(fā)表后,許多作曲家競相為之譜曲,多達(dá)百種以上,而這一首最出名,已然成為德國民歌,一直傳唱至今),這意味著到羅蕾萊巖了。游客們于是乎將目光紛紛投向岸邊高聳的羅蕾萊山巖,拿起手中的相機(jī)咔嚓咔嚓拍個不停。羅蕾萊(Loreley)原本是萊茵河中游右岸132米高的懸崖。其名由來久矣。羅蕾(Lore)在古德語里意即“低聲說話”,萊(Ley)在古凱爾特語里意即“巖石”。據(jù)說,此處曾有一小瀑布,潺潺水流發(fā)出的回聲,宛若人的低聲細(xì)語,故起名為“羅蕾萊”(意即“回聲巖”,上世紀(jì)30年代譯為“聲聞巖”)。 這時,我們的導(dǎo)游特地走到我跟前,指著山腳下的河岸說,那面旗子底下有一座羅蕾萊的銅像。我便順著他指引的方向看過去,果然,美女羅蕾萊披著金絲般的長發(fā),盤著一條修長的腿坐在石頭上,一只手?jǐn)R在膝蓋上,另一只手撫著腳,深情地俯視著下面奔流不息的萊茵河水。多虧了導(dǎo)游,不然我就會錯過這尊精美的雕塑。據(jù)說,這個銅雕像是瑞典籍的俄羅斯女雕塑家娜塔莎·亞歷山德羅夫娜于1983年作為禮物贈與圣戈阿斯豪森市的,現(xiàn)豎立在該市冬季碼頭防波堤上,供過往船只上的游客觀賞。 不知不覺中,我們的游輪開始調(diào)頭,順流而下,朝著圣戈阿小鎮(zhèn)駛?cè)?。我再次看了看險峻的羅蕾萊巖。此處河段狹窄,水深流急,礁石密布,漩渦迭起,行船至此,稍有不慎便船毀人亡。由此,民間產(chǎn)生了許多種有關(guān)羅蕾萊的美麗傳說,使得羅蕾萊的名氣愈來愈大,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越來越多。一百多年前,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旅歐期間與一個朋友曾到此一游,親自領(lǐng)略了萊茵河谷的浪漫和羅蕾萊巖的雄偉。須要特別指出的是,他對用海涅的詩作為歌詞的《羅蕾萊之歌》情有獨(dú)鐘,在其出版的《漫步歐洲》一書中,充分表達(dá)了對這首民歌的喜愛之情:“德國民歌豐富多彩,有的詞與曲很優(yōu)美,不過在民間《羅蕾萊之歌》特別受到青睞。起初我沒發(fā)現(xiàn)它有什么好,可是它漸漸地使我心醉神迷了。現(xiàn)在它是我最喜歡的歌曲?!保ā恶R克·吐溫文集》,第5卷,國立文藝出版社,莫斯科,1960年出版)。八十年前,我國現(xiàn)代詩人、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慕名而來,后來在他的游記中對萊茵河的旖旎的自然風(fēng)光和眾多的史跡傳說稱贊不已,還娓娓講述了羅蕾萊的故事:“相傳往日巖頭有個仙女美極,終日歌唱不絕。一個船夫傍晚行船,走過巖下。聽見她的歌聲,仰頭一看,不覺忘其所以,連船帶人都撞碎在巖上……”(朱自清:《歐游雜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3年5月第1版)。正是:紛至沓來八方客,探幽攬勝羅蕾萊。 很快,“利本施泰因號”游輪攏了圣戈阿小城的碼頭。我們愉快的萊茵河之旅就此結(jié)束,然而我尚未盡興,大有留戀不舍之意。若有人問,何以如此?我想借用海涅詩的開頭一段,改動一詞,作為回答:“不知道什么緣故,/ 我是這樣入迷;/ 一個古代的童話,/ 我總是不能忘懷?!?/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