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古代文化常識」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能分得清楚嗎?

 小窗悅讀圖書館 2021-09-07

歷史,是跟語文聯(lián)系最緊密的學科。以全國卷和新高考卷為例,每一年文言文閱讀板塊都有一道題專門考查古代的一些概念,而這些概念來自方方面面,有歷法、官職、禮俗、地理、教育、衣食住行等。而高考文言文的選材,最常見就是史書篇目,尤以人物傳記為主。

今天小編老師就來帶大家搞清楚史書體例中的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一、紀傳體與“二十四史”

紀傳體是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特點是以人物為中心敘述史實,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岸氖贰奔垂俜秸?,都依照《史記》,以紀傳體編纂。

紀傳體史書包含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載記和史論等部分,其中:

1.本紀:記述帝王或者實際統(tǒng)治者的事跡,如《史記》的《項羽本紀》;

2.世家:主要記載諸侯、貴族的歷史,如《史記》的《趙世家》、《楚世家》。值得注意的是,在歷代正史中,只有《史記》存在“世家”體系,且歷史功績較大,歷代祭祀不絕之人,司馬遷也將其納入“世家”中,如《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3.列傳:列敘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要注意的是,凡侯王而能世襲的,《史記》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紀傳體史書則取消“世家”一類,統(tǒng)稱為“列傳”。少數(shù)列傳則是外國史和少數(shù)民族史,如《明史》的《外國·日本列傳》。

4.書志:關于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如《史記》的《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簡要敘述了從上古至秦漢的水利發(fā)展情況。

5.史表:采用表格的形式記載各個歷史時期重要歷史事實,對于那些在歷史事件中起過作用而沒有立傳的人物,也可于表中載之。一般是年表,詳則有月表,略則有世表(世表只記世次,不記年代)。

6.載記:記載不屬于正統(tǒng)王朝的割據(jù)政權的事跡。漢·班固作史時最早列此目,后《晉書》、《四庫全書》等沿用之。

7.史論:在“本紀”“列傳”之后評述所記史實和人物的文字。

「古代文化常識」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能分得清楚嗎?

【二十四史】列舉如下:

《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要注意的是,“二十四史”沒有包含清朝;其中《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代表最高水平,被稱之為“前四史”。

二、編年體與《春秋》、《資治通鑒》

中國傳統(tǒng)史書的一種體裁,與“紀傳體”不同的是,編年體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

記住兩個文化常識:

1.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春秋》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儒家“六經”之一,相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報任安書》:“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后來出現(xiàn)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fā)的作品,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初高中所學《曹劌論戰(zhàn)》和《燭之武退秦師》就選自左丘明的《左傳》。

關于《春秋》,同學們一定要知道一個詞叫“春秋筆法”,所謂“春秋筆法”,是指一種敘事風格,《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比如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在《春秋》中,就這么一句: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春秋·魯隱公元年》)

同學們能看出點什么嗎?“鄭伯”也即鄭莊公,古代爵位等級是“公侯伯子男”,之所以稱鄭莊公為“鄭伯”,是批評他沒有盡到兄長的責任,縱其弟而欲殺之。

“段”即共叔段,之所以直呼其名,是責備其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故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

另外,用了“克”這個字,是因為鄭伯跟共叔段是兄弟爭國,段割據(jù)一城,如同另一個國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征”。

在《左傳》中,是這么解釋的: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2.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資治通鑒》 。

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

《資治通鑒》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司馬光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tǒng)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作為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按照朝代的先后順序,講周朝的部分叫《周紀》,講秦朝的部分叫《秦紀》,然后是《漢紀》、《魏紀》、《晉紀》等等,以《后周紀》結尾,因為后周以后就是宋朝,對于司馬光來說就不再是古代史,而是當代史了。

「古代文化常識」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能分得清楚嗎?

三、紀事本末體

在開始講之前,我們不妨先開一個腦洞:如果史書只有編年體和紀傳體,我們學歷史、找資料會有什么麻煩?

假如歷史老師讓你查找“王安石變法”的相關資料,不許度娘,只給你紀傳體和編年體,會有什么麻煩呢?比如查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好了,王安石變法是王安石一個人的事情嗎?不是,還有宋神宗,反對派司馬光、范仲淹和蘇軾等等人,你查資料不僅這個人找一下,這個人也要找一下,非常麻煩。

再來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挺很好,但是“王安石變法”時間跨度很大,哪怕只找開端的那一年,那一年也不只是發(fā)生王安石變法,可能還有張三變法、李四變法。所以找資料同樣很繁瑣。于是乎一種體裁就應運而生,這就是紀事本末體。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線索。創(chuàng)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將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補紀傳和編年之不足。

今天我們講了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它們分別以人物、朝代和事件為線索。

聊史書,不得不提“史官”。古代史官的職責是有什么事就記錄下來,別人不能干涉,統(tǒng)治者也不例外。春秋的時候晉國的史官叫董狐,他秉筆直書“趙盾弒君”,這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本期文常就先講到這里啦,我們下一期見~

「古代文化常識」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能分得清楚嗎?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