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狡童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易”“禮”解《狡童》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麥秀歌》箕子 周滅商后,箕子去周朝朝拜,路過商朝的都城朝歌。眼中所見,物是人非。土地還是那塊土地,莊稼還是那些莊稼,可那些年富力強的人心已經(jīng)轉(zhuǎn)向周王而不是商王了。 《狡童》這首詩的詩人之志是以史為鑒,防微杜漸,擔憂年富力強者的人心所向。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年富力強的人,有心里話不和我說,因為這個緣故我都吃不下飯了。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年富力強的人,不來為我效勞了,因為這個緣故我都徹夜難眠了。 企業(yè)里,人心寒了,第一階段的表現(xiàn)就是“不與我言”,第二階段就是“不與我食”,離職走人。 生活里,人心寒了,第一階段的表現(xiàn)仍是“不與我言”,第二階段也是“不與我食”,各走各的路。 ============================= 箕子(約公元前1173年—公元前1080年),是中國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傳世的第一位思想家。 中國文化的元典《周易》和《尚書》都給箕子以突出的位置。《周易·明夷·六五》云:“箕子之明夷,利貞?!薄渡袝吩凇段⒆印?、《武成》、《洪范》三個篇章中提到箕子。孔子在《論語》中,把箕子與比干、微子稱為殷商“三仁”。 箕子生平及貢獻、地位 箕子是商王朝貴族,系商高宗武丁的第七代后裔。殷商著名的君主有契、相土、冥、亥、上甲微等。相土是契的孫子,他輔佐夏王朝開發(fā)土地,頗有武功。《詩經(jīng)·長發(fā)》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庇械膶W者據(jù)此認為,相土曾經(jīng)開發(fā)過朝鮮半島。 商代初期,箕族比較強大,又稱基方,一直與商朝為敵。商王武丁征服箕人之后,封自己的一個兒子為箕國諸侯,名為“子其(箕)”。子其的封地大概在今山西左權縣箕城一帶,其地與微子城相鄰子其后代以“箕”為氏。為商紂王的遠房族叔。 箕子名叫胥馀,是子其的后代。據(jù)《莊子·大宗師》:“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馀、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薄肚f子釋文》引晉司馬彪注云:“《尸子》曰,箕子胥馀,漆身為厲,被發(fā)佯狂。” 箕子、微子的“子”,在殷商時代是王族稱呼;商朝滅亡后,他們?nèi)匀皇艿阶鹁?,“子”就具有尊稱的意義。而由于箕子是一個思想家,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子”就演變?yōu)閷W術造詣者的尊稱了。后來的思想家稱“子”,都可以溯源到箕子。 箕子是紂王的族叔,并擔任太師的職位。 早在周初成書的《周易》中對箕子就有記載。《周易》明夷篇說:“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怠也”。篆辭解釋說:“明入地中,明夷。內(nèi)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nèi)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這是說,箕子生活在紂王統(tǒng)治的黑暗時代,處境艱難,蒙受大難,他志向光明磊落,品格堅貞。 據(jù)《竹書紀年》記載,紂王“五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冬戊子,周師渡盟津而還。囚箕子,殺王子比干,微子出奔。”比干、 箕子、微子對殷商的前途擔憂,多次向紂王進諫。比干直言勸諫,被紂王剖心。紂王的同母庶兄微子啟被逼出走?;邮潜雀傻牡艿?,也多次向紂王進諫,而不被采納。有人勸他離開殷商,他說:“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彼鹧b瘋狂,離開國都朝歌(今河南衛(wèi)輝),到箕山一帶隱居。紂王發(fā)現(xiàn)箕子假裝瘋狂,便把他囚禁起來。《論語》中說:“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阂笥腥恃??!?/p>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十一年),周武王興兵伐紂。經(jīng)過牧野之戰(zhàn),紂王兵敗自焚。周武王進入朝歌,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映霆z時51歲。 《尚書·洪范》說:“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痹谥芪渫鯗缂q后兩年的周武王十三年,箕子時為53歲,周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言,因為他不愿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周武王又向箕子詢問怎樣治理國家?;颖汴愂隽恕逗榉丁肪女?,就是九條治理國家的大法。據(jù)《尚書序》說:“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范》?!笨追f達《正義》說:“以箕子歸鎬京,訪以天道。箕子為陳天地之大法。敘述其事,作《洪范》?!薄稄V韻》引《書》說:“武王悅箕子之對,賜十朋?!?周武王想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就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币馑际钦f: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做新王朝的臣仆。他請求前往與商有一定族緣關系的朝鮮。 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記箕子向周武王陳述《洪范》九疇之后,“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周武王封箕子為朝鮮侯,不把他當臣下看待。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為古朝歌(今河南衛(wèi)輝)箕子廟寫《箕子廟碑記》,列出三條標準高度贊揚箕子,即“正蒙難,法授圣,化及民”?!罢呻y”是說,處在像紂王統(tǒng)治的黑暗時代,自身蒙受危難,卻能夠堅持正道,垂范后世;“法授圣” 是說,在王朝更替后,把古代的歷史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把《洪范》傳給周武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化及民”是說,箕子到了朝鮮,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明朝正德年間,衛(wèi)輝建立“三仁祠”,祭祀箕子、比干、微子。 箕子與《洪范》 箕子的代表作《洪范》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奠基之作?!逗榉丁肥恰渡袝分凶羁尚?、最受重視的篇章。其中的五行學說、天人感應學說、王道學說都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五行學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物質(zhì)本體的學說,比古印度和古希臘的同類學說要早五六個世紀。 箕子總結(jié)殷商幾百年治國的經(jīng)驗教訓,形成“洪范九疇”,就是治理國家的九個方面的大法。周武王向箕子求教,箕子就陳述了“洪范九疇”。周武王予以采納,在他逝世后,周公執(zhí)政,發(fā)展了《洪范》的王道思想,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奠定了周王朝的基業(yè),開了儒家思想之先河。 箕子可稱為儒學的先驅(qū)。五行學說和天人感應學說,不僅影響了戰(zhàn)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而且影響了儒家和其他各家;影響了古代哲學、政治、科技及古代各種術數(shù)。王道學說則是儒家和后代仁政思想的重要源頭。 先秦時代的學者們多引用《洪范》的語句為自己的學說服務?!蹲髠鳌?、《逸周書》、《管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禮記》等都引用過《洪范》的語句。 箕子留下了古老的詩歌《麥秀歌》?!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酚洠骸捌浜螅映?,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觽?,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毕鄠鳌痘硬佟罚ㄇ偾驮~)也是他所作,表達了內(nèi)心的悲傷?!对娊?jīng)·有客》則可能為了他而作。 箕子“走之朝鮮”及其影響 箕子朝鮮存在于公元前12世紀末至公元前11世紀。 記載箕子去朝鮮的史料始見于西漢,如《尚書大傳》、《史記》、《易林》等?!兑琢帧份d:“朝鮮之地,箕伯所保。” 西周滅商之後,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shù)赝林⒘恕盎虾顕?。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走之朝鮮”的原因 略早于司馬遷的伏勝的《尚書大傳》卷三云:“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p> 《史記》中記載,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 《易林》卷七《乾下互上》載:“朝鮮之地,箕伯所保,宜人宜家,業(yè)處子孫,求事大吉?!雹?/p> 周致中《異域志》卷上:“朝鮮國,古朝仙,一曰高麗,在東北海濱。周封箕子之國,以商人五千從之。其乙巫卜筮、百工技藝、禮樂詩書,皆從中國。”② 晉郭璞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曰:“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p> 韓國《三國遺事》載:“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鮮?!?/p> 施存龍認為“箕子受封朝鮮”之說不能成立。理由如下:第一,周武王時尚不知有“朝鮮”這個地名。在中國古籍中始見朝鮮之名的是《山海經(jīng)》。漢代我國歷史地圖集戰(zhàn)國時期地圖中,在浿水以北地區(qū)標“滿播漢”,在秦代圖中始標“朝鮮”。這距周武王滅商即箕子出走之年約800年。第二,周武王沒有資格和權力封箕子于朝鮮。商末的中心統(tǒng)治區(qū)在今河南省中、北、東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周武王滅紂后,周勢力范圍,東不到海,北不出今河北省北部。朝鮮更非周之屬地。第三,周武王鎬京距古朝鮮陸路達萬里,何以能知道箕子于朝鮮逃抵“朝鮮”?總之,周武王封箕子赴朝鮮在先固然不可能,封箕子于赴朝之后,同樣不可能。③ 箕子走之朝鮮的根本原因是逃難,不愿在周統(tǒng)治下當臣民。 箕子是否返回“朝周”? 《尚書大傳》說:“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于十二祀(應為十三祀)來朝,武王因其朝而問鴻范?!眴枴而櫡丁肥窃诳艘蠖?,箕子自朝鮮來。《古文尚書·鴻范》載:“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鴻范》?!?/p> 《史記·宋世家》中說:“其后箕子朝周,過故殷墟?!薄妒酚浱皆础贩治觯骸啊妒酚洝ぶ鼙炯o》'周受命九年,武王上祭于畢,十一年伐紂克殷,后二年,問箕子以天道?!?/p> 據(jù)《竹書紀年》和朝鮮王朝安鼎?!稏|史綱目》說,箕子朝周是在武王十六年,即箕子封于朝鮮后的第四年,這時箕子56歲。 施存龍認為箕子返中國“朝周”難有其事,周武王問箕子《鴻范》應無其事。④ 箕子出走時間 箕子出走時機是在他剛被召公釋放,周武王還來不及過問之際。 《后漢書·東夷傳》載:“論曰:'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 箕子走之朝鮮應在商亡國的當年。張鈺哲論證周滅商的牧野之戰(zhàn)是在公元前1057—前1056年。⑤ 箕子在朝鮮的足跡 箕子抵達朝鮮是在大同江流域?;铀嫉耐鮾€為平壤。 《舊唐書》和《新唐書》的《高麗傳》都記載其人民祀“箕子神”?!案啕愅醭衅谝院螅r崇拜箕子之風大盛,求其墳瑩立祠祭祀”(《高麗史》,卷六十三,禮五雜祀),列為王朝典禮之一。 傳說中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朝鮮半島的古代歷史典籍如《三國遺事》、《東史綱目》等都以贊揚的語氣記述了箕子的事跡。 朝鮮王朝安鼎福著《東史綱目》說,周武王十三年箕子受封于朝鮮,40年后箕子去世,享年93歲。 李朝史家權近撰《東國史略》云:“箕子率中國五千人,避地朝鮮······遂都平壤?!?/p> 洪汝河撰《東國通鑒》卷一《提綱》曰:“太師遂東行,渡遼水,邑于平壤而居之,人民歡悅,以大同江比黃河,作歌以頌之。” 平壤北門外玉兔山的箕子陵,發(fā)現(xiàn)于高麗肅宗七年(公元1102年)。相傳埋有箕子的劍和冠,但于日本豐臣秀吉侵朝之役毀壞。清光緒十五年重修。 箕子在朝鮮的作為和影響 班固的《漢書·地理志》“燕地”條云:“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歲貊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娶無所仇,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說明箕子對朝鮮的開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后漢書·東夷傳》載:“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制八條之教。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p> 李朝史家涵虛子說:“箕子率中國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y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而往焉。既至朝鮮,言語不通,譯而知之,教以詩書。使其知中國禮樂之制,父子君臣之道,五常之禮,教以八條。崇信義,篤儒術,釀成中國之風教,以勿尚兵斗,以德服強暴。鄰國皆慕其義而相親之,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① 日本江戶時代史家林鵝峰說:“就想泰伯至德而基我王跡,箕子有仁以開彼(朝鮮)土地,均是先圣之所稱也,共曰東方君子國者,不亦宜乎!”② 《成宗實錄》卷二十“壬辰三年(1472)七月乙巳”條載:“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p> 成宗二十四年(1493)12月,重修箕子廟。 光海君五年(1613)4月,置箕子殿監(jiān)。可見,李朝對箕子非常尊崇。 箕子后人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tǒng)治了近一千年。 “箕子朝鮮”遭到燕、秦的攻劫,但仿佛并未亡國。張華《博物志》卷九《雜說》:“箕子居朝鮮;其后,燕伐之,朝鮮亡,[王]入海為鮮現(xiàn)師。”③入海之“?!保赡苁菨h江口外的江華灣。在秦末、漢初,箕氏又得以將其統(tǒng)治線再度北返?!度龂尽肪砣?《韓傳》注引魚豢《魏略》:“時朝鮮王否立,畏秦襲之,略服屬秦,不肯朝會。否亡,其子準立。二十余年而陳、項起,天下亂,燕、齊、趙民愁苦,稍稍亡往準,準乃置之于西方?!薄捌渥蛹坝H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準王海中,不與朝鮮相往來?!薄尔}鐵論》篇三八《備胡》:“大夫曰:往者(秦末、漢初)四夷俱強,并為寇虐,朝鮮逾檄,劫燕之東地 毛詩正義34 狡童 《狡童。序》:“刺忽也,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也?!卑础秱鳌贰ⅰ豆{》皆無異詞,朱熹《集傳》則謂是“婬女見絕”之作。竊以朱說尊本文而不外騖,謹嚴似勝漢人舊解。王懋蛇《白田草堂存稿》卷二四《偶閱義山《無題,詩、因書其后》第二首云:“何事連篇刺'狡童,,鄭君箋不異毛公。忽將舊譜翻新曲,疏義遙知脈絡同”;自注:“《無題》詩、鄭衛(wèi)之遣音,注家以為寓意君臣,此飾說耳。與'狡童,刺忽,指意雖殊,脈絡則一也?!鄙w謂李商隱《無題》乃《狡童》之遣,不可附會為“寓意君臣”,即本朱說,特婉隱其詞,未敢顯斥毛、鄭之非耳。朱鑒《《詩傳,遣說》卷一載朱熹論陳傅良“解《詩》凡說男女事皆是說君臣”,謂“未可如此一律”;蓋明通之論也。 尤侗《艮齋雜說》卷一、毛奇齡《西河詩話》卷四均載高攀龍講學束林,有問《木瓜》詩并無“男、女”字,何以知為婬奔;來風季曰:“即有'男,女’字,亦何必為婬奔,”因舉張衡《四愁詩凈有“美人贈我金錯刀”語,“張衡婬奔耶,”又舉箕子《麥秀歌》亦曰:“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指紂而言,紂“君也,君婬奔耶”,攀龍嘆服。尤、毛亦津津傳達,以為超凡之卓見,而不省其為出位之卮言也。夫“言外之意”(extralocution),說詩之常,然有含蓄與寄托之辨。詩中言之而未盡,欲吐復吞,有待引申,俾能圓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此一事也。詩中所未嘗言,別取事物,湊泊以合,所謂“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順詩利導,亦即蘊于言中,后者輔詩齊 行,必須求之文外。含蓄比于形之與神,寄托則類形之與影。歐陽修《文忠集》卷一二八《詩話》說言外含意,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及“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兩聯(lián),曰:''則道路辛苦、羈愁旅思,豈不見于言外乎,”茲以《狡童》例而申之。首章云:“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而次章承之云:“彼狡童兮,不輿我食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是“不與言”非道途相遇,掉頭不顧,乃共食之時,不愀不睬;又進而并不與共食,于是“我”餐不甘味而至于寢不安席。且不責“彼”之移愛,而咎“子”之奪愛,匪特自傷裂紈,益復妒及織素。若夫始不與語,繼不與食,則衾余枕剩、冰床 雪被之況,雖言詮未涉,亦如匣劍帷燈。蓋男女乖離,初非一律,所謂“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張云敬《簡松草堂集》卷六《相見詞》之三),亦所謂情愛之斷終,有傷食而死于過飽者,又有乏食而死于過饑者(Glfiekliche Liebe stirbt an Uebers~i·tigung,ungKickliche an Hunger)i、。闊別而淡忘,跡疏而心隨疏,如《擊鼓》之“吁嗟洵兮,不我信兮,,,是也。習處而生嫌,跡密轉(zhuǎn)使心疏,常近則漸欲遠,故同牢而有異志,如此詩是。其意初未明言,而寓于字裹行間,即“含蓄”也?!凹耐小币舱?,“狡童”指鄭昭公,“子”指祭仲擅政;賢人被擠,不官無祿,故El“我不能餐息”。則讀者雖具離婁察毫之明,能為倉公洞垣之視,爬梳字隙,抉剔句縫,亦斷不可得此意,而有待于經(jīng)師指授,傳疑傳信者也。詩必取足于己,空諸依傍而詞意相宜,庶幾斐然成章:茍參之作者自陳,考之他人載筆,尚確有本事而寓微旨,則匹似名錦添花,寶器盛食,彌增佳致而滋 ①Ilonka Schmidt Mackey,Lou Salom6,181(Aphorismes in·~dits);cf·“Out of sight is out of mind,,vs“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美味。蕪詞庸響,語意不貫,而借口寄托遙深、關系重大,名之;誓史,尊以詩教,毋乃類國家不克自立而依借外力以存濟者乎,盡舍詩中所言而別求詩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間而上窮碧落、下及黃泉,以冀弋獲,此可以考史,可以說教,然而非談藝之當務也。其在考史、說教,則如由指而見月也,方且笑談藝之拘執(zhí)本文,如指測以為盡海也,而不自知類西諺嘲犬之逐影而亡骨也?!段倪x》綠《四愁詩》有序,乃后人依托,斷然可識,若依序解詩,反添窒礙,似欲水之澄而捧土投之。故倘序果出張衡之手,亦人類作詩本賦男女,而懲于“無邪”之戒,遂撰序飾言“君臣”,以文過亂真,賣馬哺而懸牛骨矣。后世誨婬小說,白序豈不十九以勸誡為借口乎,“我”不必作者自道,已詳前論《桑中》。抑尚有進者。從來氏之說,是詩中之言不足據(jù)憑也:故詩言男女者,即非言男女矣。然則詩之不言男女者,亦即非不言男女,無妨求之詩外,解為“婬奔”而迂晦其詞矣。得乎,欲申漢絀宋,嚴禮教之防,辟“婬詩”之說,避塹而墮阱,來、高、尤、毛輩有焉。 《狡童》、《蹇裳》、《豐》、《束門之蟬》等詩,頗可合觀。《束門之蟬》云:“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蹇裳》云:“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王風。大車》云:“豈不爾思畏子不奔”。三者相映戍趣?!跺可选分?,男有投桃之行,女無投梭之拒,好而不終,強顏自解也?!敦S》云:“悔余不送兮”,“悔余不將兮”,自怨自尤也?!蹲玉啤吩疲骸翱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寧不來,”,薄責己而厚望于人也。已開后lu:小說言情之心理描繪矣?!敦S》:“衣錦裘衣,裳錦裂裳”,“駕余與行”/'駕余與歸”,即《氓》之“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蓋雖非靜女,亦非奔女。“衣錦”、“裳錦”,乃《漢書。外戚傳》上:“顯因為成君衣補”,顏注:“謂縫作嫁時衣被也?!薄督怪偾淦蕖芬嘣疲骸鞍⒛钢^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笫謭?zhí)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朝成繡挾裙,晚戍單羅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