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境內(nèi)的古郡州縣遺址 文/張繼周 彭輝 富平地處陜西關中渭北臺塬,古屬雍州北域,周為邦畿重地,平王東遷割畿地賜秦,春秋時秦厲共公置頻陽縣。此后伴隨朝代更迭,境內(nèi)治所變化頻繁,或縣或郡州故址共有11處,有的故縣治延續(xù)數(shù)代,本文均以治所始建朝代列名考略如下: 1.秦頻陽縣故址 秦頻陽縣故址即今美原鎮(zhèn)西南三里許古城村。《史記?秦本紀》載:“厲共公(史稱秦厲公)二十一年(前456),初縣頻陽?!?/span>明萬歷《孫志》載:“秦厲公于頻山之陽置頻陽縣,始皇兼并天下設內(nèi)史,縣屬內(nèi)史。”縣東南六里許千口村,為秦大將軍王翦故里。《孫志》云:“王翦故宅,地曰千口,以王翦千口家耳?!?/span>西漢時頻陽縣隸屬河上郡,東漢時頻陽縣隸屬左馮翊(ping yi)。秦漢時頻陽縣管轄范圍比較遼闊,包括今富平、銅川王益區(qū)、印臺區(qū)、蒲城西北等地域。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元年(500)罷頻陽縣,至此古頻陽縣存續(xù)了956年。 2.秦蓮勺縣故址 秦蓮勺縣故址即今劉集鎮(zhèn)鹵泊灘偏西北之故縣村,俗稱“故縣村胡家”。史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置蓮勺縣,屬內(nèi)史。其時四鄰:東北為徴(音同瀓cheng)縣,治所在今蒲城西頭鄉(xiāng);北為衙縣,治所在今白水彭衙村;南為下邽縣,即今渭南下吉鎮(zhèn);西鄰頻陽縣,即今富平縣;東南接臨晉縣,即今大荔縣?!稘h書》載:“宣帝微時,嘗(曾經(jīng))困于蓮勺鹵中?!?/span>指漢宣帝劉詢受“巫蠱之禍”牽連,曾寄養(yǎng)于蓮勺縣民間。《漢書?地理志》載:“蓮勺、鄜,莽曰修令。”推測似應在王莽新朝初(公元9年)遷蓮勺縣治于“耒(lei)化鎮(zhèn)”,即今渭南交斜鎮(zhèn)來化村,史書謂之“漢蓮勺縣故址”。至此,古蓮勺縣治駐故縣村約230年,詳見《富平鹵泊灘有個故縣村》。隋大業(yè)二年裁蓮勺入下邽縣,唐元和初(806)將原蓮勺縣神泉鄉(xiāng)劃入富平。 3.漢懷德縣、西晉富平縣故址 漢懷德縣、西晉富平縣故址即今華朱西北十里許懷陽村?!队碡曞F指》載:“周勃從定三秦,賜食邑懷德,尋置懷德縣?!?/span>明萬歷《孫志》云:“漢高帝尋于頻陽置懷德縣,諺曰懷陽城,有薄太后花園故址。”推測設縣時間似應在漢高帝元年(前206)。又曰:“懷陽城者,懷德故縣也。隆慶間漁子(捕魚人)見河橋下,樁以柏者數(shù)十;河北之濱,二門石自崩岸中出,蓋懷德橋門故址?!?/span>清光緒《樊志》載:“懷德故城在縣西北十里,即今懷陽城?!?/span>明萬歷《孫志》載:“東漢省懷德入頻陽縣,仍左馮翊?!?/span>史載劉秀稱帝(公元25年)十二年后才平定天下,姑且推測劉秀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裁懷德縣。如是,漢懷德縣治駐懷陽城的時間約244年。 明萬歷《孫志》云:“晉于今縣西北十里許,即懷德縣故城,改為富平縣。”富平原本為北地郡轄縣,早先治所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東漢末年因戰(zhàn)亂北地郡偕富平、泥陽內(nèi)遷關中,富平一遷寄治池陽縣(三原附近);再遷寄治高陵縣;三遷落籍頻陽縣境內(nèi)懷陽城,析懷德故土屬富平縣。事在西晉咸寧三年(227),是為富平正式落戶關中之始,其時境內(nèi)頻陽、富平二縣并存。一直到南北朝西魏大統(tǒng)五年(539)縣治南遷強梁原。而懷陽城作為富平縣治所在地時間長達313年。 4.曹魏泥陽縣故址 曹魏泥陽縣故址即今莊里鎮(zhèn)長春安家窯。泥陽本屬西北邊塞北地郡轄縣,原治所在今甘肅寧縣米橋鄉(xiāng)。東漢末年因戰(zhàn)亂隨北地郡數(shù)度遷返,最終僑治祋祤縣境。史載三國時,曹魏黃初元年(220)撤祋祤入泥陽縣,改祋祤縣治所在地為北地郡治駐地,即今陜西耀州河東堡東側(cè)。唐《元和郡縣圖志》載:“泥陽故縣在(華原)縣東南十七里?!?/span>銅川雷天啟先生在《耀州歷時沿革考述》一文中考證說:“如果此記載無誤,泥陽故縣按方位當在今富平長春鄉(xiāng)境內(nèi),那么當時的祋祤縣境可能就延伸到這里。據(jù)考,故址在今富平長春安家窯一帶。”但安家窯作為泥陽縣治的時間段,目前尚無法確定。史載南北朝后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八年(447),裁泥陽入富平,遷北地郡治于通川。后魏景明元年(500)復置泥陽縣,縣治在今陜西耀州河東堡東側(cè),即北地郡原治所駐地。 5.苻秦土門護軍、北魏土門縣故址 苻秦土門護軍、北魏土門縣故址即今薛鎮(zhèn)西北土木坊。史載五胡十六國時,前秦苻堅永興元年(357)析頻陽縣地分設土門護軍和銅官護軍。護軍為地方駐軍機構(gòu),設護軍將軍,掌管一地軍事防務。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八年(447)罷土門護軍,以其地入同官縣。至此薛鎮(zhèn)土木坊作為“土門護軍”駐地約120年。 唐《元和郡縣圖志》云:“后魏別立土門縣,以頻山有二土阜狀似門,故曰土門?!?/span>后魏即南北朝時的鮮卑族拓拔氏政權(quán),亦稱北魏。清光緒《樊志》載:“宣武景明元年(500)析同官置土門,罷頻陽?!?/span>景明是后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一個年號,其時以原“土門護軍”故址為土門縣治,其轄區(qū)包括同官東南與頻陽縣之地域。清光緒《樊志》載:“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省土門入華原,屬京兆郡。義寧二年(618)復析華原置土門縣,隸宜郡?!?/span> 唐貞觀十七年(643)罷土門縣。至此,土門縣間斷存續(xù)約132年。 6.北魏北地郡、西魏通川郡故址 北魏北地郡、西魏通川郡故址 即今富平縣流曲鎮(zhèn),古名通川。秦置北地郡轄區(qū)原本在今甘肅慶陽、寧夏吳忠一帶。東漢末年因戰(zhàn)亂,北地郡偕泥陽等縣屢遷內(nèi)陸,最終僑治祋祤縣。三國曹魏元年撤祋祤入泥陽縣,改祋祤縣治(今耀州區(qū)河東堡)為北地郡治所。史載南北朝北魏(亦稱后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八年(447),遷北地郡于通川。明萬歷《孫志》云:“后魏時徙北地郡于泥陽東南通川,舊志云通川在東面五十里,蓋今流曲里地?!?/span>志書載通川故城因郡治之故,昔時建有城隍廟、宰牲壇、申明亭等,北街有漢代武帝大廟,即漢武帝訪仙駐蹕處。鎮(zhèn)東北尚義村有漢相劉屈氂廟,碑載帝訪仙明月山,劉相奏免民租,并立為廟。史載南北朝西魏君主元欽(史稱元魏廢帝)改北地郡為通川郡。唐《元和郡縣圖志》載:“元魏廢帝三年(554)改為通川郡,領泥陽縣。隋開皇三年(583)罷郡,以縣屬宜州?!?/span>至此流曲鎮(zhèn)作為北地郡、通川郡治約136年,其中北地郡約107年,通川郡約29年。 7.西魏富平縣故址 西魏富平縣故址 即今富平老城南強梁原,亦稱石婆婆原。清光緒《富平縣志》載:“南北朝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tǒng)五年(539),自懷德徙富平于今縣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陽石婆婆原。”西魏廢帝元欽三年(554)以富平隸宜州,州治在今銅川耀州區(qū)。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設置富平道,歸驃騎車騎統(tǒng)轄,不久改富平道為玄武軍。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移治義亭城,至此富平縣治駐強梁原約202年。 8.后周中華郡故址 后周中華郡故址 今富平老城南石婆婆原。《禹貢》載:“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強梁原?!?/span>明萬歷《孫志》云:“縣(懷陽城)南十里強梁原,為中華郡城,二石人卓立,傳即郡門人,以是稱為石婆婆原?!?/span>中華原在留古、劉集一帶,石婆婆原在中華原之西,古名強梁原。清光緒《樊志》載:“(南北朝)后周閔帝二年(558),于縣置中華郡,以在中華原右故名,領富平。武帝建德四年(575),罷中華郡,以富平隸馮翊。”可見中華郡時間很短,僅有18年。 9.唐美原縣、鼎州、后梁裕州故址 唐美原縣、鼎州、后梁裕州故址即今富平縣美原鎮(zhèn)。清《樊志》載:“咸亨二年(671)析富平、華原,尋于土門故址筑美原縣。天授元年(690)隸宜州,大足元年(701)隸雍州?!?/span>咸亨為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天授、大足為唐武周武則天的年號。明萬歷《孫志》云:“美原堡即美原縣址。唐田真人頤養(yǎng)于美原(堡)東廓之永仙觀,即登仙處。其東美原故城?!?/span>城內(nèi)有唐代法源寺,古塔今尚存。唐美原縣城西南五里為秦頻陽縣治故址,西北十三里為北魏土門縣治故址。唐元和十五年(820),將美原縣龍原鄉(xiāng)劃歸奉先縣(蒲城)。清光緒《樊志》載:“天佑二年(905),李茂貞據(jù)鳳翔,析美原為鼎州,隸耀州。貞明元年(915)改裕州,隸同州?!?/span>此“州”級別略高于縣,天佑是唐哀帝李祝的年號,貞明是五代時后梁末帝朱友貞的年號。五代后唐(923)恢復美原縣,改屬耀州。北宋間美原縣屬永興路京兆府耀州,宋金“富平之役”后,金太宗完顏晟以美原、富平二縣賜齊,即金人扶持的傀儡皇帝劉豫,偽國號大齊,建都河北大名府。后因齊助金伐宋屢敗,引起金朝不滿而廢偽齊。金熙宗完顏亶天眷元年,美原、富平復歸宋,金天眷三年又由宋入金。金皇統(tǒng)二年撤富平入美原縣,隸屬耀州。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裁美原并入富平縣。至此美原或縣或州長達593年,其中縣治約575年,鼎州約10年,裕州約8年。 10.唐富平縣、富平州故址 唐富平縣、富平州故址即今華朱舊縣村,古名義亭城?!蛾兾魍ㄖ尽份d“唐開元間(712~741)徙富平于義亭城,即今舊縣地,蓋古之鄉(xiāng)亭也,里曰義林里。”唐德宗李適貞元四年(788),改富平為赤縣(即京畿所轄縣),旋即升縣為富平州,級別略高于縣,隸屬耀州。唐穆宗李恒長慶四年(824),將富平豐水鄉(xiāng)劃歸奉先縣(蒲城)。明萬歷《孫志》云:“貞元時改為赤縣,旋升州,天祐名鼎州,貞明名裕州?!?/span>清光緒《樊志》說:“天佑二年(905)析美原為鼎州?!?/span>從這兩段話分析,可見天佑至貞明間富平州已不存在,而地屬鼎州、裕州約18年。五代時后唐(923)恢復富平、美原縣治,同隸耀州。宋時境內(nèi)富平、美原二縣并存,同屬永興路京兆府耀州,北宋時隸屬金。金皇統(tǒng)二年(1142)撤富平入美原縣,隸屬耀州。至此,華朱舊縣村做為縣治或州治共計約412年,其中富平縣治約295年,富平州治約117年。 11.元明清富平縣故址 元明清富平縣故址今富平老城,故稱窯橋寨。明萬歷《孫志》載:“元復富平縣,至元元年裁美原并入(富平)?!?/span>據(jù)考:公元1264年,蒙古國大汗忽必烈改中統(tǒng)五年為至元元年,改國號為“大元”,是為元朝首任皇帝,史稱元世祖忽必烈??梢娀謴透黄娇h治與裁美原縣治是同一年的事,其時元將張思道與脫列宿拔(蒙族)據(jù)守縣城窯橋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富平縣隸屬西安府耀州。明末李自成建大順國于西安,縣治仍設窯橋寨。清代富平縣屬西安府。民國初盡廢府州廳制,富平隸屬關中道,后又改隸陜西省第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解放后富平縣政府一直駐老城。1958年12月至1961年7月撤縣設富平人民公社,隸屬銅川市。1961年8月恢復富平縣制,隸屬渭南專員公署。1970年5月,富平縣治從老城遷至新城區(qū)人民路。至此,富平縣治駐老城的時間長達704年。(2021.08寫于北京) |
|
來自: 富平人原創(chuàng)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