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便是俗話,俗話便是通俗易懂,但是言簡意賅的話語。俗話來自于生活,作用于生活,是古人對于日常生產生活的一種總結,很多俗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口口相傳,流傳至今的,有其存在的道理。 在農村,老一輩的人會說這樣一句老話,叫——“一家若作兩門出, 這句俗話,涉及到“鰥寡”,那么,何為“鰥寡”呢?在《孟子·梁惠王下》中,出現(xiàn)一個成語,叫“ 知道了“鰥寡”之后,來了解下這句俗話的深層含義。 古代的住宅,大多數(shù)是“獨門獨院”,整座建筑,就只有一個大門,而大門則被認為是一座房子的門面,古人對于大門的修建,有很多的講究,因此衍生出源遠流長的“門文化” 早在《論語》中,就曾提及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中所說的“戶”指的就是門,門戶一詞,由此而來。門當戶對,也是以此而來。 首先,獨門獨院,也有其好處,也有其道理。由于古代的建筑水平并不高,如果開的門少,則墻體更加穩(wěn)定,如果一堵墻開兩扇門,則房子容易坍塌,存在著危險性。再不濟,造成生命危險,導致丈夫失去妻子,妻子失去丈夫,不正是俗話后半句所說的“ 其次,也是由于古代的科學水平不發(fā)達,對于一些自然現(xiàn)象,人們沒有合理的解釋,因此古人偏信于風水。一戶開兩門,從風水上講,也不好。門在古人眼里,是一座建筑招財聚氣的通道,如果開兩扇門,則聚不了氣,招不了財。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婚姻離不開柴米油鹽,亦有可能,夫妻因為生活貧困,而分道揚鑣,從而導致其中一方 最后也在最為重要的解釋,古代很多情況是一大家子人,居住在同一片屋檐下,當然,有時候難免彼此之間會有爭執(zhí),但是“家人之間沒有隔夜仇”,因為居住在一起,在同一個大門出入,抬頭不見低頭見,隨著彼此溝通和諒解,矛盾和分歧都會得到解決。但是,倘若一家若作兩門出,矛盾的雙方,一個走這個門,另一個走那個門,彼此不見面,各走各的,久而久之,矛盾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彼此徒增怨恨,最終,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就只能分道揚鑣了。 家中兄弟姐妹如此,夫妻雙方亦是如此,因此,才會有俗話的后半句“ 總結: 這句俗話“一家若作兩門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