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紹了7個治療痛風痹癥的常見經(jīng)方,今天的科普,讓我們接著來介紹9個最為常見的治療痛風痹癥的古方,每個都經(jīng)過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實踐,痛風反復發(fā)作的人值得收藏。 1.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湯,原載于唐朝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原文記載:“夫腰背痛者,皆有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 今之人常用以治療風寒濕痹日久之虛證,組方為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川芎、熟地、杜仲、牛膝、人參、茯苓、甘草、桂心等組成(鑒于平臺要求,不能標出克重,有需求者可私信聯(lián)系,下方均同)。 2.小續(xù)命湯: 小續(xù)命湯,原載于唐朝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今之中醫(yī)用以治療痹證兼氣虛者,組方為防風、桂枝、麻黃、杏仁、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黃芩、防己、附子等組成。 上述二方,后人對原方做過修改。下面的七個方劑今之中醫(yī)還依照原方而用: 3.仙靈脾方: 仙靈脾方,原載于《太平圣惠方》,原文載:“治風濕痹,肢節(jié)疼痛,身體受阻不隨。”組方由仙靈脾、防風、羌活(去蘆頭),白附子、犀角屑、羚羊角屑、乳香、虎脛骨、附子、當歸、牛膝、鹿茸、石斛、海桐皮、干蝎、檳榔、 木香、天麻、天南星、白僵蠶等23味藥組成,用量依平臺要求略去不表,需者私信。 4.防風湯: 防風湯,原載于《宣明論方》,原文載:“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氣盛者,行痹,上下左右無留,隨所至作,防風湯主治。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一兩,黃芩、秦艽、葛根各三錢,麻黃(半兩,去節(jié)),上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合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5.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湯,原載于《仁齋直指方論》,原文載:“當歸拈痛湯(《拔粹》方)治濕熱為病,肢節(jié)煩疼,肩背沉重,胸不利,及遍身疼痛,下注于足脛,痛不可忍。羌活、甘 草(炙),黃芩(酒浸),茵陳(酒炒,各五錢),人參(去蘆),升麻、苦參(酒 洗),葛根、蒼術(shù)(各二錢),防風(去蘆),當歸身、知母(酒洗),茯苓(炒), 澤瀉、豬苓(各三錢)。上口父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服?!?/p> 6.蠲痹湯: 蠲痹湯,原載于《嚴氏濟生方》,原文載:“治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當歸(去蘆,酒浸),赤茯苓、黃芪(去蘆),片子姜黃、羌活(各一兩半), 甘草(炙, 半兩),上口父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7.三痹湯: 三痹湯,原載于《世醫(yī)得效方》,原文載:“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療風痹,氣痹等疾。 川續(xù)斷,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風、桂心、華陰細辛、人參、白茯苓、當歸、 白芍藥(各一兩),秦艽、生地黃、川芎、川獨活(各半兩),黃芪、川牛膝(各二 兩)。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熱服,不拘時, 但腹稍空服?!?/p> 8.增味五痹湯: 增味五痹湯,原載于《醫(yī)宗金鑒》,原文載:“痹實,謂氣血實之人病諸痹也。宜用增味五痹湯,即麻黃、桂枝、紅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 羚羊角、黃耆、甘草、防風、防己、羌活也;行痹以羌活、防風為主;痛痹以麻黃、附子為主;著痹以防己、羌活為主;皮痹以黃耆、桂枝皮為主; 脈痹以紅花、 桂枝為主;肌痹以葛根、白芷為主;筋痹以羚羊角為主;骨痹以虎骨為主, 增味于五痹治之可也?!?/p> 9.加味二妙湯: 加味二妙湯,原載于《醫(yī)宗金鑒》,原文載:“治熱痿,兩足痿軟熱難當,防己、當歸、川萆薢、黃柏、龜板、膝秦蒼。注:熱難當,謂兩足熱難當也,膝秦蒼,謂牛膝,秦艽, 蒼術(shù)也。” 如何,過往你用過的治療痛風的方劑,是不是就有上面的這些經(jīng)典的古方呢?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腎和尿結(jié)石。 本文參考文獻(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2010年5月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陳永光博士論文《中醫(yī)診治痹證學術(shù)源流探討及文獻整 理與資料查詢系統(tǒng)建立 》。 為高高在上的“五高之人”: 高尿酸/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體重 送上覺得有點用方法想用用的溫暖資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