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治腦梗死的中醫(yī),為何越來越少?行醫(yī)多年后,我進行了反思! 看到不少的人,都在感慨:會治腦梗死的中醫(yī),真的是越來越少了。 對于這個問題,我雖然不敢完全茍同,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的確有那么一部分的中醫(yī),拘泥課本、缺少實戰(zhàn),導致對疾病的理解、認識,越來越膚淺、僵化。 我為啥這么說呢?因為曾經(jīng)的我就是他們的一份子。 那是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當時醫(yī)院有個老前輩,對我特別照顧,凡是有病人了,就會帶著我。 有一次來了個腦梗死的病人,精神不振,呈受冷狀,右手不會端碗,腿走路無力,話說不太清楚。 前輩問我,“小靳啊,你說這個病人,該咋辦?” 我說,“還用問嘛,當然是補陽還五湯啊”。 前輩說,“你啊,如果抱著書本來看病,到最后你就不會看病了”。 隨后,前輩開方:柴胡、黃芩、桂枝、白芍、干姜、牡蠣、天花粉、黃附片、甘草、大棗。 我心想,這玩意能治腦梗死?開玩笑。 結果呢?一個禮拜后,病人開心的說,“身上有力氣了,口干苦、大便不利、怕冷消失,特別是右側上下肢,活動不利明顯好轉,右下肢走路有力多了,右手由來時不能端碗,到這兩天已能獨立做飯……” 前輩又給他開了幾付,讓他鞏固。 我當時就納悶了,這是啥道理?不明就里的我,治好把這個人的情況,一五一十的記在了我的小本子里。 到后來,臨證經(jīng)驗多了后,我才明白:中醫(yī)看病,最怕進入“西醫(yī)診斷”“中醫(yī)用藥”的誤區(qū)。 比如這個“腦梗死”,上來就用“補陽還五”,不是所有人都會有好結果的。 中醫(yī)看病,要用純中醫(yī)的思維,“辨六經(jīng)、辨方證”、“有是證用是方”,才是中醫(yī)治病之精髓。 就像這個腦梗死的病人: 身體無力、精神不振、尺弱,這是少陰證,而大便不利不干,這是太陰證,綜合就是少陰太陰合證,所以四逆湯是適合的,因而用了附子、干姜、甘草。 而少陽證雖然也有口干,但這個病人,人干的厲害,所以偏于陽明證,然后口苦,是少陽證,所以是少陽陽明合證,因而用了小柴胡湯加減,柴胡、黃芩、牡蠣、天花粉。 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所以,怕冷是太陽證,因而用了桂枝湯——桂枝、白芍、大棗,但是生姜的辛散力太大,病人又有口干苦,身無力,所以給去掉了。 但有個小問題,病人無汗,按理來說,該用麻黃湯的,為啥用了桂枝湯? 原因有3個: 1、 口干苦,有肝胃火旺的因素在,麻黃就不適合了,而白芍可養(yǎng)陰。 2、 大便不利,反映了脾胃的運化,不是很好,而桂枝湯可養(yǎng)胃。 3、 病人上肢活動不利更重,桂枝湯還有和營血、通陽氣的作用,對上肢作用明顯。 我為什么說我的這段經(jīng)歷呢? 我是想說,現(xiàn)在有很多的中醫(yī),在臨證的時候,太拘泥于課本了。 課本里面有的,碰上了,他就會,只要是沒有的,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只是,我這些年的體會是,按課本里得病的,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里,太少太少了,那么怎么彌補這個問題呢?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主要是從這兩個方面做的: 第一個,就是大量的看書,廢寢忘食的看,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來者不拒,先把理論知識豐富起來,哪怕是當時還不懂。 這個看書的習慣,我已經(jīng)保持了幾十年了,雖然現(xiàn)在不像當年那樣,一看就能看到半夜兩三點,可每天也會抽出至少一小時。 第二個,就是大量的臨床,這是為了把書里的理論,進行驗證、融合,最后變成我自己的。 雖然我最后離開了醫(yī)院,但是若沒有在醫(yī)院的日子里,大量的病人,用他們的生命成就我的醫(yī)術,也不會有如今的我,所以,在此要感謝每一個找我看過病的病人。 |
|
來自: 還想學習的老頭 > 《中醫(yī)教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