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 尤德才 中華文華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jīng)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代理學,明代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經(jīng)歷了數(shù)個學術(shù)思想繁榮時期。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的全能大儒。曾國藩、梁啟超、康有為、孫中山、蔣介石等都是他忠實的擁躉。蔣介石曾認為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于一個王陽明: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王陽明在日本的影響力超過了中國,章太炎說:“日本維新,王學為其先導。”數(shù)之不盡的日本政治家、企業(yè)家,如稻盛和夫、三菱創(chuàng)始人巖崎彌太郎,日本名將東鄉(xiāng)平八郎對王陽明奉若神明。 王陽明一生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折磨。但王陽明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將生死置之度外后,終在被貶龍場時“頓悟”,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王陽明心學》就此誕生。 王陽明精通中華文化儒釋道學問,他的《心學》是中華文化儒釋道集大成者。在繼承和發(fā)展孔孟學派“莫向外求反求諸己”、惻隱之心、“良知”和陸九淵的“心即理”等學說的基礎(chǔ)上,批判地吸收了程朱那種超感性的先驗范疇的“理”為本體學說,是理學的最后一個大家,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形成獨具一格的陽明《心學》體系,是儒學最高成就的思想,中華文化的精華。 陽明心學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是由“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結(jié)構(gòu)組成的。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基石,邏輯起點。主張理全在人心,應該向內(nèi)去求?!爸泻弦弧?是心學的方法論和價值觀。提出了“良知學說”標志著王陽明的思想已經(jīng)成熟,整個心學思想體系建構(gòu)完成。 “致良知”是心學精髓和終極總結(jié),貫穿了他的所有思想,是對人的生命存在價值的肯定,讓人直接感受到“至樂”或圣人境界。致良知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基礎(chǔ)。王陽明不是為了做學問而做學問,而是針對當時的社會人心,希望能經(jīng)世致用。 “理學”、“心學”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它是儒、釋、道三家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主體部分,在各個歷史時期呈現(xiàn)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唐朝時期上承魏晉南北朝時的儒、釋、道并立的文化格局。但佛教約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原,佛教經(jīng)過整個漢魏兩晉南北朝,差不多六百年的過程當中,基本上經(jīng)過了和以儒家、道家為主的中國文化相互之間的不斷的交流,不斷的碰撞,包括概念的互滲,被重新語境化,基本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的形態(tài)。佛教在唐朝尤其盛行,唐朝的大儒韓愈,還有北宋五子們面對佛教對儒家思想的沖擊產(chǎn)生憂慮,正是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唐宋儒者以孔孟之道為基礎(chǔ),吸收佛、道一些合理因素,嘗試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重新振興儒學。 宋明理學家不論是程朱也好,陸王也罷,盡管思想方法不同,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圣學,都試圖讓人成為圣人,重建圣人之道。猶如成佛一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的根據(jù)是什么?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原本所具有具足的佛心、佛性開顯出來、呈現(xiàn)出來便是佛。要講成佛必講佛心、佛性。我們又怎么成為圣人?根據(jù)是什么呢?是圣人之心,還是圣人之性。佛家曰佛性,儒家曰良知,名相雖異而本質(zhì)相同。致良知,即是致佛性,佛學和心學是相通的。王陽明思想與宋明理學差別,是邏輯建構(gòu)上的差別,或修行方法的差別,目的都是要構(gòu)建圣人之學,圣人之道。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前,思想是照著朱熹(理學集大成者)的理學去思考問題,去從事生活實踐。為了做圣賢,按朱熹“格物致知?!备窳肆熘褡硬〉沽?,格個竹子都這么費勁,格到死,只怕連圣賢的影子都見不到。對求知欲很強的王陽明開始認為朱熹闡釋的“格物致知”有問題。 朱熹認為儒家把人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性,也就是人性。比如,仁義禮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講,這些都是正能量,人性就是善的。不過,我們的心中除了這一部分性外,還有一部分就是情。所謂情,指的就是七情六欲、情感、情緒。卻是可善可惡,毫無規(guī)律,不容易控制的。朱熹用簡單粗暴方法說,既然無法控制,那就把七情六欲、情感、情緒從我們的心中祛除,只留下正能量。所以,朱熹主張的是“性即理”。也就是說,我們?nèi)诵闹兄挥腥诵允欠咸炖淼?,而七情六欲、情感、情緒不符合天理。 王陽明質(zhì)疑朱熹就在這里,苦苦思索終在“龍場悟道”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們的心明明是完整的,理在心中,你非要祛除掉一部分,去向外格點理回來,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王陽明認為,七情六欲和仁義禮智同等重要,都是天理。人必須有七情六欲,才能稱其為人。七情六欲與生俱來,是自然而然應該是符合天理,人欲也有天理,性和情組成了心,天理也在人的心中。七情六欲是良知的發(fā)用之地,七情中過與不及的,都可被良知照徹而歸于正,我們的心就不會被情欲私欲所扭曲,悟出天人合一的和諧道理。 于是,王陽明提出的理論則是“心即理”。只要控制在中庸的位置上,性和情都符合天理,所以陽明先生才說出“大中至正”。最后還概括出了心學四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關(guān)鍵是“致良知”行正道!反對朱熹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所謂的天理就是所謂儒家的三綱五常,是一系列嚴格的道德準繩和行為規(guī)范。這種天理下,不利于激發(fā)人的潛能,社會會越來越?jīng)]活力。 同時,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擺脫十有八九皆以程朱為儒家正統(tǒng),推崇“知而后行”的“迂腐理論”。程朱理學空談道理不重實際,往往是問道者多,悟道者少,知道者多,行道者更少。甚至培育了大批滿口仁義道德但暗地干的是男盜女娼之事的虛偽之輩的現(xiàn)象?;蛱煜聦W子雖終生勤于讀書科舉做官,卻不知做學問的根本在做人做事的現(xiàn)象。 我以為,王陽明質(zhì)疑朱熹理學是有道理的,古今中外智者圣賢都遵循“中庸中道”原則。 孔子的“中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中道”與王陽明“大中至正”道理一樣。不是數(shù)學上的“中值”,而是從人的理念、情感和行為等層面去強調(diào)要適度、合理,物極必反。既不要過度與放縱,也不要不及,過度和不及都被稱之為惡。都同樣會毀滅德性,幸福和和諧。 如人的欲望,西方人認為,欲望是滿足的源泉,激發(fā)進取心,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欲望是善。但佛學、印度哲學則認為,欲望是挫折和煩惱的根源,欲望是惡。其實,欲望是混沌的,本身無所謂善和惡(王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說欲望是善或惡是有條件的。若從事物發(fā)展方面看,欲望有利于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事物發(fā)展,是謂善。若欲望放縱,造成人們的對立抗爭爆發(fā),導致生命和自然的破壞,或欲望不能實現(xiàn),造成挫折和煩惱,破壞心靈和諧、社會和諧及自然和諧,欲望由善變惡,是謂惡。過度和不及都被稱之為惡,這就是“中庸中道”原則;遵循中道中庸原則有利于獲得幸福,心靈和諧和社會和諧。 也就是說,人和事物的善惡及價值是混沌性和相對性,判斷人和事物的善惡及價值,只有在人有意念和行動,事物被應用及要達到目的,或與外界對象和環(huán)境發(fā)生關(guān)系所產(chǎn)生的效用,才能被判斷其善惡及價值。 譬如,中國發(fā)明火藥只用作煙花爆竹,而西方拿去生產(chǎn)戰(zhàn)爭利器殺人。你說火藥是善,還是惡?價值多少?這就是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恒)道”的道理。莊子所說,大道裂而術(shù)生,道無善惡,而術(shù)有善惡。我們要與時俱進,持經(jīng)達變,不能墨守成規(guī)走極端。 中華文化精華盡在“致良知,行正道”,我以為,在于陽明心學是一門最符合“道”的學問。 《易經(jīng)》是大道之學!中華文化之始、中華哲學之根,是中華文化諸子百家思想的總源頭。“道”是中華文化的根。整個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是在圍繞這個“道”來開展和演繹,上到治理天下,下至婚喪嫁娶、起居風俗,無不體現(xiàn)人們對“道”的尊重。如“親道,君道,臣道,師道、劍道、茶道”等等,哪怕做兒子要守子道(也就是孝道了),婦人要守婦道……。“道”為尊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的"魂"所在。 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產(chǎn)生之根,道是萬事萬物之本。心物都是道的產(chǎn)物,也是自然規(guī)則秩序。道的精髓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道,可感知,卻不可看見。天道自然循環(huán),周而復始,生死興衰時隱時現(xiàn),秩序井然。小樹成參天巨木,春生、夏長、秋熟、冬枯,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我們看不到道的足跡,卻能感受道的作用、奧妙無窮?!暗馈笔顷P(guān)于對宇宙的解釋,對人生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的深度定義。凡智者圣賢都會效法天道,尋求天理。無論陽剛生息,還是陰柔生息,都要不折不扣地順應“天道”。 道是如何演化天地萬物的?我以為,“道”是創(chuàng)造我們這個世界的能量創(chuàng)世程序。道遍萬物,道化萬物,萬物合道,道深藏在萬物之中。造物主并沒有造物,只是給了一個程序演變出萬物?!耙魂幰魂栔^道”,陰陽交泰,萬物化生,這是萬物產(chǎn)生的規(guī)律。猶如電腦電腦二進制。陰陽(1、0)這是數(shù)字信息化最早的種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現(xiàn)在的話說即“造化”(創(chuàng)造和演化 ),開啟了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短短70余年,已成為了21世紀的主旋律。天地萬物在這大道(暗能量創(chuàng)世程序游戲中)的產(chǎn)生、運行、繁衍、進化、自生自滅,運作及其完美,無需造物主(上帝、神)直接參與干涉。譬如,在一定環(huán)境和條件,無中生有(如池塘自然生蚊生蟲、生魚等)、運行、繁衍、進化、積累能量與消耗能過程,自作自受、任萬物自生自滅。 大道至簡。《易經(jīng)》的理,是哲學,也是“道”學。陽明之心學,由“心即理”直到登堂入室,全在“致良知”三字。“良知”源于道,和“道”一樣屬于本體,屬于形而上本體論層次。良知也是生命之本質(zhì),或者說性的,也是本心,是人一切活動的主宰。本心是天道在不同維度的,在人層面存在反映,是天賦的人道??鬃游迨粴q方知:“道在吾生”。道在我們的身體中,“道者,虛無也”;我們身體中,除了有形的身體,還有無形虛無的(看不見的良心、靈魂)。道本不玄而人自玄! 因此,本心就含有天理,即心即理是“道”,心和理看做一體?!兑捉?jīng)·系辭傳》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strong>形而上本體論層次(如道、良知、心性)和現(xiàn)象之間不是因果等邏輯聯(lián)系,無法用科學性、辯證法,歸納法,演繹法等所謂先進性所能認識,難以表達清楚,可感知,卻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靠修行參悟,達到一種心明明鏡的境界。所謂“圣人”不是有什么超自然能力的人,只是看問題更加客觀。圣人之心,如明鏡一樣,鏡中像越真實和客觀。心明才能理明、理明才能道明。正如孔子所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沒有什么語言可以準確表達悟者的內(nèi)心體驗,"道可道,非恒道。"陽明先生不可能拿良心讓你看,回答良心能值多少錢? 《易經(jīng)》的道法自然,說明大自然是有道德規(guī)矩,人類遵循大自然道德規(guī)矩才能有秩序和諧。“和諧”是大道特性,是科學與哲學的完美統(tǒng)一,是天下普遍適用的大道。宇宙要是不和諧,天地相互沖突碰撞,我們在大地上何以安寧生活?“和諧”了,陰陽相生。如一個家庭要有夫跟妻,陰陽和諧生子,產(chǎn)生1+1>2功效。不“和諧”,陰陽就會相克,夫妻離婚,家庭受損,產(chǎn)生1+1<2功效,不正是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核心思想(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致良知,行正道”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基礎(chǔ)。 《易經(jīng)》“一陰一陽之謂道”,萬事萬物法于陰陽。儒學把易學之道中的“陽”發(fā)揚光大,揭示倫理道德在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道家和佛家,將易學之道中的“陰”發(fā)揚光大,兩者都講究宇宙萬物的一種本質(zhì)自然,從反面的角度闡釋人心,并把道心良心彰顯出來。而儒釋道之最終目的都是要建構(gòu)一種和諧的世界。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華文化儒釋道集大成者,是把儒為陽,道佛為陰合二為一的“道”學。所謂良知,就是正道。包括道德倫理綱常等,符合于天道中的人道,是人道和天道的和諧統(tǒng)一,它是德性的本源?!爸隆本褪恰靶小保爸铝贾本褪恰靶姓馈?。像極(0、1)陰陽的電腦游戲,讓每個人隨時有善惡選項,學堯舜可以,學桀紂也行。有正道,就有邪道魔道,這就是《易經(jīng)》“一陰一陽之謂道”。行正道能給人類帶來和平繁榮和自由幸福,邪道魔道同樣能給人類帶來戰(zhàn)爭與災難。試想,如果沒有“致良知,行正道”, 核武器和生化武器掌握在心術(shù)不正,沒良知,走邪道魔道的人手上,你怎么死可能還不知道,我們的地球就會暗無天日。 由此可見,“道”是中華文化的根,“道”為尊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王陽明《心學》“致良知,行正道”的和諧理論最符合中華文化精髓的“道”理。儒學要深化和完善,必然歸到人心,走向心學(道學)是必然的,猶如佛教最后出現(xiàn)禪宗一樣。陽明心學的儒家思想認為社會治亂的根本在于人心,只有療救人心,才能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共創(chuàng)中華文化“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構(gòu)建和諧世界。人心不正,走歪門邪道,則事事不正,終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爸铝贾姓馈蔽覀儾拍苊魇吕?、分是非、辯善惡,具有矯治社會弊病意義和哲學意義,中華文化精華,盡在“致良知,行正道”! |
|
來自: 隨緣258ok > 《原創(chuàn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