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3年,項羽將劉邦包圍于滎陽有一年之久,劉邦坐困愁城,準備投降。陳平趕忙阻攔道: “我有連環(huán)計可逃此劫,但需要借您一樣東西?!眲畹溃骸拔业娜祟^?”陳平搖搖頭道:“我要四萬斤黃金?!?/p> 不是四兩,不是四斤,是四萬斤。雖然劉邦起事這么多年,攢下不少家底,但乍一聽還是被嚇了一跳。劉邦道:“你要這么多黃金做什么?那是我全部的家底!”陳平拱手道:“主公不必多問,若想逃命,這黃金就省不得?!?/p> 陳平一向足智多謀,劉邦是知道的,也是很信任的。既然他這么說,必然有其道理。劉邦想了想,選擇信任陳平,立馬派人帶陳平取走了庫房中的四萬斤黃金??粗惼诫x去的背影,劉邦嘆道:“不要辜負我……” 陳平拿到黃金,是夜召集十個親信,給每人都分配一大包黃金,然后讓他們趁著夜色秘密墜城而出,去買通楚軍將領(lǐng)和士兵,讓他們散播謠言,說:“項羽麾下亞父范增和大將鐘離昧的功勞最大,卻沒有裂土封侯,他們已經(jīng)與劉邦秘密約定,伺機反戈一擊,然后平分西楚國土?!?/p> 如此三天,陳平花錢如流水,但獲得的效果也非常好。西楚營中流言漫天飛,項羽這個人耳根子軟又多疑,本來就有斥候報道說深夜滎陽城有人偷偷潛入,再聽到流言,相互印證下幾乎信以為真。 雖然沒實際證據(jù),但項羽心有芥蒂,從此有什么事再也不和鐘離昧商量了,對于亞父范增也沒有以往那般尊敬了。這個結(jié)果,是陳平想要的,但還不夠,如果不除掉范增,那么連環(huán)計可能會被識破。 有一天,項羽派使者進城勸降,陳平全權(quán)負責接待。他神秘地把使者請到密室,再三詢問范增的生活起居,健康狀況,時不時還稱贊范增聰明,弄得使者一頭霧水。見時機成熟,陳平壓低聲音道:“亞父可有吩咐?” 使者不解,道:“我受霸王之命前來,又不是亞父派來的?!标惼窖b作吃驚的樣子,假意解釋道:“我還以為是亞父派來的?!闭f著,陳平拂袖而去。過了一會,有人進來將好酒好菜撤掉,換上了臭魚爛蝦。 使者見此,大為憤慨,回到楚營后,把當時情形都告訴了項羽。項羽怒火中燒,更加覺得范增私通劉邦了。正巧這時,范增來勸項羽加緊攻城,項羽怕有陰謀,拒不聽從。 過了幾天,范增也得知此事,也知道項羽對他已經(jīng)有了猜疑,頓時心灰意冷。他對項羽道:“天下大事已定,希望大王好自為之。我老了,請讓我回家養(yǎng)老吧!”這番話正中項羽下懷,項羽立馬派人送范增回鄉(xiāng)。 范增被項羽的愚蠢氣壞了,走到半路就憂郁而死。消息傳到楚營,項羽這才回過味來,自己可能是中了離間計。他勃然大怒,親自領(lǐng)軍猛攻滎陽,有幾次差點破城而入。 這時劉邦坐不住了,趕忙找到陳平: “你不是說能讓我逃命嗎,這么長時間過去了,怎么還不行?”陳平道:“主公稍安勿躁,我還需要主公一封降書。”劉邦聽罷破口大罵:“若要投降早說便好,何必等到今日?浪費我四萬斤黃金。” 陳平微微一笑,道:“此非真降也!”劉邦這才醒悟過來,決定繼續(xù)信任陳平。他很快寫好降書,交給了陳平。 第二天,陳平派使者拜見項羽,道:“滎陽城糧草已盡,我家主公決定投降,希望能暫緩攻城,讓我們準備準備投降儀式。”項羽心中暗喜,但嘴上冷哼道:“那便給你們一天時間,量也耍不了什么花招!” 第三天凌晨,滎陽東城門果然大開,有將近兩千名披甲士兵,夾槍帶棒走了出來。項羽遠遠望去,以為劉邦要突圍,于是立馬命軍隊沖鋒迎擊。但與漢軍距離一近,他們愕然發(fā)現(xiàn),那些士兵竟然都是柔弱女子! 頓時有西楚士兵大笑道:“看樣子劉邦已經(jīng)走投無路,竟然讓女子當兵充數(shù)!”消息傳出去后,圍城的守軍紛紛前來看熱鬧。等女人們都走出來后,后面跟著一輛戰(zhàn)車,車上站著劉邦,正沖著四面打招呼。 此時項羽的心才放下來,但離近后,他卻勃然大怒:“你不是劉邦!你是紀信!”項羽頓時覺得事情不妙,趕忙抓住紀信的衣領(lǐng)逼問道:“劉邦在何處!”紀信得意道:“此時已經(jīng)出城啦!”項羽這才意識到中了計,憤怒之下,命人將紀信活活燒死。 這一出金蟬脫殼的好戲,就是陳平連環(huán)計的最后一招。由于紀信和劉邦有些相似,陳平便讓他扮演劉邦投降,麻痹項羽。而那兩千女子,是為了吸引圍城楚軍的目光,再就是拖延時間。在她們緩緩出城時,陳平和劉邦已經(jīng)帶著部下從西門悄悄溜走了…… 這個故事在歷史上叫做“滎陽之圍”,在劉邦必敗的局面下,陳平巧用連環(huán)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運籌帷幄一步步取得想要的戰(zhàn)果。此事也是陳平一生“六出奇計”中的一計。其謀略之奇,掌控之嚴謹,令人驚嘆。 陳平就是擅長在絕境中尋找機會,因此多次拯救劉邦于水火。比如后來的白登之圍,也是靠陳平才解開死局,所以后來劉邦一輩子都沒有虧待陳平。陳平也許不是劉邦最倚重的人,但絕對是他最不能離開的謀士…… 參考資料:《史記》 注:四萬斤黃金乃司馬遷記載,非本人杜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