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和歷陽 論文摘要:關于范增,史書(《史記》《漢書》)記載都是從他七十歲記起,七十歲之前的活動沒有記錄。七十歲之后的事情,主要是為隨項羽出征,出謀劃策,直到死在彭城,沒有記錄他在歷陽的活動情況。本文根據(jù)各個不同時期地方志書的記載,記錄范增和歷陽的相關事件。 論文關鍵詞:范增與歷陽的關系;亞父對歷陽的貢獻;亞父對歷陽的影響 一、范增其人 二、亞父其地 三、范增筑歷陽 四、范增對歷陽的影響 一、范增其人 1、范增,字亞父,居巢人,輔項羽霸諸侯,封歷陽侯。(見下圖) 據(jù)康熙《和州志》記載,稱范增字亞父,那就不是項羽尊他為亞父。據(jù)王力《古代漢語》中說,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成人禮)時取字,女子在十五歲行笄禮(許嫁)時取字。名和字往往有著意義上的關聯(lián)。 古代漢語中常常會用“亞匹”這個詞,如說曹參為“蕭何之亞匹也?!本褪钦f,曹參不足與蕭何為匹,僅為“亞匹”,也就是說稍遜蕭何一籌。陳勝大澤鄉(xiāng)起義時,范增年屆七十。不久,項梁率會稽子弟兵渡江而西,成為反秦斗爭的主力,范增以亞父謙遜自稱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反秦事業(yè)。也有解釋“亞父”為:同一流人物?!度龂尽な裰尽ぶT葛亮傳評》:“﹝ 諸葛亮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 、蕭之亞匹矣?!?/span> 所以說,范增字亞父是亞夫,并非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從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上來看,也不會輕而易舉稱一個外鄉(xiāng)投奔的老人為第二父親(僅次于自己的父親和叔父項梁)。吳仰湘先生質疑“項羽尊范增為亞父”應該是正確的。 《讀史方輿紀要》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讀史方輿紀要》上也稱范增為亞夫。 古代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現(xiàn)在通常說法是:范增與項羽的叔叔項梁是至交,關系極好。項羽是由項梁養(yǎng)大。范增的年齡應與項梁相當。“亞父”不是干爹的意思,“亞”的是“次于”或“低于”的意思。亞父是指次于自己父親相當與叔父的意思。與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相同,古代的排輩是伯、仲、叔、季、。年長與自己父親的稱伯父,次與父親的稱仲父,再次者稱叔父,末者稱季父。范增雖身份是項羽的謀士,但他與項梁幾乎可以說是義兄弟(就差沒結拜)項梁死時,項羽大概也就二十歲。他出于對好友的情義,接替項梁,跟做了項羽的監(jiān)護人一樣。很關心項羽,處處為他出主意??梢哉f范增輔佐項羽,不為高官,不為金銀。完全是出情義。不圖任何回報。這與一般謀士不一樣。) 2、史書典籍記載范增的不多的原因是,類似范增這位偉大的謀士沒有專門的記述,這一怪圈在于人們的“成者王侯敗者寇”思維定式,再者這一主題涉及帝王,人們議論時恐有顧忌。一個曾經要刺殺偉大的漢王劉邦的罪人,在現(xiàn)實社會中,要宣傳他的謀略人們是有顧忌的,史書往往記載勝利者,雖然當時沒有文字獄,編纂、寫作的文人墨客們的顧忌應該還是有的。在歷代十三本《和縣志》《歷陽典錄》有大量范增的記載,志書一般是記而不述。 在一般文選中也有眾多趨炎附勢的說了范增的文章,典型的有:宋代學者洪邁說"世謂范增為人杰,予以為不然。夷考平生,蓋出戰(zhàn)國縱橫之余,見利而不知義者也。始勸項氏立懷王,及羽奪王之地,遷王于郴,已而弒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誼,爭之以死。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關中,則當如約,增乃勸羽殺之,又徒之蜀漢。羽之伐趙,殺上將宋義,增為末將,坐而視之??忧亟底?,殺秦降王,燒秦宮室,增皆親見之,未嘗聞一言也。至于滎陽之役,身遭反間,然后發(fā)怒而去。嗚呼,疏矣哉!東坡公論此事偉甚,猶未盡也。" 南宋東宮講堂掌書陳郁說:"范增為羽上客,豈不知羽殘忍多忌,非人君之度,而從之與漢王爭。至其言皆不用,乃曰:'孺子不可與謀,奪天下者必沛公也。'其后疑間一行,竟以疽死。何覺之晚耶!不及一婦人遠矣。" 萬歷八年進士顧嗣立說:"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等等這些陳詞濫調,說了兩件事:一、幫暴君項羽是錯的,二、只會慫恿項羽殺劉邦。 以上言論都是指責范增不該出餿主意來加害劉邦,如果當時殺了劉邦,項羽做了君王,這些人會指責范增嗎? 即使社會是這樣,歷史上還是留下只言片語的公正的議論,都是一些偉人、軍事家的箴言。 議論項羽的首推劉邦,他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他在平定天下時說道:“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選自《史記·高祖本紀》)”劉邦這段話說得很精彩,說自己這所以能打勝仗是會用人,而項羽的失敗是沒有用范增!言下之意如果項羽聽了范增之言,當今天下改名了。 三國謀士蔣濟說道:"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 時任宰相的王安石評論范增時說:"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zhàn)紛紛此一時。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鄛人七十漫多奇,為漢驅民了不知。誰合軍中稱亞父,直須推讓外黃兒。" 《讀通鑒論》 卷二十唐高祖 《袁氏世范》世范卷中處己·君子有過必改 《長短經(反經)》 卷一·大體第一 3、范增故鄉(xiāng)之爭 《讀史方輿紀要》 卷二十六 南直八 二、亞父其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廢除分封制,推行地方郡、縣兩級制的政權機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秦漢時,設秣陵縣(南京市)和歷陽縣,現(xiàn)在的南京秣陵鎮(zhèn)(一名秣陵關),就是秦漢時代南京地區(qū)的政治中心──秣陵縣城。南京在古代又稱秣陵,其規(guī)模和建制都不如歷陽。 歷陽在最早的志書上記載為:春秋屬吳,吳亡入越,越亡入楚。歷陽春秋就是縣級編志了。據(jù)《和州志》記載,楚成王(公元前671年)時設歷陽縣。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前224年)載:設歷陽等8個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歷陽縣,歸屬九江郡。 當時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當時歷陽有山有水,水路通長江,陸路四通八達。 輿地紀勝記載亞父 輿地紀勝記載亞父 輿地紀勝記載亞父 這段記載歷陽有座范增女廟,在衙門內,范增女號東城九娘子,此段說明范增家人在歷陽生活過并贏得當?shù)匕傩盏膼鄞鳌?/span> 輿地紀勝記載亞父 從這一點上看,項羽將這塊風水寶地給了范增,是其時項羽對范增最大的褒獎。這塊侯國封地一是緊挨著范增的故居居巢;二是亞父城十幾平方公里的土地高于其他地塊幾米到十幾米,1954年長江破圩都沒有淹到歷陽城;三是亞父城交通便利,北通巢無桐,東臨長江,交通在當時是四通八達。 亞父城即現(xiàn)在的歷陽城。今安徽和縣?!遁浀丶o勝》卷48和州:亞父城,“《劉禹錫壁記》云:城堅而高,亞父所營”。《方輿紀要》卷29和州:歷陽廢縣,“《城邑考》:州城一名亞父城,相傳范增所筑。漢高令灌嬰還定江淮, 又筑之,謂之古羅城”。詳見道光《直隸和州志》記載: 此段記載了亞父城有范增和漢高帝令灌嬰修建而成。 詳見乾隆《和州志》記載: 此段志書較為詳細地記敘了亞父城的坐落、規(guī)模和相關事項。 詳見道光《直隸和州志》記載: 此段既記載了亞父城,又記載了滄海桑田的變化。 三、范增筑歷陽 1、六門三關 道光《直隸和州志》詳細地記載、復原了明代亞父城的完整圖形,外邊是一條通長江的護城河,護城河內還有一條玉帶河,城內分別有正東的朝陽門,正南的橫江門,偏南的熏阜門,正西的望舒門,偏西的秩城門,正北的拱辰門。三關分別是:東門的東水關,大西門的西水關,南門的鎮(zhèn)江關。 乾隆《直隸和州志》記載亞父城 三、范增筑歷陽 據(jù)《歷陽鎮(zhèn)志》記載:亞父城遺址 即歷陽古城。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相爭時,居巢人范增,年七十,好奇計,助羽屢建奇功,被羽尊為“亞父”,封為歷陽侯,增筑城,故歷陽城又名“亞父城”?!赌乡苤尽芬卜Q:“歷陽本秦縣,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即此?!?/span> 公元前206年(漢王元年)范增到任封地,見歷陽東臨長江,地處江淮水陸之沖,無險可守,決定建歷陽城池,以作屏障。城建于高阜上,周圍九里,高2丈2尺,女墻3尺余,環(huán)城有濠。初建時,內有子城、南城、新城?!蹲x史方奧紀要》載:漢初,“漢高祖劉邦令灌嬰還定江淮,對城池又筑之.并將亞父城改為古羅城?!焙笕?/span>在城西門內建有灌嬰將軍廟.以示紀念他筑城有功,不久仍稱之為亞父城。至宋代乾道六年(1170年),和州都統(tǒng)制郭剛又修筑了亞父城,并把原內設三城合為一城,辟11門。 嘉慶《歷陽典錄》記載亞父城圖表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朱元璋帶領起義軍占領和州,任和州總兵官,見亞父城池頹損嚴重,曾筑城修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州都統(tǒng)郭景祥督傷知州張純誠重修亞父城,將舊城11門合并為5門,后為出入方便,又增一門,為6門:東為朝陽門,西為臨湖門,偏西為橫山門,南為環(huán)江門,偏南為橫江門,北為涌泉門。萬歷元年(1573年),知州康誥重筑城外石橋并設關口,于東西城墻下開三水關,以泄城中之水,并相繼在城內設承流、宣化、公館、香泉、政和、橫江、長慶、孝義、尚賢、惠和等10坊,各坊均有街巷縱橫其間。 道光《直隸和州志》記載亞父城六門三關 清順治二年(1645年),知州盧汝鵑大修亞父城,周圍開濠渠、筑堤壩、造浮橋。繼后知州夏瑋、游智開、羅錫疇等,均對亞父城進行重修,辟6門為:東朝陽、北拱辰、西望舒、偏西秩成、南橫江、偏南薰阜。城池周長12里,城高2丈7尺,頗具氣勢。民國期間,歷任縣官曾對亞父城加高培厚,環(huán)城栽植樹木。1938年,日寇曾在古亞父城6門構筑碉堡,并開挖戰(zhàn)壕,在護城河橋上架鐵絲網作警戒線。至抗戰(zhàn)期間,歷陽為南京前沿,精力多次轟炸,古跡毀壞殆盡。亞父城斷垣殘壁,滿目瘡痍。 目前,古城大的輪廓尚存,街道名稱沒變,城壕及土城遺跡依稀可見。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為歷史文化名城??傊?,亞父城的建城歷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西楚古城,歷經滄桑,舊貌變新顏。 四、范增對歷陽的影響 歷陽百姓歷代對范增敬仰不已,范增筑城有功,沒有收取地方百姓的租子,范增的智慧、謀略、膽識給歷陽人學到許多策略。 司馬遷《史記》記載: 楚越之地(長江流域及江南一帶),地廣人稀,稻米為主食魚類作菜羹,不用在買就很富足了。地力使實物豐富,沒有饑荒的憂患,因此人們茍且偷生,沒有積蓄而多有貧窮。 《隋志》記載:歷陽人,性格暴躁強悍,作風毫不猶豫,堅決果斷。自平陳之后,民風習俗敦厚質樸,愛好勤儉節(jié)約。劉禹錫《廳壁記》記載:女人做鞋衣完好堅固,男人喜愛開荒種地。市井中沒有欺侮淆惑,建造樸素,沒有刻鏤彩繪,不受外界影響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 嘉靖易鸞志記載:明初是京城管轄之地,是首都,大化所被,士、農、工、商安居樂業(yè),儒雅之風盛行,是以前任何朝代無法比擬的。 萬歷康誥志記載:明代初時風土人情風俗淳樸,百姓富裕,壽高命長,淳樸聽當官的話,交租、徭役服從,百姓沒有受到官府的拷打.田賦及各種捐稅沒有拖欠的。 見下圖道光《直隸和州志》記載: 綜上可見,歷史典籍對歷陽人的評價之高,是對范增的最高褒獎。亞父這一名詞不管是項羽對范增的尊敬之稱,還是范增胸有大志,年輕時就有報國之志。這一歷史、文化現(xiàn)象應該認真地研究和發(fā)掘,巢湖市和和縣、歷陽鎮(zhèn)應該聯(lián)手做好這一工作,查閱典籍、梳理成冊、挖掘整理、恢復、打造旅游景點,讓國人知道知道中國的謀士范增,他的斬首策略,在年前后居在美國施行,范增的謀略、策略、智慧要比諸葛亮早千年,而諸葛亮的記敘充滿了妖氣,范增的言行不僅接地氣,直到現(xiàn)在讀來親切、動人。 參考文獻 劉禹錫《和州刺史廳壁記》,《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 知州朱沅、 訓導陳鈞同撰,明正統(tǒng)《和州志》(1441年) 知州易鸞修,《和州志》明嘉靖(1528年) 知州康誥、學正齊柯同山陰舉人劉蜒纂修明萬歷《和州志》(1600年) 知州楊繼芳、學正劉彥初,同州恩貢夏日新纂 ,康熙乙巳年《和州志》1665年知州夏瑋修,諸生楊九思與纂,康熙癸丑年《和州志》三十卷,1673年 知州王瑄主修,郡人陶夢陽續(xù)纂《和州志》清康熙甲子年 1684年 知州劉長城主修,山陰進士章學誠纂。乾隆癸巳年《和州志》1773年 知州善貴主修,州同楊志道、含山知縣劉洎協(xié)修,廩貢生張受纓編纂《和州志》道光丙申年1836年 清善貴修清陳廷桂、張受纓績纂《直隸和州志》清道光清朱大紳修 清高照纂《直隸和州志》 清陳廷桂纂《歷陽典錄》三十四卷 清嘉慶 章學誠,《和州志》,清,乾隆。 朱大紳修,高照纂,《直隸和州志》,清,光緒。 陳廷桂,《歷陽典錄》,和州官舍刊,清,同治6年。 大清一統(tǒng)志 《和縣志》《石楊鎮(zhèn)志》《歷陽鎮(zhèn)志》主編 江蘇省項羽文化研究會理事 安徽工業(yè)大學素質教育客座講師 馬維國 2019年9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