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媽媽給我留言:淘媽,又被兒子氣到了,感覺生了一個“悶葫蘆”兒子。 原來是帶孩子參加老同學聚會,別的孩子一下子就玩到了一起,嘴巴甜得很,唯獨自己兒子一個人悶在一旁,不打招呼也不說話。 很多媽媽,都希望自己孩子既懂禮貌,又活潑,人見人愛。可是家有內(nèi)向孩子,會有一點急,總會逼他“外向”一下,拉著,扯著,一次次把孩子往人堆里塞,眼巴巴希望TA能變得外向點。 可是,結(jié)果往往事與愿違,并沒有得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讓內(nèi)向的孩子痛苦不堪,從小產(chǎn)生自卑心理。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的性格培養(yǎng),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礎(chǔ)。 但是,我們希望具備的那些美好品質(zhì),卻并不是逼出來的。 養(yǎng)育孩子,最忌過猶不及。 10歲之前,這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 逼孩子外向 浙江某個火車站里人流密集,一個男孩孤零零的哭泣,身旁沒有任何大人陪伴。 民警覺得奇怪,就上前詢問,可孩子卻不肯吭聲。 后來,男孩終于開口了,原來是爸爸把他帶到火車站,并且“扔”下了他,目的是為了練練他的膽量。 據(jù)男孩媽媽說,孩子性格一直比較內(nèi)向,在學校也不愛跟同學說話。 父親想必是恨鐵不成剛,才用了這么激進的方法,希望陌生的環(huán)境,能夠刺激孩子的改變。 然而,內(nèi)向就一定代表著缺陷,需要費力矯正嗎? 歷史上23位著名的內(nèi)向者——肖邦,牛頓,愛因斯坦,J.K.羅琳,諾貝爾和居里夫人,用自己的成就證明,內(nèi)向者更容易獲得非凡的成績,成為世人矚目的人物。 為什么內(nèi)向的人更容易成功? 因為他們更了解自己,喜歡深入思考,善于自省。不喜歡寒暄,更喜歡深度交流。所以,雖然朋友不多,但朋友關(guān)系更穩(wěn)定,成為密友。 所以,內(nèi)向的孩子是一塊“和氏璧”,需要家長去雕琢,并沒必要著力去改變什么。 古人說“沉默是金”, 內(nèi)向的孩子有“沉默”的特點,相比外向孩子,內(nèi)向孩子反而更能得到安寧,有后發(fā)優(yōu)勢,善于通過深入思考得到他人贊賞,豈不更好? 逼孩子懂事 瑞娜的克制,讓陳立農(nóng)看到了那個童年的自己。 家境普通的他,常常要跟著父母出街擺攤。他比同齡人更成熟,想的更多,努力成為大家口中稱贊的懂事的孩子。 可是,長大之后才發(fā)現(xiàn),那些背負的壓力,給了他無比沉重的的童年。 懂事,似乎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贊美。 那代表著孩子的體貼周到,包容自持。 懂事的孩子,不會提過分的要求,不會表達過激的情緒,他們稚嫩的外表下,有著一顆超越年齡的玲瓏心。 可懂事的孩子,內(nèi)在卻很辛酸。 《奇葩說》中肖驍曾說: “人為什么懂事,是因為環(huán)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p> 每個孩子早晚都會長大,只希望他們腳步放慢一點。 在能夠張揚的年紀,能夠活得不必那么懂事,只需要單純快樂就好。 逼孩子獨立 真正的獨立,是被愛得夠了,主動選擇更寬廣的世界。 而不是在親人的逼迫中,活得孤立無援。 紀錄片《不好說特想聽》中,27歲的天天是一位時尚公關(guān)。 他從創(chuàng)業(yè)開始,經(jīng)歷了窘迫付不起房租,當客戶全年無休的“私人保姆”,為了拿項目喝酒到胃出血... 但是,他從來沒有跟家人提過。 因為獨立,是他成長中唯一的選項。 小時候?qū)W旱冰,他不停地摔跤,媽媽卻堅持不肯去扶。 從小學開始,他必須自己騎車上學,因為沒有人會陪 十八歲后,他獨自去往英國,家里不再提供一分錢。 媽媽認為,逼他去跌撞,看他去挫敗,是鍛煉獨立的最好途徑。 有許多父母,像天天媽媽一樣,擔心愛和溫情會阻礙孩子。 然而,心理學認為,真正的獨立是建立在愛的基礎(chǔ)上,自然長出來的。 愛是孩子精神的養(yǎng)分,只有被喂飽了,踏實了,才能夠產(chǎn)生自由,學著去獨立。 逼孩子堅強 有一次,閨蜜兒子被玩伴推倒,又委屈又害怕,她裝作看不見,直到兒子自己爬起。 時間久了,那個動不動包著眼淚的孩子,果真堅強很多。 他很少訴苦,更不會輕易展現(xiàn)脆弱。 可同時,她發(fā)現(xiàn),再也看不透孩子的世界。 武志紅說過:“脆弱是非常珍貴的一面,甚至是最美好的部分?!?/p> 脆弱是孩子面對不安時,最真實的情緒流露。 就像那道傷口,允許它的出現(xiàn),看見它,處理它,才能夠真正治愈它。 不允許孩子表達脆弱,會讓孩子封閉自己的感受,否認真實的自己,變得麻木起來。 可那些積壓的恐懼、悲傷和哭泣,并不會消失,它們躲進身體,慢慢紅腫發(fā)炎,再也無法愈合。 每個表露脆弱的孩子,都是真實而可愛的,他們的內(nèi)心毫不設(shè)防。 父母的接納和鼓勵,能夠幫助他們修復傷口,重新振作起來。 唯有這種在撫慰和愛中,滋生出來的堅強,才能夠支撐著孩子帶著脆弱,也能夠勇敢前行。 養(yǎng)育的路上,我們似乎總?cè)菀字薄?/p> 我們推著孩子走,拉著他們跑,要他們獨立,要他們堅強,要他們懂事... 就好像,我們能夠催熟孩子的成長。 然而,孩子的成熟自有節(jié)奏。 真正讓孩子走向成熟的,只能是他們自己。 我們唯一能做的,不過是提供陽光雨露,給予他們需要的愛,然后緩緩地等待花開。 |
|
來自: 新用戶8541901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