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四史是甚物。 1,史記,西漢司馬遷作 2,漢書,東漢班固作 3,后漢書,南朝范曄作 4,三國志,西晉劉向作 5,晉書,唐房玄齡等作 6,宋書,梁沈約作 ![]() 7,南齊書,梁蕭子顯作 8,梁書,后唐姚思廉作 9,陳書,后唐姚思廉作 10,魏書,北齊魏收作 11,北齊書,后唐李百藥作 12,周書,后唐令狐德棻等作 13,隋書,唐魏徵等作 14,南史,唐李延壽作 15,北史,唐李延壽作 16,舊唐書,后晉劉昫等作 17,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作 18,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作 19,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作 ![]() 20,宋史,元脫脫等作 21,遼史,元脫脫等作 22,金史,元脫脫等作 23,元史,明宋濂、王袆等作 24,明史,清張廷玉等作 顯而易見,除了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外,其余都是御制欽定的國史編修館官員奉旨修纂前朝歷史,這二十四史除了《史記》是領(lǐng)銜之作外,其余都是斷代史。每一代的歷史事件和著名的人物都作了記載,后人查找,極為方便。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編纂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歷時19年才完成。書中,編者總結(jié)了許多經(jīng)驗教訓(xùn)供統(tǒng)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借鑒來加強統(tǒng)治和管理,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 《資治通鑒》也就是現(xiàn)代的年鑒,把每一年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逐一記錄下來。它的缺點就是看不到事件的全過程,而且,通鑒是個人主編的史書,所以不在二十四史之列。當(dāng)然,《資治通鑒》是具有相當(dāng)高的史學(xué)價值的,北宋之后的各朝帝王,到當(dāng)代的毛主席,都反復(fù)閱讀過這部史書,汲取歷史教訓(xùn),增強治國方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