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代書法展,崇尚動態(tài)之美,所以形式張揚的行草書為展覽情有獨鐘。在每屆國展上,行草作品幾乎都是最多的。這并不能怪評委偏向行草,而是因為行草書投稿作品實在太多,而且質(zhì)量在諸書體中也是相對較高的。 ![]() 在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上,黑龍江書法家李國慶就是以一件草書獲最高獎的。全國書法展是與中國書法蘭亭獎分量相當(dāng)?shù)恼故?,能夠在國展上獲獎,其作品必然會有過人之處。 李國慶與很多喜歡形式制作的作者不同,他的獲獎作品是一件窄長的條幅,高度有234厘米,寬52.5厘米,這是一件標準的八尺屏條的規(guī)格。這樣的形式,有利于草書一貫制下。事實上也果真如此,李國慶書法的取法明顯來自于帖學(xué)一脈,寫來一拓直下、流暢瀟灑、跌宕生姿,寫得很痛快、很盡興。 ![]() 李國慶在作品中很注重線條的虛實變化和粗細對比,在濃墨與淡墨交相呼應(yīng)下,節(jié)奏感十足。雖然時常有飛白出現(xiàn),但他通過運用提按與使轉(zhuǎn)的動作,讓線條既豐富又有力,即便是一些細長的線條,仍不乏筋骨。 李國慶的草書寫得迅疾、順暢但不油滑,這得益于他運筆動作的到位——用筆時而圓轉(zhuǎn)時而方折,讓字既能有強烈的下行趨勢,又能在下行間有停頓的間歇。我們常說的“轉(zhuǎn)折”兩個字,在書法用筆中其實是兩個相反的動作,“轉(zhuǎn)”指“圓轉(zhuǎn)”,“折”指“方折”,動作不同,寫出來的效果也不同。 ![]() 這里還要在說說李國慶書法中的提按。寫書法,最忌節(jié)奏單一、筆墨凝滯,筆毫要提得起來、按得下去。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能夠把提和按運用在使轉(zhuǎn)之中,而且銜接的自然、順暢的,并不太多。 尤其是在快速的書寫過程中,時而中鋒跳宕、真力彌漫,時而側(cè)鋒銳利、虛實相生,將筆鋒的多樣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與筆勢相協(xié)調(diào)的,是李國慶書法中的字勢。他的作品中,字的大小變化,字內(nèi)空間的疏密變化,線條的長短變化,都非常自然。從章法上來看,雖然看上去好像是不經(jīng)意的四行分布,但行與行之間并不雷同,讓整件作品看點更多、元素更加豐富。 ![]() 草書雖然注重書寫的性情,但實際上是需要十分理性的,如果一味地“任情咨性”,就墮入草率了。它像是戴著鐐銬跳舞,字法準確無誤是基本要求。作書過程中無論如何縱斂開合,都要“合情合理”“合乎法度”。 以這樣的標準來看李國慶的草書,其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就是字法的準確性不夠。說白了,就是李國慶的草書草情、草意足夠,草法仍需講究。只顧情緒宣泄,忽視字法準確,是得不償失的。 ![]() 李國慶的草書中鋒、側(cè)鋒并用,提案、粗細變化豐富,這是草書表現(xiàn)力的保證。但是他作品中一些粗線條稍顯粗率,有些側(cè)鋒又像用筆掃出來的,少了線條應(yīng)有的內(nèi)蘊。人們常說的“力透紙背”,在李國慶書法作品中難覓蹤跡。 面對李國慶的作品,我們首先要肯定其用筆上的豐富與精到,畢竟在全國展獲獎,是有一定道理的。提出的一些問題,也僅是基于自我認知上的個人感受,不一定對。作為一個欣賞者,苛刻一些、挑剔一些,對創(chuàng)作者或許有所助益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