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農(nóng)歷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 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進行祭掃,在家門口燒紙衣祭奠死去的祖先,俗稱“送寒衣”。 壹 在中國歷史最初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寒衣要寄給遠戍邊關(guān)的將士、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火星每年農(nóng)歷六月出現(xiàn)在天空正南方,到七月天氣轉(zhuǎn)涼時逐漸偏西下沉,故而叫做“流火”。七月天氣轉(zhuǎn)涼,九月縫制衣裳,接下來的十月,既是豐收后的閑季,又是冬天的開始,人們開始為過冬做準備。 南宋 馬和之 《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圖》(局部) 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女子在深秋冷風(fēng)里就著長安月色,把織好的布帛鋪在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寄給在玉門關(guān)外遠道征伐的丈夫,這是李白在《子夜吳歌》里描述的情景,也是“送寒衣”最原始的含義、最淳樸的惦念。 南宋 牟益《搗衣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冬天御寒的衣物是古人生活最尋常而又必不可少的事物,因而與寒衣相關(guān)的民間傳說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女人,千里迢迢長途跋涉給在遠方服役的丈夫送寒衣,好不容易尋到北方,卻發(fā)現(xiàn)丈夫因為朝廷的徭役不堪重負,早就死了。女子悲哀哭泣,哭倒了長城也哭不回她的丈夫,她在白骨堆積的長城腳下翻撿尋找,用寒衣裹著丈夫的尸骨入葬,她隨后殉情。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傳成了寒衣節(jié)的來歷。據(jù)說為了紀念孟姜女,每逢十月初一,人們把紙裁剪成衣服的樣子,在墳頭或家門口燒給死去的親人。寒衣從寄給生者的棉衣厚襖,變成了燒給死人的一片紙衣。 傳說總是如此,各種情節(jié)拼湊嫁接,在一次次口耳相傳中,模糊了最初的面貌。 事實上給死去的祖先燒送寒衣,源自唐玄宗的想法。有一年草木黃落,天氣轉(zhuǎn)寒,唐玄宗對祖先的感懷追念之情更加濃厚,于是他根據(jù)《詩經(jīng) ·豳風(fēng)·七月 》里面“九月授衣 ”一句,“緣人情以制禮儀, 展孝思而移風(fēng)俗”, 下令每年九月初一都要 “薦衣于陵寢”, 把新做成的冬衣供在祖先牌位前,用這種方式在全國范圍內(nèi)發(fā)揚孝道。 自今以后 ,每至九月一日 ,薦衣于寢陵,貽范千載, 庶展孝思 。宣示庶僚, 令知朕意。 不得不說皇帝就是任性,他一個偶然的想法,可以隨時變成法定?!八]衣于陵寢”就這么成了典式,在民間流傳開來,逐漸演變成拜墳祭祀,燒送冥衣的習(xí)俗。由于十月方入冬,這一習(xí)俗后來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即十月初一。不過唐朝人民始終對“十月朔”節(jié)并沒有多大興趣,例行公事一般,上上墳,燒燒紙,十月朔在唐朝并不算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活動。 十月朔寒衣節(jié)的繁盛期是在宋代。在這一天,因為官方一日假期的加持,寒衣節(jié)成為了全民參與的重大節(jié)日。 貳 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商品的銷售情況透露出宋朝人民對這個節(jié)日的重視。汴京城的商家將白紙染成五色,是仿著人間綾羅錦緞的顏色,裁成衣服、靴子、帽子的形狀,九月下旬就開始販賣。人間冬天必備的御寒衣物,照著樣子也給祖先來一套。 那些死去的人們的冷暖,依舊由活人來惦記。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店鋪左側(cè)是“王家紙馬”招牌,右側(cè)是紙糊的冥屋 到了十月初一,人們白天要去祖先墳上,掃去墳塋上層層堆積的黃葉,在墓碑前放一壺新釀的桂花酒,幾碟新谷做成的糕點,是親人離去后一年一度地探望與思念,也是把豐收的喜悅供奉墳前。 北宋 李成《讀碑窠石圖》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傍晚時分,家家戶戶在門前開始祭奠。若是新喪,則不能焚燒五彩紙,因為新鬼初來乍到,要低調(diào)。也有人匆忙間來不及備辦,買一大張方方正正的紙,直接燒完了事,他這樣做也有道理——這是給祖先送去了足夠的布料,尺頭多,不單調(diào),使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里不受凍就行。 宋人在這一天的活動除了送寒衣,還有盛大的暖爐會。宋代這一天允許開爐取暖,就像現(xiàn)在我國北方11月中旬暖氣集中供暖。民間還有親戚間互送御寒用的薪炭、縑綿及酒肉的習(xí)俗 。 在這些全國性的活動之外,也有個別地方的習(xí)俗比較奇葩,北方地區(qū)有“賣靴人以是日為靴生日,預(yù)集錢供具,祭之,以其陰晴卜一冬寒暖,多驗者。”民間俗稱”祀靴節(jié)“,賣靴子的人把十月初一日作為靴子的生日,在這一天祭祀供奉,用這一天的冷暖占卜一冬的冷暖,看自己的生意是好是壞。古人可愛又多情,我們是不是也應(yīng)該找一天當(dāng)做羽絨服的生日?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中為“主雇釘靴”店 到了元明清時期,“送寒衣”的習(xí)俗變得更加普遍而隆重,焚紙、上墳、殺宰、祀陵……甚至還出現(xiàn)了祭祀無家可歸的鬼魂的儀式,在十字路口燒一些五色紙,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衣物被他們搶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俗中凡是送給死人的衣物,焚燒時都要認真仔細,燒得干干凈凈,這樣陽世的紙張,才能真正送到死者跟前。只要有一點沒有燒透,就前功盡棄了。 叁 燒透的寒衣是否真的能到達人死后的世界、溫暖死去的親人?人死之后去了哪里? 中國視為死后歸屬地的有黃泉、蒿里、泰山、地獄等。每個地方都有它在凡間的來歷,人們習(xí)慣于按照生前熟悉的一切,搭建死后安身的世界。 這里面黃泉似乎是最直觀最寫實的名稱。黃泉本義是指地下的泉水,中原地區(qū)挖坑掘井,偶爾有地下泉水混合著黃土涌出,故名黃泉。荀子《勸學(xué)》中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這里的黃泉就是本義。 人死了埋在地下,可不就是身處黃泉?因此黃泉后來引申為人死后居住的世界,不是沒有道理的。 南宋 李嵩《骷髏幻戲圖》 故宮博物院藏 春秋鄭國的鄭莊公,因為出生時難產(chǎn)被母親武姜厭惡——大概是難產(chǎn)生孩子太疼了吧。武姜偏心二兒子共叔段,對共叔段百般寵愛,與鄭莊公相看兩厭。 莊公繼位成為鄭國君主后,共叔段在武姜的協(xié)助下屢次挑釁王權(quán),鄭莊公冷眼看著他們作死,堅信共叔段“多行不義必自斃”。共叔段最終謀反,莊公對共叔段的反擊是一場單方面的碾壓。共叔段很快兵敗自盡,武姜被莊公遣送出宮。 莊公對母親恨意猶存,放下狠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span>他表示這輩子都不想再見到母親,除非死了埋在地下。母子關(guān)系變成這樣,在當(dāng)時那個孝比天大的時代,非常罕見,也非常危險。莊公作為一國之君,聲譽岌岌可危。 不久之后,他后悔了,但話已經(jīng)撂下了,怎么辦呢?幸好他的臣子潁考叔出了一個主意:“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潁考叔的建議是,挖一個地道,挖到地下泉水混合著黃土涌出的地方,莊公母子在那里相見。莊公采納了這個建議,和母親在地道里抱頭痛哭,言歸于好。 潁考叔的確是個聰明人,策劃了這場“真·黃泉相見”的故事,消除了母子之間的芥蒂,保全了鄭莊公的人品。 倘若對陰間的幾個地點做一個知名度調(diào)查,黃泉高居榜首,蒿里則可能墊底。蒿里成為人死后靈魂所棲地,應(yīng)是源自西漢時期的挽歌。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人生一世,無論賢愚,都以蒿里為最終的歸宿。不必鬼伯嚴厲催促,要死時想在人世多留一會兒都不行。大概蒿里最初是一片長滿了野蒿的墳場,后來變成死后世界的代稱。說到底,陰間是陽世的產(chǎn)物。 南宋 陸忠信 《十王圖》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中國歷史早期的黃泉與蒿里,只知道人死后去了那里,到了以后又怎么樣呢?鬼魂在那里沒有人管,處于放養(yǎng)的狀態(tài)。而泰山神府則要對鬼魂進行治理和審判。在佛教傳入以前,中國本土長久地流傳著“泰山治鬼”的傳說,泰山的主事者是泰山府君,鬼魂死后歸于泰山,受府君治理。 《搜神記》中記載了一個叫胡母班的人,路過泰山時被泰山府君派來的小鬼抓過去,原來泰山府君知道他要去長安,想托他給女兒捎個信。泰山府君的女兒嫁給了河伯做夫人。胡母班欣然領(lǐng)命。因為有這個人情,胡母班再次路過泰山神府時,看到已成鬼魂的父親在這里帶著枷鎖刑具服勞役,央求府君給父親找個輕松點兒的活兒,府君也很爽快地答應(yīng)了,給了他父親一個小鄉(xiāng)村土地公的職位。 南宋 陸忠信 《十王圖》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這位泰山府君,看起來挺隨和,想來他治下的泰山神府,不會像后來的地獄那樣可怕。 肆 地獄是后世歷時最長久,流傳最廣泛的死后世界。佛教傳入中國,人們逐漸認為地獄是裁判死者生前言行功過的地方。 關(guān)于地獄的種種傳說:孟婆湯、奈何橋、生死簿、閻羅王……地獄里形形色色的懲罰:刀山、火海、劍林、油鍋……各種聽起來滲人的地獄名目:寒冰地獄、拔舌地獄、血池地獄、枉死地獄……順應(yīng)了佛教善惡有報的觀念,地獄里的種種苦難,是生前做壞事雖遲但到的代價。 日本 佚名 《餓鬼草紙》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據(jù)佛經(jīng)記載:”諸有地獄,在大鐵圍山之內(nèi),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其獄城周匝八萬余里,其城純鐵,高一萬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span>城墻用純鐵鑄成,高一萬里,像寒衣寄不到的地方。人生一世,誰能自始至終清白無辜?好像大家都免不了要去地獄走一遭。 敦煌壁畫 《地獄十王經(jīng)變圖卷》(局部) 為什么人死后魂歸地府?為什么在九天云霄之上,沒有一個收容鬼魂的所在? 《李長吉小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賀(字長吉)臨死時,看到一個紅衣人,拿著木牌,宛如宣旨一般說道:“當(dāng)召長吉。”原來天帝新建了一座白玉樓,聽聞李賀的才名,請他去天上為白玉樓作記。李賀跪地懇求不愿前去,只因家中還有母親需要侍奉。紅衣人笑道:“帝成白玉樓,召君為記。天上樂,不苦也!”李賀聽完后不久就去世了。 南宋 佚名《蓬瀛仙館圖》 故宮博物院藏 李商隱撰寫了這篇《李長吉小傳》,在文末信誓旦旦地說這個故事李賀的姐姐親眼所見,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李賀的母親和姐姐愿意相信,是要在死而登仙的傳說中找到安慰,緩解心中的悲痛?!坝駱歉罢佟钡墓适略诿耖g長久流傳,人們愿意相信,是惋惜懷才不遇的早逝詩人,幻想他在另一個世界里得償所愿。 伍 人們用想象建構(gòu)的世界,無論地府還是天界,最終收容的是我們對死去親友的深切思念。寒風(fēng)帶雪的季節(jié)里,萬物暫時死亡,去年的舊友銷骨成泥,來歲的新柳遙遙無期。生理上的寒冷誘發(fā)出心理上的悲涼,這大概是人最脆弱的時候,于是便格外容易想起死去的祖先,捎帶著憂慮未來死去的自己。 裁五色紙,做五彩衣,在門口路邊焚燒祭奠,寒衣燃起時晃動的火焰,溫暖的只有生者。說不準究竟是生者給逝者送去了溫暖,還是祖先以這種方式提醒我們添衣加飯。 參考文獻: 張曉紅《論十月朔節(jié)的發(fā)展與演變》 劉鐵《魏晉六朝小說中的地獄意象》 劉全波《送“寒衣”風(fēng)俗》 李軍《李賀白玉樓傳說研究》 圖片來源:中華珍寶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