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法,行書寫不出流美、小楷寫不出大氣沉穩(wěn)、楷書寫不出雄渾;結(jié)構(gòu)寫不出險絕、線條寫不出柔韌勁健.......如果你參透以下十個帖,以上都不是問題! 二、懷仁集《圣教序》 三、《靈飛經(jīng)》 靈飛經(jīng)是道教經(jīng)名,主要闡述存思之法。今道藏有《上清瓊宮靈飛六甲左右上符》一卷?!稘h武內(nèi)傳》謂此經(jīng)用于請命延算、長生久視、驅(qū)策眾靈、役使鬼神。《靈飛經(jīng)》是唐代流傳下來最著名的小楷,無名款。元代袁桷、明代董其昌皆以為唐代鐘紹京書寫。《靈飛經(jīng)》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后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范本。 四、《勤禮碑》 《唐顏真卿書顏勤禮碑》是顏真卿晚年所書,其書法藝術(shù)已進入完全成熟時期。通篇氣勢磅礴,用筆蒼勁有力,是顏書中的代表作。 學楷書從顏體入手,是很多書法學習者正在做或準備做的事。顏體中《勤禮碑》是最為成熟的字帖。學它,無論無論對哪個書體的雄強、壯美的表現(xiàn)都會有幫助。 五《九成宮醴泉銘》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最著名、最成熟的作品,共有兩塊,立于永徽四年(653)?!缎颉窌谑?,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李世民撰文;《記》書于十二月,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記》,李治撰文。褚遂良時年58歲。僅從兩位皇帝親自撰文這一點來看,褚遂良所具備的政治地位,該是無與倫比的了。 七、《書譜》 自公元687年至今,一千兩百多年來的中國書法史中,孫過庭的《書譜》可謂絕唱。宋代以來,無論是學習書法還是研究書法史論,孫過庭和《書譜》都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和書學論著。這不僅僅是因為《書譜》的學術(shù)理論價值,就單是從書法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審視,《書譜》也是每一個書法學習者的必修課。 文章的妙語,草書的結(jié)構(gòu)、筆法、線條的溫婉秀麗、婀娜多姿...... 學草書,有沒寫過書譜的?只要參透了《書譜》,我相信草書可以信手拈來。 八、《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于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zhì)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shù)字數(shù)均不等。明萬歷初年,該碑在陜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陜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保存。 隸書的端莊柔美、圓潤舒展舍他其誰?正應了形容美女身材的那句話:多一分有余,少一分不足。寫“曹全”時,往往注重其柔美,忽略其豐潤勁健。掌握了“曹全”,線條的表現(xiàn)便會得心應手。 九、《禮器碑》 《禮器碑》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shù)價值極高,是漢碑中經(jīng)典之作,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 明郭宗昌《金石史》評云:“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zhuǎn),纖逾植發(fā)’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jié)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 清王澍《虛舟題跋》評云:“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說,“唯《韓勑》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p> 清楊守敬也說:“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zhì)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于平正,寓疏秀于嚴密,所以難也。” 《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是漢隸中的經(jīng)典之作,它與《郙閣頌》《西狹頌》并稱為“漢三頌”,它對后世書法藝術(shù)的審美判斷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為從筆法上而言,它是較早使用絞轉(zhuǎn)筆法并充分使用絞轉(zhuǎn)筆法的漢碑;在整體氣息上,它以靜為主、以動為輔的審美追求在今天依然是傳統(tǒng)意義上書法藝術(shù)的審美主流。 清代張祖翼評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也?!?/p> 學書法最忌膽怯,《石門頌》作為摩崖的精品,正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筆隸種帶篆、帶草、帶行,杯書家成為“隸中之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