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y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和你說一個老話題——手腳沒勁兒。 為什么手腳沒勁兒呢?我給你說一個真實的醫(yī)案故事。 你聽完,應該是有些感觸的。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子,年48歲,本職工作是一個教師。 這人有一個怪毛病,就是間斷性地手腳無力。這個情況已經持續(xù)20年了。 原來,大概在20年前的一個冬天(即上世紀70年代初),此人遠行,走了好遠的路,很累,于是就想休息。他找來找去,找了一個陰寒低洼、地勢平坦的地方坐下來。這一坐,就是小半天。 等休息夠了,他繼續(xù)走路。 但他沒想到,就是這么一次休息,卻讓他在接下來的20年里,怪病纏身。 什么病呢?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連續(xù)一周或者十多天手腳乏力。一年里頭,能發(fā)作好幾次。他的手無力到什么程度呢?拿筷子都拿不了。與此同時,雙腳和雙腿也無力,甚至走著走著就跪倒在地,起不來。 與此同時,此人一年四季膝關節(jié)、肘關節(jié)、肩關節(jié)發(fā)涼,而且日益嚴重,畏寒怕冷,但是關節(jié)不疼不腫,也沒有四肢肌肉萎縮。拍片子,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 這到底是什么病呢?患者20年間求醫(yī)無數,但都沒有啥結果。 后來,他求中醫(yī)治療,這才柳暗花明。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細而略遲,雖然是夏天,但是依然穿著厚衣厚褲,甚至還帶著護膝。兩手兩腳都不出汗。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醫(yī)家書方一首,方見—— 生麻黃4克,肉桂(后下)、炙甘草各6克,炮姜、秦艽、絲瓜絡、白芥子各9克,熟地30克,炒蒼術、白術各15克,鹿角膠(烊)、透骨草、補骨脂各12克。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患者服用到第七劑以后,感覺到周身舒適,手腳心開始出汗。這時候,肉桂和白術加量,繼續(xù)投用4劑。吃完,患者覺得四肢關節(jié)溫熱,手腳開始有力。 就這樣,醫(yī)家遵原方稍作加減,繼續(xù)投用14劑。到最后,患者諸證悉平,生活基本恢復正常。 這就是醫(yī)案的大致經過。它曾記載于本世紀初出版的《病機理論臨證指南》一書。 這里頭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給你簡單說說。 我跟你講,一切,就源于患者20年前,那一次久坐休息。 你想啊,大冬天的,穿那么多,走路遠行,必然有汗。他勞累休息的時候,所處之地低洼陰寒,很涼。于是,這寒邪和濕之邪,是不是就鉆到他身體里去了? 寒邪阻滯氣血運行,這就導致寒凝血滯。寒邪影響津液輸布,這就加劇了痰濕阻絡。這些因素又令肌肉失養(yǎng),于是形成間斷性的乏力、痿弱?;颊哧P節(jié)畏寒怕冷,四季不離厚衣厚庫,原因,就在于他的身體,始終是為寒邪所傷;寒濕之邪,始終在四肢經絡中盤滯;氣血,始終不能濡養(yǎng)肌肉。 這個時候怎么辦?自然要散寒邪、化痰濕、補血養(yǎng)血,溫通血脈。 我們來看看當時醫(yī)家用的配伍—— 生麻黃4克,肉桂(后下)、炙甘草各6克,炮姜、秦艽、絲瓜絡、白芥子各9克,熟地30克,炒蒼術、白術各15克,鹿角膠(烊)、透骨草、補骨脂各12克。 這里頭,其實是陽和湯的加減。陽和湯,是一張外科用方,可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結合醫(yī)案里的用方,我給你分析一下,就是鹿角膠、肉桂、炮姜、補骨脂溫陽。熟地養(yǎng)血。麻黃散寒,引陽氣入肌表。白芥子、絲瓜絡化痰散結,通行經絡。在這個初上,配秦艽、透骨草祛風除濕,通四肢經絡,配蒼術和白術,燥濕化痰,增進氣血之運化生成。如此,患者體內陰寒得散,痰濕得化,血脈得以溫通,四肢無力的現(xiàn)象,自然可以改善了。 這就是一張因感受寒邪,進而造成痰濕阻滯、筋骨失養(yǎng)的案例。我不知道,我說清楚了沒有。 通過這個小小案例和驗方,我們能感受到什么呢? 第一個,夏季千萬不要貪涼。尤其是汗后感受低溫刺激,最容易導致寒濕入體、痰濕阻痹,形成四肢筋肉關節(jié)方面的疾病。上文醫(yī)案里的患者,如果不是因為在久行勞累后,于陰寒之地久坐,他應該是不會得病的。我們普通人也一樣。大汗淋漓之時,能夠有節(jié)制地休息取涼,就會離疾病遠一點。你要是圖一時之快,后果往往令人擔憂。 第二個,就四肢發(fā)涼、無力、關節(jié)怕冷這個事兒,我們可以考慮是不是可以運用陽和湯。陽和湯的原方,就是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黃2克,鹿角膠9克,白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使用此方的辨證要點,就是脈沉細和遲細,舌淡苔白,口中不渴?,F(xiàn)代中醫(yī)臨床,常用它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等。這是一個基本的用方思路,專業(yè)的讀者朋友,應該留意。 總而言之,寒濕入筋,所以手腳沒勁、關節(jié)冷痛。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文老師用這篇文說,幫你捋順其中的關系,希望可以給你帶來幫助和啟迪。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