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葉草,又稱艾蒿、艾草,是我國南方普遍都有的一種植物,在廣西桂林及梧州,更是直接用艾葉草的葉子包米飯、做饃、煎餅來做著吃的。一上桌就被搶光,記錄著一代代人的美好時光。

艾葉草作為藥食同源的食物,它在餐桌以不同的姿態(tài)滿足人們的味蕾需求,而在醫(yī)學應(yīng)用上被稱為防瘟疫的功臣。為何有如此說法? 椐《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純陽之性、通十二經(jīng)、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稱為草醫(yī)。而《景岳全書》中對艾葉的功效有詳細的記載:能通十二經(jīng),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于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久百病,或炒熱敷熨, 可通經(jīng)絡(luò);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由此可見,艾葉草被稱為防瘟疫的功臣并非浪得虛名。具體有哪些用途呢,我們一起看下吧! 
1、艾草泡腳有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還能夠改善肺功能,特別是對于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和容易咳白痰的人大有益處。方法:取30-50克干艾草煮水泡腳,每周三次即可(不可過多),在泡腳期間要多喝溫開水,少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休息。 2、在民間,遇到產(chǎn)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于臍部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3、因體內(nèi)寒濕引起拉肚子的癥狀,可用適量的艾葉與干姜一起水煎內(nèi)服可快速止瀉。 4、針對濕瘡疥癬的癥狀,采用適量的艾葉煎水外洗可快速祛濕止癢。 5、艾葉與香附、吳茱萸、當歸、肉桂等配伍來治療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 6、隨著科技進步,艾灸療法也成為人們保健養(yǎng)生的方法之一。它是以艾為主要材料, 在人體的經(jīng)絡(luò)、穴位或病痛部位進行熏酌灸烤,借助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從而激發(fā)經(jīng)氣、溫通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艾灸可治療高脂血癥,改善血脂代謝和糖代謝等。 陰虛血熱者食用艾葉的時候要慎重(或最好忌用),因為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jīng),芳香溫散,可升可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