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孫茜)我國是中風高發(fā)國家,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9》顯示,中風是我國成年人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 (GBD) 數據顯示,中風是造成我國壽命年損失 (YLL) 的第一位病因。在我國,每12秒就有一人發(fā)生中風,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風。 10月29日是第16個“世界卒中日”,新江蘇記者邀請江蘇省中醫(yī)院腦病中心主任吳明華教您如何及早識別,預防腦卒中的發(fā)生。 中風危害大 秋冬季高發(fā)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該病因發(fā)病急,癥狀呈現多樣化,病情變化迅速,常留有后遺癥,死亡率很高,可導致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吞咽困難、認知障礙、精神抑郁等。更為嚴重的是,存活下來的卒中患者中,約有75%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重度殘疾者占40%以上。 人的一生中出現中風的概率是25%,但是中國人,特別是男性一生中出現中風的概率是40%。中國人腦卒中的死亡率分別是日本的3.5倍和歐美國家的4.5倍左右。年齡、性別以及遺傳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50歲以上的男性是高發(fā)人群,但是有年輕化趨勢。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酒、高脂血癥、肥胖的人容易發(fā)中風,這些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尤其到了秋冬季節(jié),氣溫驟降,血管對溫度變得敏感,容易導致血壓值異常上升,若不加以注意,此時也非常容易引起腦中風。 中風的前兆:小中風 腦卒中發(fā)病前大多會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暫腦缺血發(fā)作,俗稱“小中風”。通常表現為突發(fā)顏面部、上下肢或單側肢體無力;突發(fā)言語障礙,或理解力下降;單側或雙側視物模糊;突發(fā)頭暈,平衡調節(jié)障礙或行走困難;突發(fā)不明原因的頭痛等癥狀。多數患者每次發(fā)病持續(xù)時間僅數分鐘,24小時內可恢復正常,極其容易被患者忽視。 需要注意的是,約有三分之一的“小中風”患者最終會發(fā)展成中風,而有 4%~20% 的患者會在“小中風”發(fā)作之后的三個月內出現中風,對于高風險患者來說,2 天之內就有 8%~10%的概率會出現中風。因此小中風是患者發(fā)生卒中危險的警示信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行緊急醫(yī)療救治。 識別腦中風 牢記“中風120”口訣 大腦是人體的“中樞”和“最高司令部”,一旦出了問題會危及全身,腦卒中也是如此。正常腦組織在缺血3小時后就可能出現不可逆變化,6小時后缺血腦細胞將出現壞死。卒中患者的救治每延遲1分鐘,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且致殘、致死風險增加。缺血性中風如果能在發(fā)病4.5小時內及時到醫(yī)院溶栓治療,大部分患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終身殘疾也可以得到預防。 識別是否是腦中風,要牢記“中風120”口訣:1看——看1張臉,有沒有忽然不對稱,口角歪斜,伸舌偏;2查——查2只胳膊,平行舉起,1側無力,或有麻木的感覺;0(聆)聽——說話口齒不清,表達困難。如果有上述癥狀,應快速撥打120送往醫(yī)院。 對于中風 中醫(yī)可防可治 中風的中醫(yī)病機上多源于風、火、痰、瘀,臨床上多輔以扶正祛風、泄火化痰、活血化瘀等中藥進行治療。 中醫(yī)的優(yōu)勢是發(fā)病前的預防,通過辨證論治,根據體質調理,并通過活血通脈等治療來預防。發(fā)病后的康復也是中醫(yī)的優(yōu)勢,中風是種較為嚴重的疾病,因為這種疾病不光內憂,更有外患。患者的肢體偏癱,表示著人體氣血通道,也就是經絡的不通,中藥通過活血化瘀、化痰開竅、搜風通絡治療中風,在中風急性期包括后遺癥期,可以針藥并治,加上針灸等治療可以更好促進患者的康復。 堅持做到這五點 中風可控可防 中風雖然可怕,但如果能較好控制血壓,以及其它危險因素,我們也可以避免中風的發(fā)生。吳明華主任建議從五大方面積極預防: 1、飲食要清淡 適當飲水,少吃辛辣厚味之物,尤其要避免暴飲暴食。 2、生活有規(guī)律 靜心養(yǎng)神,堅持適度鍛煉,同時應保證充足睡眠,每天不低于7小時,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tǒng)都得到放松。 3、戒煙限酒 吸煙可使腦血流量明顯降低,加速腦動脈硬化,少量飲酒雖對中風不構成威脅,但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卻是重要危險因素。 4、控制血壓 建議35歲以上人群每年體檢一次,了解血壓血脂情況,高血壓患者在血壓沒有平穩(wěn)時,每天都要測血壓,平穩(wěn)后也要堅持每周多次測量,以調整服藥劑量。 5、及早治療 及早發(fā)現心臟病、糖尿病,并及時采取治療等手段控制病情發(fā)展。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