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yuǎn)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是千百年來,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的話語,很多俗話在民間流傳,已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俗話之所以稱為俗話,是因為它既通俗易懂,又言簡意賅,當(dāng)然,俗話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它的取材范圍,是極其廣泛的,可以說涉及到古人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農(nóng)村,就有這樣一句老話——“入土不拜客,熱孝不登門” ![]() 眾所周知,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忌諱談及生死,但是,古人卻看重喪葬文化,有著悠久的喪葬文化和禮儀,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曾記載道:“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故有葬死之義。葬者,藏也。” 第一、入土不拜客關(guān)于喪葬禮儀,也有很多講究,僅僅對于死亡的稱呼,就有很多,例如人們常聽見的,如果古代的皇帝死了,叫“駕崩”,方丈死了,叫“圓寂”,如果是古代的諸侯死了,則叫“薨”,如果是古代的士大夫死了,則叫“不祿”,當(dāng)然古代普通的老百姓死了,也不能直接稱為死了,而是稱為“歸家”、“過身”、或者“入土” ![]() 因此,這句俗話的前半句“入土不拜客”,指的是:親人逝世后,作為親屬,不可以拜訪客人。那么,這又是為何呢?有三種說法: 1、古人有守孝之說,古籍中就曾記載:“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保虼?,守孝期間,古人認(rèn)為,要禁止一切娛樂活動,其中就包括不外出。 2、倘若逝者入土之后,作為親屬的,還去拜訪客人,與客人把酒言歡,會被認(rèn)為是一種不孝的表現(xiàn),同時也是不合時宜,會被人認(rèn)為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3、在農(nóng)村,人們注重喪事,但是,也是有忌諱的。老人家們認(rèn)為,家中舉辦過喪事后,還沒過一定時間,便跑去拜客,會對被拜訪的人不好。 ![]() 第二、熱孝不登門其實,熱孝不登門的意思,與前半句相似,這里主要提及下,何為“熱孝”。想必大伙都聽過一個成語,叫“披麻戴孝”,其實,這里所說的熱孝,指的是“披麻戴孝”中的孝,簡而言之便是“孝服” 古人守孝期間,是要穿黑色或者白色的孝服,在守孝期間,是常年保持這種著裝。熱孝不登門,指的是守孝期間,不可登門拜訪客人。 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服,對于守孝的時間,古人一般認(rèn)為是三年,當(dāng)然,也有一些地方,認(rèn)為是百日,也就是三個月。 總結(jié):![]() 古人非常注重孝道,以孝治天下。其中對于逝者的追思,也是一種孝的表現(xiàn)。這句俗話“入土不拜客,熱孝不登門”不僅僅體現(xiàn)了古人的這一理念,同時,也體現(xiàn)人們對于逝者的一種悼念和思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