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冠通湯 黨參12~15克,丹參15~20克,當歸、雞血藤各12~15克,瓜蔞15~30克,薤白10~12克,紅花12~15克,延胡索10~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黨參健脾補氣,丹參活血安神,為方中之主藥。 當歸、雞血藤、紅花以助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所用活血化瘀藥偏重養(yǎng)血活血,通瘀而不傷正; 延胡索理氣活血,以加強緩解心絞痛的功效; 瓜蔞、薤白通心陽,本方全瓜蔞用量視患者體質(zhì)而定,偏便溏者用量宜小,而體質(zhì)較好,大便偏干者用量可加大。 冠通湯在臨床上應(yīng)用很廣泛,心氣虛明顯時黨參改為白人參10~15克。 2.冠通二號湯 黨參12~15克,三棱、莪術(shù)各10~12克,紅花12~15克,乳香、沒藥各10~12克,當歸10~15克,郁金、雞血藤各12~15克,薤白10~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祛瘀,補益心氣。用于胸痹心痛,血瘀明顯兼有氣虛。 本方由冠通湯化裁而來,胸痹心痛發(fā)作頻繁,程度較重,痛處固定不移,舌質(zhì)紫者以血瘀為主證宜用破瘀藥三棱、莪術(shù)、乳香、沒藥為主,佐以當歸、雞血藤有養(yǎng)血活血作用。而郁金理氣活血,氣行血行,以加強活血祛瘀止痛作用。用黨參為防其傷正,薤白通陽,本方不可久用,尤其乳香、沒藥會傷胃,宜在餐后服用。 3.宣痹湯 全瓜蔞15~30克,薤白、半夏、枳殼各10~12克,茯苓12~15克,桂枝、陳皮各10~12克,甘草6~10克,生姜10~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宣痹通陽,心胃同治。用于胸痹心痛,心下痞滿。 胸痹心痛,而以胸悶憋氣為主,且有腹脹胃滿時可用本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是加強理氣和胃、調(diào)和陰陽之功能,以合古人心胃同治之意。 4.降壓通脈湯 全瓜蔞15~30克,薤白10~12克,草決明12~20克,黃芩、丹參、紅花各12~15克,雞血藤15~30克,郁金12~15克,香附10~12克,菊花10~15克,珍珠母20~3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宣痹通陽,理氣活血。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失條達,肝陽上亢,陽化風動,上擾清竅,癥有頭痛且脹,頭暈?zāi)垦?;肝火亢盛,擾亂心神,煩躁易怒,夜眠不寧;肝膽氣郁,化火上炎,脅痛,面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胸痹心痛,而有肝郁陽亢,并適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壓,兼有頭暈頭痛、心煩失眠等癥狀。 5.冬龍湯治哮喘 冬蟲夏草10克,廣地龍12~15克,蟬蛻、防風各10~12克,連翹、金銀花各12~15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宣肺補腎。尤其適用于發(fā)作性過敏性支氣管哮喘。 本病一般有季節(jié)性,好發(fā)于秋、冬季,春季次之,夏季變輕或緩解。宿痰內(nèi)伏是本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形成宿痰內(nèi)伏的原因較多,如屢次外感風寒(或風熱),肺失宣肅,上焦津液失布,寒飲內(nèi)?;蚱⒛I陽氣不足,氣不化津,致痰濁聚集,肺氣不足,影響腎主攝納的功能,從而肺腎俱虛,而出現(xiàn)痰氣交阻、呼吸困難的征象。 6.五黃湯除熱毒 黃芩12~15克,黃連6~12克,黃柏12~15克,梔子10~12克,大黃6~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解毒。適用于熱毒實證。 本方均為苦寒清熱之藥,用于膽囊炎、肺炎等炎癥而體壯偏實熱者。大便干結(jié)不下時,大黃用量可增加。 7.茵陳解毒湯 茵陳12~15克,梔子10~12克,金銀花12~15克,龍膽草6~10克,板藍根12~15克,金錢草15~2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利膽。適用于陽黃。 本方用于急性黃疸性肝炎屬于陽黃者,或用于急性期過后黃疸不退或退黃很慢時。 8.清肝湯 白薇10~15克,葛根15~20克,菊花12~15克,鉤藤、生牡蠣各15~20克,黃芩12~15克,磁石20~30克,草決明12~2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平肝潛陽。適用于肝陽上亢。 本方用于原發(fā)性高血壓,肝陽上亢所致頭暈、頭痛,易怒等癥。 9.解毒活血湯 丹參12~20克,玄參、金銀花、連翹、天花粉各12~15克,甘草3~6克,乳香、沒藥各10~12克,川牛膝12~15克,雞血藤、絡(luò)石藤各15~2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通絡(luò),清熱解毒。 適用于癰疽、痔腫、丹毒。本方?jīng)鲅钛?,化瘀通絡(luò)且又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郭士魁先生用以治外科癰疽、節(jié)腫、痔瘡、丹毒。也可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10.骨刺洗劑 槐條、艾葉、風仙透骨草各30克,威靈仙60克,土鱉蟲10克。共研粗末,分2個紗布包,上屜蒸,然后交替溫熱外敷(注意溫度不能太高,防止燙傷)骨刺處。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通絡(luò)祛痛。適用于各種骨刺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礙。 骨刺為中老年人常見病,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使生活質(zhì)量下降。內(nèi)服見效慢,故配合骨刺洗劑外用,以提高療效。 11.痔瘡外治方 黃柏、蒼術(shù)各15克,金銀花12克,連翹、山蔥各15克,制馬前子8克,艾葉20克,川椒、苦參各12克,地膚子、敗醬草各15克,共研粗末,布包水煎,每日2~3次,溫洗患處。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消炎止痛。適用于外痔與混合痔。 民間稱:“十人九痔”以此來說明痔瘡的多發(fā)性與普遍性,痔瘡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guān),生活上應(yīng)注意,如戒煙酒,忌刺激性食物,多運動,除保持大便通暢外,尚需配合內(nèi)服外治藥才能見效,本方為郭士魁先生常用的痔瘡外治方,此方中制馬前子有毒性切勿內(nèi)服。 12.抗心律失常方 炙甘草6~10克,桂枝10~12克,玉竹、石菖蒲各12~15克,延胡索10~12克,五味子6~10克,黨參12~15克,當歸10~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氣復脈。適用于多種心律失常。 本方由炙甘草湯、生脈散方化裁而來,為郭士魁先生臨床上用于治療心律失常的基礎(chǔ)方,常在此方的基礎(chǔ)上依據(jù)不同的證型予以加減。 13.復方人參丸 人參、三七、細辛、沉香比例為10∶10∶1∶2。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次1~2丸,每日2~3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氣溫陽,活血止痛。適用于虛寒心痛,胃痛。 郭士魁先生善用沉香,配人參補氣,三七益氣活血,細辛溫陽,故常為虛寒的心胃痛通用法,服用方便很受患者的歡迎。 14.丁桂香丸 桂心、丁香、檀香比例為1∶1∶1。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克重,每次1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芳香溫通,理氣止痛。適用于寒凝氣滯心胃痛。本方用于寒凝氣滯之心胃痛,疼痛難止。方中桂心溫中通陽,疏解寒凝。檀香芳香溫通解除疼痛。丁香和中理氣,使心胃痛得以舒解。 15.復方血竭丸 血竭10克,檀香、沉香各2克,琥珀、冰片各1克,延胡索6克,三七粉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行瘀,溫通止痛。適用于血瘀,寒凝,氣滯,胸痹心痛。 本方用于血瘀較重之胸痹心痛者,可嚼服,達到速效緩解心絞痛的作用。血竭、三七粉活血行瘀。延胡索活血止痛。琥珀活血化瘀,鎮(zhèn)靜安神。檀香、沉香、冰片芳香溫通止痛。 16.三參飲育陰活血 黨參15~30克,丹參、北沙參各10~3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氣育陰活血。適用于氣陰兩虛兼血瘀者。 常用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等。本方小而精。氣陰兩虛兼血瘀,是各種心臟病常見的證型,郭士魁先生常以此方為基礎(chǔ)加味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17.二草湯消水腫 益母草、車前草各15~3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利水。適用于各種水腫,尤其兼有血瘀水腫者更適宜。 本方為常用利水小方,各種水腫兼有血瘀者,如心血管疾病的水腫,一般多兼有血脈瘀阻。本方益母草活血利水,與車前草同用,血行水下。 18.人參散補氣 紅參(或生曬參)研粉,每次2~5克,每日3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各種氣虛證。 紅參大補元氣,強心、補肺、生津、降血糖、升血壓、益脾安神。用于心氣虛,肺氣虛,脾胃虛弱,消渴,心悸怔忡,神志不安等證??梢詥为毞?,也可配合湯劑沖服。 19.退黃散 青黛、明礬、黃連(2∶1∶2)共研細粉,每次1~1.5克,每日2~3次,沖服。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慢性肝炎,膽紅素高有熱象者。常用于慢性肝炎,膽紅素高長期不能恢復正常者,可單獨應(yīng)用,也可配合湯劑沖服,對降低膽紅素效果較好。 20.青麝散 青黛15克,麝香1克,雄黃3克,乳香20克。共研細粉,每次0.5~1.0克,每日3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適用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辨證為熱毒血瘀。本方以青黛清熱解毒涼血。雄黃以助青黛解毒。乳香與麝香互相配合,行氣活血散結(jié),增強了活血之力,抑制骨髓增生,臨床應(yīng)用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方可以單獨服用維持治療,根據(jù)病情也可與湯劑同用。 21.三白散 白及粉、三七粉各等量。每次1~2克,每日3~4次,出血多時可一次頓服10~15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止血,活血。適用于胃腸道出血,咯血。白及粉為止血要藥,味澀微寒,涼血,收斂止血。三七粉祛瘀止血。二藥配合,祛瘀,收斂止血。用于嘔血、咯血,衄血,外傷出血等,收效較好。 22.烏沉散 烏賊骨粉、沉香粉(10∶3),每次1克,每日3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制酸止血,祛寒行氣止痛。適用于潰瘍病,胃炎,胃酸過多者。 二藥配合,制酸收斂止血,祛寒調(diào)中行氣止痛。常用于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胃酸過多證者,有助于胃酸減少潰瘍愈合。并有收斂止血之功;治療糜爛性胃炎。本方因有收斂作用,故多服久服常引起大便秘結(jié)。 23.人參三七散 人參粉、三七粉各等量,每次2~3克,每日3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氣活血。適用于氣虛兼有血瘀者,如心絞痛。 本方常用于有氣虛血虛之胸痹、心痛者,可以單獨長期服用,也可與湯劑同用。人參粉補元氣,強心;三七粉活血化瘀通脈。也可用于其他疾病有氣虛血瘀者,如心肌病、肺心病、消渴等。 24.三七散 三七散適量,每次1~3克,每日3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止血。適用于胸痹心痛,血瘀作痛,內(nèi)臟出血。 本方作為血瘀證的常期治療,每日沖服2~3次。治療心腦血管病。也用于其他血瘀作痛,如頭痛、腹痛,外傷疼痛等。 25.活血止痛散 乳香、沒藥各10克,血竭15克,冰片0.5克。共研細粉,每次1~3克,每日3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活血化瘀,止痛。適用于胸痹心痛,血瘀較重者。 郭士魁先生常用來治療瘀血較重的心絞痛者。也可以治療其他瘀血疼痛。乳香、沒藥、血竭化瘀止痛,冰片芳香行氣止痛。 26.濕疹散 枯礬、雄黃各等量。共研細粉,苦參煎水將藥面調(diào)成糊狀,外敷患處。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燥濕、殺蟲、止癢、止痛。適用于濕疹流水者,帶狀皰疹。 郭士魁先生常用以治療濕疹,滲出較多,燥濕止癢。也用于帶狀皰疹,燥濕、止痛,如水皰多、痛重者每日可敷3~4次。 27.潰瘍散 寒水石、爐甘石各30克,黑芝麻20克,冰片1.2克,麝香1克。共研細面外用。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瀉火,收濕斂瘡止痛。適用于潰瘍久不收口,外用。 寒水石清熱瀉火;爐甘石收濕斂瘡;冰片清熱止痛;黑芝麻養(yǎng)血生肌。用于潰瘍久不收口,外敷患處,效果良好。 28.香黃膏 大黃4克,藿香10克,1日量。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化濁止嘔,清熱通便。適用于惡心,腹脹,便秘。治療痰濁阻滯,脾胃不和,惡心,脘腹脹滿,大便秘結(jié)之證。 29.復方茯苓膏 酸棗仁、知母各15克,遠志12克,甘草6克,川芎15克,茯苓12克,制成膏為1日量。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養(yǎng)陰安神。適用于陰虛失眠。本方治療陰血虛致心悸、失眠。 酸棗仁、知母養(yǎng)陰,川芎活血養(yǎng)血;茯苓健脾安神;遠志交通心腎,寧心安神。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 30.蛤蚧人參酒 人參30克,蛤蚧1對。用白酒500克泡30天,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補肺腎,止咳定喘。適用于肺虛咳喘,腎虛氣喘。益氣補肺腎,常用于慢性咳喘患者,或年老氣虛,腎虛活動氣喘等證。 31.姜醋飲 生姜120克,用米醋500毫升浸泡之。1周后,過濾取汁飲,每次3毫升,每日3次。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溫陽軟堅,化瘀開胃。適用于血瘀胸痹心痛,食少胃寒。 本方軟堅化瘀,常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癥,胃寒食少者。 32.山茶飲 山楂、茶葉、冰糖各適量。 功用健脾化瘀濁。 適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癥等。 33.大黃甘草飲 生大黃6克,甘草10克,煎水1日量。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健脾化瘀濁。適應(yīng)于冠心病,高脂血癥等。 由于腑氣不通,呃逆頻作,以致影響進食入睡的頑固呃逆,腑氣通,大便下則呃逆止。 34.治療哮喘慣用方 (1)二陳湯加減:陳皮、半夏各10克,茯苓12克,甘草、竹葉各10克,薏苡仁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理氣化痰,平喘止咳。主治哮喘屬痰濁內(nèi)阻者。 癥見痰多白黏,胸滿腹脹,納呆便溏,困倦乏力,脈滑,苔白膩。 加減: 胸滿腹脹重加枳殼、厚樸各10克; 腹脹噯氣,納呆加保和丸; 喘重可酌加炙麻黃3~6克。 素體多痰,或脾失健運,水濕停滯化痰,或偏食肥甘生痰之品均可使痰濁內(nèi)阻,氣機失宣,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肺氣上逆挾痰而發(fā)哮喘,《醫(yī)學正傳》稱之“痰火內(nèi)郁”,治療以“痰者,除痰化氣為主”。 (2)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加減:射干10克,炙麻黃6~10克,杭芍12克,細辛3克,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陳皮、半夏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溫肺定喘解表。主治哮喘屬寒喘者。 癥見惡寒身痛無汗,肢冷喜熱飲,痰白黏,脈浮數(shù),舌苔薄白?!稄埵厢t(yī)通》說“哮證多屬寒包熱邪,所以遇寒則發(fā),喉中水雞聲”哮喘遇寒發(fā)作或加重,易感外邪。加減:痰多加杏仁、款冬花各10克。 (3)麻杏石甘湯加減:炙麻黃6~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甘草、桔梗、黃芩各10克,金銀花、連翹各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宣肺定喘。 主治熱喘,哮喘遇熱而發(fā)或加重,易感風熱,發(fā)熱,汗出,痰黏黃,喜冷飲,煩躁,脈滑數(shù),苔黃膩。 加減:如果痰多加前胡10克,瓜蔞12克。 (4)二仙湯加減仙茅、淫羊藿各15克,補骨脂、當歸、牛膝各12克,澤瀉、五味子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主治腎虛哮喘,癥見動則氣喘,腰酸腰痛,遺精陽痿或月經(jīng)失調(diào),肢冷乏力,脈沉細,苔白。 加減: 如果腎陽虛重加肉桂6克,炮附子10克; 氣短乏力明顯加黨參12克或黃芪15克。溫腎納氣。 (5)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黃芪12克,防風、桂枝各10克,杭白芍12克,甘草、白術(shù)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氣固表。主治肺氣虛之哮喘者。癥見氣短乏力,汗出多,易受外邪侵襲引起哮喘發(fā)作,脈細數(shù),苔白。 (6)清熱活血湯金銀花、連翹、半支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當歸、紅花、丹參各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哮喘久治不愈有瘀血者。 哮喘由于外邪、痰濁、外感、肺虛、腎虛、脾虛等互相影響,互為因果,而使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變,辨證治療時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藥。對年老體弱腎虛作喘或過敏哮喘可酌用蛤蚧人參酒(蛤蚧1對,人參30克,白酒500克浸泡30天后即可服用),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對哮喘痰黏稠不易咳出可用三子養(yǎng)親湯。對久病哮喘者虛中挾實(兼有外感、痰濁)時可每天服2劑藥。如早晨、上午服解表藥、祛痰藥;下午、晚上服補腎健脾藥。對哮喘間歇期可服用河車大造丸,每次2丸,每日2~3次;或用固本咳喘(片),每次3~5片,每日3次。 35.治療眩暈慣用方 (1)清肝湯(經(jīng)驗方)白薇10~12克,葛根10~15克,菊花l0~12克,鉤藤12~20克,生龍骨20~30克,生牡蠣20~30克,黃芩10~12克,草決明10~15克,磁石30克。 平肝清熱。 主治肝陽亢盛,偏實證者,眩暈頭脹頭痛,脈弦有力,體壯。 (2)杞菊地黃丸加減:菊花、枸杞子、生地、丹皮各10~12克,茯苓10~15克,澤瀉10~12克,山茱萸10克,杜仲、女貞子各10~12克,旱蓮草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滋陰平肝。 主治腎陰不足,肝陽上亢而眩暈者,癥見腰酸腰痛、乏力遺精等腎虛癥狀,舌紅、脈弦細。肝陽上亢的眩暈可分為陰虛陽亢與肝陽亢盛兩類?!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臨床上十分常見,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的眩暈多屬此類,患者眩暈較重。伴有心煩易怒,面紅口干,舌苔薄黃,舌質(zhì)紅,脈弦細或弦。 (3)小柴胡湯加減:黨參、丹參各10~12克,甘草10克,杭白芍10~12克,陳皮、法半夏、蘇木、柴胡各10克。 主治眩暈屬肝氣郁結(jié),多見于更年期,易怒心煩,兩脅作脹,伴有頭痛,脈弦,苔膩,多兼虛證。 (4)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梔子、柴胡、黃芩各10~12克,黃連6克,川芎、澤瀉各10~12克。瘀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熱象明顯者加金銀花、連翹。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平肝瀉火。主治肝火眩暈,為實證,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高血壓初起等多見,以頭暈為主,伴有頭痛、頭脹、目赤、心煩口干、便秘尿黃等,脈弦有力,苔黃或黃膩。 (5)六味地黃湯加減:菊花、生地各10~12克,丹皮10克,澤瀉、牛膝各10~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滋陰補腎。腎虛眩暈多見于老年人,腦動脈硬化,低血壓,患者體弱,腰酸腰痛,夜尿多,足跟痛,倦怠乏力,脈沉細,苔薄舌紅。 (6)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茯苓10~15克,桂枝10~12克,甘草、澤瀉各10克,山藥10~12克,蒼術(shù)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溫陽化氣,健脾利水。主治水濕眩暈。此證由于脾虛、水濕不化、阻抑清陽引起,常伴有胸悶乏力、腹脹噯氣、水腫等癥,脈滑、苔白膩。 (7)白薇湯加減:黨參、白薇、當歸各10~12克,甘草10克,丹參、菊花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養(yǎng)血補氣、清頭目。主治血虛眩暈,多為失血、產(chǎn)后貧血等引起。癥見眩暈、眼花,面色蒼白,疲乏無力,脈細、舌淡。 (8)溫膽湯加減陳皮、半夏各10克,茯苓12~15克,甘草、枳實、蒼術(shù)、白術(shù)、川芎、澤瀉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健脾祛痰。主治痰濁眩暈。由于脾失健運,水濕停聚,蘊而生熱,灼津成痰,阻遏氣機,清陽不升,濁氣不降而為眩暈。 病例1:張某,男,46歲。高血壓16年,血壓160~180/100毫米汞柱,頭痛頭眩,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頭重腳輕,走路虛飄,胸悶,胃脘脹滿,脈弦細而緩,舌脹微赤,薄白苔。心肺(-)。 中醫(yī)診斷:眩暈(陰虛陽亢型),西醫(yī)診斷原發(fā)性高血壓。 治以滋陰平肝降逆。 處方:枸杞子、菊花各12克,女貞子、旱蓮草各10克,何首烏、生地各15克,山茱萸、茯苓各12克,五味子6克,酸棗仁18克,遠志10克,瓜蔞15克,半夏10克,黃連5克,生石決明24克。前方服3劑頭暈減輕,可順利閱讀報紙,睡眠有好轉(zhuǎn),胃脘脹滿,脈舌同前。前方去山茱萸、黃連,加竹茹6克、黃芩炭12克。服6劑,頭暈已不明顯,再以上方去黃芩炭加黑桑葚12克繼服。隨訪1個月病情穩(wěn)定。本例頭重腳輕,失眠多夢,病已16年乃重在補腎,方用生地、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滋陰補腎,茯苓健脾,酸棗仁、遠志、五味子養(yǎng)心安神,瓜蔞寬胸,黃連、生石決明清肝降逆,而治之獲效。 病例2:郭某,男,59歲。1979年2月8日初診。眩暈2天,原發(fā)性高血壓18年,左側(cè)偏癱3年。昨天午飯后突然眩暈、惡心、嘔吐,不能睜眼,血壓200/120毫米汞柱。用降壓藥后好轉(zhuǎn)。今日仍有眩暈感,項強,口干渴,畏熱,便干。 檢查:舌質(zhì)黯紅,苔黃膩,脈弦。血壓180/100毫米汞柱。 辨證:肝陽上亢,治當祛風清熱平肝。 處方:菊花10克,鉤藤、黃芩、夏枯草各15克,蟬蛻6克,白薇10克,川芎15克,葛根、桑寄生各20克,半夏10克,牛膝12克,生石膏30克,草決明20克。服上藥后眩暈緩解,睡眠好,口干渴減輕,二便調(diào)。舌質(zhì)黯紅,苔薄白,脈弦,血壓150/90毫米汞柱。 上方繼服。服藥后無頭暈,精神睡眠好,大便通暢。無其他不適感。舌質(zhì)黯邊略紅,苔薄白,脈弦,血壓140/86毫米汞柱。 處方:菊花10克,川芎15克,葛根20克,白薇10克,夏枯草15克,草決明、赤芍各20克,黃芩12克,牛膝15克,桑寄生20克,生地15克,珍珠母30克。 本例長期血壓高,不正規(guī)治療,素體陽盛,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上擾清竅,風動則搖,致眩暈,視物旋轉(zhuǎn)感,不能睜眼。肝移熱于胃,胃火上炎,口干渴,舌苔黃膩為痰熱內(nèi)盛,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給予祛風清熱平肝之劑。菊花、黃芩、夏枯草、白薇、生石膏清熱瀉火;鉤藤、蟬蛻祛風清熱;川芎、葛根活血解?。话胂?、草決明化痰,降逆止嘔;桑寄生、牛膝補腎降壓。 36.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慣用方 (1)解毒活血湯(自擬方)丹參、玄參各12克,金銀花、連翹各10~12克,天花粉12克,甘草6~10克,乳香、沒藥各10克,牛膝、雞血藤、絡(luò)石藤各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癰疽癤腫、丹毒。癥見肢體紅腫熱痛,且煩熱口渴,脈數(shù),苔膩。 (2)陽和湯、四逆湯合活血藥:麻黃3~10克,肉桂6~10克,白芥子10克,熟地12~15克,甘草10克,鹿角霜、白術(shù)、川芎各12克,雞血藤15克,當歸12克,紅花15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溫陽活血。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陽虛受寒,經(jīng)脈瘀滯不通。癥見肢體發(fā)涼沉重,遇冷發(fā)紺、發(fā)白、神疲乏力,不能多行走,重則步履困難。脈細,苔白,舌質(zhì)黯。 (3)補中益氣、十全大補湯合活血藥:黨參12克,黃芪15~2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2克,甘草10克,當歸、丹參、紅花各12克,雞血藤15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益氣活血。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癥見瘡口久潰不斂,動則氣短乏力,面色無華,肢端冷痛,脈沉細,苔薄。以上3方均有活血藥,但應(yīng)根據(jù)病情變化,瘀血明顯可加用三棱、莪術(shù),尤其是三棱的作用,有“化血為水”的作用,乳香、沒藥傷胃不宜久用。 病例:李某,男,50歲。1972年10月初診。曾在某礦區(qū)工作10多年,住地比較潮濕,患者吸煙近20年,1969年發(fā)現(xiàn)右下肢發(fā)涼疼痛,走路時為明顯,漸漸加劇,下肢膚色發(fā)紫,摸不到脈。診時右下肢膚色紫暗,局部疼痛,發(fā)涼,行走困難,伴氣短乏力,曾在某醫(yī)院檢查治療,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擬截肢治療?;颊邅硪辉囍嗅t(yī)治療,來診時右下肢色紫有瘀斑,局部腫脹,壓痛,尤以走路為甚,右跌陽脈摸不到,寸口脈細,舌質(zhì)黯,苔膩,辨證為脫疽,治宜清熱解毒活血。 處方:丹參15克,玄參、天花粉各12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甘草10克,茯苓、當歸各12克,沒藥、乳香各10克,牛膝、雞血藤各12克。 服上方20劑,下肢腫脹見消,疼痛明顯減輕,膚色由紫轉(zhuǎn)紅,仍有疼痛,局部發(fā)涼,脈舌同前,前方繼用,加溫陽補氣藥。 處方:黃芪15克,丹參12克,玄參、金銀花各15克,桂枝、甘草各10克,茯苓、當歸各12克,沒藥、乳香各10克,牛膝、雞血藤各12克。又服20劑,疼痛顯著減輕,走路較前增多,局部膚色好轉(zhuǎn),足趾開始轉(zhuǎn)變顏色,跌陽脈仍摸不到,余同前。仍宗前法,前方去玄參,加黨參15克,服20劑。服后疼痛基本已除,僅走路多后感覺疼痛,右下肢膚色漸轉(zhuǎn)正常,腫脹已消,跌陽脈已可摸到,但仍很微弱,囑其繼續(xù)用前法,回原地繼續(xù)治療服藥。治療中隨病情變化而治法變化,不可守方不變,如清熱解毒藥不宜久用,見效后則改為益氣活血;又如有時益氣與溫陽同用,故三診時用黨參?;颊哂邢轮[脹,加用防己黃芪湯健脾利濕消腫。 37.治消渴慣用方 消渴病的多飲、多食、多尿這3個主證,區(qū)分為上、中、下三消,
消渴之病基本在腎,以陰衰陽盛為特點,故滋陰清熱為治療之大法。但上、中、下三消的具體治法有所不同,
郭老治療本病常用中藥有:
體質(zhì)肥胖的輕型患者亦可用單方治療,如單用石斛加葫蘆茶等。 (1)消渴方1:天花粉15~30克,黃連10克,生地10~15克,麥冬、知母各10~12克。清熱潤燥,生津止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shù),系熱盛之征。 學習和使用體會 上消多偏實證,精神體質(zhì)均較好。由于胃火熏灼,或心火移熱于肺,肺陰耗傷,肺津不能輸布則煩渴欲飲,口干舌燥,小便頻多,乃燥熱內(nèi)燔,故渴欲飲水以自救,飲水雖多,亦不能奉化為津液,肺失治節(jié)使水液直趨于下,皆從小便出。治療以清熱養(yǎng)陰為主,多用清火泄熱藥,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止渴;佐以黃連,清心降火;生地、麥冬、知母養(yǎng)陰增液,服藥時最好加點藕計。 (2)消渴方2:人參10克,生石膏15~20克,知母10~12克,甘草10克,粳米10~12克,黃連6~10克,鮮生地30克。苔黃膩厚而燥,煩渴引飲,脈洪大者乃陽明氣分燥熱,消爍氣陰。 學習和使用體會 本方系用白虎加人參湯合千金黃連丸,便秘患者可以胡黃連代替生地,用量適當增加。 病例:張某,男,51歲。1975年12月8日初診。糖尿病病史18年,現(xiàn)有口干渴,食欲亢進,夜尿頻數(shù),煩躁,乏力。檢查:舌質(zhì)紅,苔薄白,唇燥,脈細。 郭老診后辨證:三消。治以清熱養(yǎng)陰,益氣補腎。 處方:黨參、生地各18克,黃連6克,生黃芪18克,菟絲子24克,女貞子、天冬各12克,天花粉24克,枸杞子9克,葛根18克。 服7劑后,口渴減輕,體力增加,乏力感減輕。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細,上方加知母12克繼服。服藥7劑,口渴明顯減輕,飲食控制,無饑餓感。體力明顯好轉(zhuǎn),夜尿3次。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細。前方加山茱萸12克繼服。進前方14劑,無自覺不適感,每日進食250克,無饑餓感,夜尿1~2次,體力基本恢復正常,舌質(zhì)正常,再用6劑。本例糖尿病病史18年,有口干渴,食欲亢進,夜尿頻數(shù),乏力為三消證,屬肺胃蘊熱,消谷善饑,胃熱熏灼,移熱于肺,肺陰耗傷,肺津不能輸布則煩渴欲飲,尿頻數(shù)乃燥熱內(nèi)燔,故飲水自救也不能奉化為津液。脈細,乏力,夜尿多,為腎精虧損、腎陰被耗、腎虛不固而尿頻數(shù),予以清熱養(yǎng)陰,益氣補腎。黨參、生黃芪補氣;菟絲子、枸杞子、女貞子、山茱萸補腎固精;黃連清熱;生地、葛根、天花粉、天冬清熱養(yǎng)陰生津止渴。 (3)中消用涼膈散梔子10克,黃芩、連翹各10~12克,薄荷3~6克,芒硝、甘草各6克,生地10~12克。便秘甚加大黃6~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瀉火,養(yǎng)陰生津。主治消瘦,便秘。癥見舌苔黃燥,舌質(zhì)赤,脈滑而有力。中消由于陰陽熱盛,精微耗散而致消谷善饑。胃火熾盛,耗傷精血,肌肉無以充養(yǎng)則形體消瘦。胃腑燥實,消灼津液致大腸失其濡潤而大便秘結(jié)。大熱大渴可用調(diào)胃承氣湯加味。單純中消并不多見,常為上、中消或中、下消兼見,病久則消瘦、多尿、多渴,食欲并不一定好。 病例1:孔某,男,71歲。1978年3月18日初診。糖尿病病史9年。冠心病病史10年?,F(xiàn)口干渴多飲,饑餓感很明顯,乏力,睡眠少,尿糖(++)。心電圖ST-T改變,無胸悶胸痛。血脂高。檢查:舌質(zhì)胖黯,苔白膩,脈沉細弦有結(jié)象,血壓130/70毫米汞柱。 郭老辨證為氣陰兩虛。治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安神。 處方:生地18克,紅人參6克(另煎對服),黃連6克,黃柏10克,丹參18克,丹皮、生梔子各10克,知母9克,炒棗仁18克,五味子12克,柏子仁10克,郁金18克,石菖蒲12克,首烏藤30克。服12劑后,睡眠明顯好轉(zhuǎn),口渴善饑減輕,舌質(zhì)胖黯,苔薄白,脈沉細弦。上方加桃仁10克繼服。服12劑后,口干渴基本緩解,每日進主食250克,體力好轉(zhuǎn),睡眠好。舌胖黯,苔薄白,脈沉細弦,偶見結(jié)象。餐后尿糖(-~+)。宗上方加黨參15克,去黃柏、紅人參,繼服12劑。本例消渴癥9年,表現(xiàn)口干渴多飲,多食易饑,短氣乏力,舌胖黯,脈細弦,為氣陰兩虛之證,舌苔黃膩,善饑為胃熱中消。予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安神之劑。進藥30劑后,臨床癥狀基本緩解。尿糖(±)。 病例2:薛某,女,53歲。1975年12月2日初診。發(fā)現(xiàn)糖尿病1年。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史17年,現(xiàn)口干渴多飲、多尿、饑餓多食,已自動控制食量日300克。有時胸悶,心前區(qū)隱痛,睡眠差,乏力,四肢麻木感。檢查:舌質(zhì)胖黯,苔薄白,脈沉弦。血壓160/90毫米汞柱。 郭老辨證為氣陰兩虛,經(jīng)脈阻滯。治當益氣育陰,活血通脈。 處方:黨參24克,生地30克,黃連6克,丹參、雞血藤各24克,紅花12克,金櫻子30克,丹皮9克,生梔子9克,郁金18克,降香15克,高良姜6克,薤白12克,珍珠母30克。進上方6劑,胸悶胸痛緩解,口干渴多尿及肢體麻木感減輕。舌質(zhì)胖黯紅,苔薄白,脈沉弦,血壓150/85毫米汞柱。宗上方加葛根18克,絡(luò)石藤15克,繼服。進前方6劑,無胸悶及心前區(qū)痛,四肢麻木感消失,口干渴多飲多尿明顯緩解,睡眠可。舌質(zhì)胖黯,苔薄白,脈沉弦,血壓135/80毫米汞柱,繼服上方6劑。本例原有高血壓17年,發(fā)現(xiàn)糖尿病1年。素有肝腎陰虛。肺胃熱盛,口渴善饑。疲乏無力為氣虛。氣虛易形成氣滯血瘀,血脈瘀阻,不通則痛而致心絞痛,肢體麻木感,胸陽不振,經(jīng)常胸悶不舒。給予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之劑。黨參、生地益氣育陰;黃連、生梔子、丹皮清肺胃之熱;丹參、雞血藤、紅花活血化瘀通絡(luò);郁金疏肝解郁;薤白、降香、高良姜寬胸通陽;珍珠母鎮(zhèn)靜安神;金櫻子益腎固精縮泉。 (4)下消用六味地黃丸合五子衍宗丸丹皮10~12克,生地12~15克,山茱萸10克,菟絲子12~25克,金櫻子、女貞子、覆盆子各10~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下消系由于精氣虧虛,腎陰被耗,腎虛攝納不固,約束無權(quán)而小便頻數(shù)。腎陰枯竭,腎氣不固,脾失遠化,統(tǒng)攝無權(quán)而水谷之精微貫注于腎;從尿而出,則尿如脂膏或尿甜,舌光赤,脈沉細或細弱而數(shù)。下消多病久及腎,病情較重。 病例:劉某,男,50歲。1977年8月30日初診。糖尿病史2年?,F(xiàn)口渴、多飲、多尿、乏力,消瘦,頭暈、耳鳴、胸悶脹痛,胃脘脹滿微痛,大便干結(jié),數(shù)天一行。心電圖運動試驗陽性。檢查:脈沉細,舌質(zhì)紅,苔白膩。 郭老診為消渴(肝腎陰虛,肺胃有熱)。治以滋陰清熱。 處方:生地30克,胡黃連6克,丹皮、梔子各9克,元參18克,菟絲子30克,知母12克,天花粉24克,生石膏30克,五味子12克,枸杞子18克,黃連粉3克(分2次沖服),每日1劑,連服6劑。1977年9月6日二診:口渴減輕,大便軟每日1次,其他不適感仍存在。脈沉細,舌質(zhì)紅,苔白膩。宗前方去梔子、五味子,加黃柏12克、郁金18克、北沙參15克,生地減至24克,每日1劑,連服12劑。服藥后口渴、乏力明顯減輕,尿量減少,胸悶痛及胃脘不適感均有好轉(zhuǎn)。但大便溏,尿糖(-),脈細,舌質(zhì)黯紅,苔薄白,繼用:生地30克,胡黃連3克,丹皮9克,黃柏12克,北沙參、川芎各15克,郁金18克,菟絲子30克,山藥24克,蒼術(shù)15克,女貞子12克,生石膏24克,黃連粉3克(沖服),每日1劑,連服6劑。服后口渴、多尿甚輕,胸悶痛及胃脘不適感完全緩解。自覺情況良好。脈弦細,舌質(zhì)紅,苔薄白。處方:生地30克,知母12克,菟絲子24克,女貞子、山藥各18克,黃柏12克,蒼術(shù)18克,生石膏24克,生梔子6克,丹皮9克,天花粉24克,胡黃連3克。每隔2天服1劑,以鞏固療效。本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2年左右。臨床表現(xiàn)口渴、多尿,消瘦乏力,頭暈耳鳴,胸悶胸痛,心電圖不正常,辨證消渴,予以滋陰清熱之劑24劑后,癥狀明顯改善,并繼續(xù)間歇服藥,以鞏固療效。 38.治急性腎炎方 (1)八正散加減:木通、瞿麥、萹蓄各10克,車前草15克,滑石20克,甘草、梔子各10克,白茅根15克,藕節(jié)10克,大薊、小薊各12克,生大黃6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利濕。主治急性腎炎,水腫輕,以血尿為主,而形體壯實者,尿頻、尿急、尿色赤,便秘,脈滑數(shù)或滑而有力,苔黃或黃膩。若便秘不明顯者可去大黃;尿少可加茯苓15克,澤瀉12克。 (2)導赤散加減生地12克,竹葉、木通、甘草各10克,玄參12克,澤瀉10克,車前草12克,白茅根15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利濕。主治急性腎炎,水腫輕、尿色赤、尿少而形體不壯實者,脈滑數(shù),苔黃或黃膩。 (3)導赤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生地、熟地、山茱萸各10克,茯苓12克,丹皮、澤瀉、竹葉各10克,牛膝12克,白茅根15克,藕節(jié)12克,木通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通補兼施。主治急性腎炎,發(fā)病較久(一般超過2周以上)表證不明顯,而有水腫、尿血、面色白、乏力、腰酸痛、脈細數(shù)、苔薄白。 (4)防風通圣散加減:防風、荊芥各10克,薄荷6克,連翹、當歸、川芎各12克,白芍10克,生石膏15克,黃芩、生甘草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表里雙解。主治急性腎炎,有水腫、血尿,且身上起風疹塊,或其他過敏癥者。大便干或秘結(jié)加生大黃3~6克,使其便溏但不宜過瀉。 (5)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炙麻黃6~10克,生石膏15克,甘草10克,白術(shù)、蒺藜各12克,桂枝、桔梗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宣肺利水。主治急性腎炎,有血尿,水腫重,尿少,身重乏力,發(fā)熱惡風,身痛,脈浮,苔薄。咽痛重加山豆根10克,金銀花15克;尿少甚加車前草20克。 (6)五苓散加減:黃芪15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大腹皮12克,白術(shù)10克,漢防己12克,車前草30克,牛膝12克,赤小豆15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健脾利水。主治急性腎炎,重度水腫,表證不明顯,身重乏力,納呆腹脹,脈沉舌淡。有血尿加白茅根15克,藕節(jié)12克。 病例:張某,女,17歲。1976年10月26日初診。發(fā)熱、咽痛、面部水腫10余天。于10月12日開始發(fā)熱,體溫達39℃,4天后發(fā)現(xiàn)面部水腫,檢查尿蛋白(++++),并有紅細胞及管型,全身乏力,納呆,咽干痛,腰酸。檢查:體溫37.9℃,咽紅,血壓120/70毫米汞柱,面部輕度水腫,心律齊,心率100次/分,肺(-),舌苔厚膩,脈細數(shù)。尿蛋白(+++),白細胞2~4,紅細胞18~20,上皮細胞2~4,顆粒管型0~2。血白細胞22.4×109/L,中性粒細胞0.8,淋巴細胞0.15,單核細胞0.02。 郭老辨證:水腫。西醫(y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治以清熱利濕,佐以和胃。 處方:陳皮、半夏曲各12克,茯苓18克,竹茹、竹葉各6克,滑石18克,甘草6克,車前草12克,白茅根18克,神曲10克。前方進5劑,尿量增多,水腫消退,食納好轉(zhuǎn),脈細,苔白膩。尿蛋白(+++),白細胞1~2,紅細胞5~10,上皮細胞0~1;血白細胞9.8×109/L,中性粒細胞0.76,淋巴細胞0.24。仍用前方加減。處方:沙參、生地、陳皮各12克,茯苓18克,半夏曲12克,竹茹6克,滑石18克(包煎),甘草6克,白茅根18克,藕節(jié)12克,大薊、小薊、側(cè)柏葉各12克。服6劑。前方服后,體溫已基本正常,水腫消退,咽痛減輕,血白細胞7.6×109/L,中性粒細胞0.6;尿蛋白(+),白細胞0~1,紅細胞2~3;食欲好轉(zhuǎn),精神體力均有改善,脈細,舌苔白,舌質(zhì)淡紅。前方去藕節(jié)、大薊、小薊,加生黃芪15克。急性腎炎中醫(yī)稱為“水腫”、“水氣”、“尿血”等,起病多與外感有關(guān),與肺、脾、腎三臟關(guān)系密切。起病時常伴有咽痛、發(fā)熱、惡風、畏寒等表證。故本例急性期開始以清熱利濕為主,因發(fā)熱、舌苔厚膩、納差(家屬要求帶方出院治療),故佐以和胃之劑。當熱退腫消,諸癥悉減時,及時減少清熱之劑,而代之以益氣滋陰的玄參、沙參、黃芪等,以促進恢復。但用這些藥時,要注意舌苔由厚膩逐漸轉(zhuǎn)薄時才能使用。 39.治慢性腎炎方 (1)真武湯加減炮附片10克(先煎),蒼術(shù)、白術(shù)各12克,茯苓15克,杭白芍12克,生姜、澤瀉各10克,肉桂3~6克,車前草、生黃芪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溫陽利水。主治慢性腎炎屬腎陽虛,腎陽不足不能制水而水濕泛濫。癥見面色蒼白,全身水腫(重),倦怠乏力,肢冷畏寒,尿少腹脹,腰痛腰酸,動則氣喘,脈沉細或細弱,舌體胖苔薄白。 (2)五苓散合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黨參12克,茯苓15克,蒼術(shù)、白術(shù)各12克,桂枝10克,豬苓、澤瀉各12克,陳皮10克,車前草20克,黃芪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健脾溫陽利水。主治慢性腎炎屬脾陽虛,脾陽虛或脾腎陽虛,脾失健運,水濕停滯。癥見面色蒼白、全身水腫(輕或中),腹脹納呆,四肢倦怠乏力,便溏尿少,脈細或沉細,舌質(zhì)淡體胖苔薄白。 (3)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太子參、黃芪各12克,當歸10~12克,白術(shù)、甘草各10克,熟地、茯苓各12克,遠志10克,赤芍12克,肉桂6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氣血雙補。主治慢性腎炎屬氣血虛,陽虛而兼有血虛。癥見面色蒼白,心悸乏力,動則氣喘,頭暈眼花,尿少水腫,脈沉細無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 (4)濟生腎氣湯加減:炮附片、桂枝各10克,熟地12克,山茱萸10克,丹皮12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山藥15克,牛膝12克,車前草20克,女貞子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陰陽雙補。主治慢性腎炎屬陰陽兩虛,病起多為脾腎陽虛,由于病久或溫陽過甚致使腎陰亦衰而現(xiàn)陰陽兩虛。癥見頭暈頭痛,腰酸腿軟,水腫乏力,面白神衰,脈細無力,舌質(zhì)紅苔薄白。 (5)六味地黃丸加減:生地、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鉤藤、葛根、白薇各12克,菊花10~12克,茺蔚子10~15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滋陰平肝。主治腎陰虛,肝陽上亢,導致慢性腎炎合并高血壓。癥見頭暈頭脹,煩躁失眠,口干舌燥、水腫無或輕度,脈細弦,苔薄黃或黃膩。 (6)五皮飲加減茯苓、陳皮、大腹皮各12克,忍冬藤15克,車前草30克,當歸、白茅根各12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利濕。主治濕熱內(nèi)蘊,脾失健運,水濕停滯,濕郁化熱而致腹脹胸悶,口苦納呆,心中煩悶,尿少而黃,身體水腫,脈數(shù),苔黃膩。 病例:劉某,女,43歲。1979年10月5日初診。自1976年開始有輕度的水腫,乏力,腰酸,同年10月水腫加重,查尿發(fā)現(xiàn)蛋白(++),癥狀日益加重。1978年5月因高熱、尿蛋白(+++),有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而在某醫(yī)院住院2個月,1979年初水腫明顯、血壓高,再次住院4個月,好轉(zhuǎn)出院。近2個月以來尿少、水腫且有頭痛頭暈,10月4日來門診檢查血壓高達230/130毫米汞柱,尿蛋白(++++),頭痛頭暈重、乏力、惡心嘔吐、腰酸、大便干結(jié)。檢查:血壓230/110毫米汞柱,面部水腫,心率92次/分,心律齊,心界向左擴大,肺(-),下肢凹陷性水腫,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尿蛋白(++++),白細胞1~2,紅細胞0~2,上皮細胞0~2,顆粒管型0~2。西醫(yī)診斷慢性腎炎、繼發(fā)性高血壓。 郭老辨證為水腫。治以清熱利濕,平肝活血。 處方:菊花20克,防己30克,土茯苓12克,澤瀉、車前草、川萆薢各20克,大黃6克,白芍12克,川芎、當歸各15克,茺蔚子20克。上方服2劑,大便稀,每日2次,水腫、頭暈減輕,尿量增多,血壓170~190/100~110毫米汞柱,舌脈同前。仍用上方治療,去大黃加金櫻子15克、芡實20克。上方服30劑。頭暈頭痛完全緩解,已無惡心嘔吐,除輕度腰酸外,余無不適,水腫消退,血壓160~170/100毫米汞柱,尿蛋白(++~+++),于1979年11月15日自動出院。 40.治肺炎方 (1)荊杏蘇芩川貝湯:荊芥6克,杏仁10克,蘇葉6克(后下),黃芩12克,川貝10克,板藍根15克,牛蒡子10克,金銀花12克,敗醬草30克,甘草6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主治風寒犯肺,病起惡寒重或寒戰(zhàn),無汗、頭痛,骨節(jié)酸痛,咳嗽、胸痛、喘息,舌苔薄白脈浮緊。此為外感風寒病邪入肺,肺氣不宣則咳喘,寒邪化熱則發(fā)燒。寒戰(zhàn)之后必出現(xiàn)發(fā)熱,熱灼津液而成痰,痰結(jié)胸中,氣機不暢而胸痛。喘重加麻黃如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也可令微汗出,同時有較好的定喘作用。 (2)銀翹散加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5克,杏仁10克,黃芩15克,生石膏20克,金銀花、連翹各10克,魚腥草30克,蘇子6克,沙參12克,川貝10克,甘草3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風熱犯肺。癥見發(fā)熱,咳嗽、煩渴,痰黏稠不易咳出,汗出、面赤,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或洪大。甘草一般不超過麻黃用量,否則減輕麻黃發(fā)汗平喘之作用。如面赤,壯熱口渴、便秘,病到陽明可加用白虎湯清熱養(yǎng)陰:麻黃4克,杏仁10克,黃芩12克,生石膏30克,沙參12克,知母15克,金銀花12克,連翹10克,蒲公英30克,川貝10克,甘草3克。熱盛加用安宮牛黃丸,高熱便秘也可加用紫雪丹,痰多加用蛇膽陳皮末。 (3)竹葉湯合麥門冬湯沙參12克,杏仁、麥冬各10克,竹葉6克,黃芩、金銀花、川貝各10克,佩蘭6克,甘草3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養(yǎng)陰清熱。主治咳嗽減輕,外感已解,余熱未盡。 病例:竇某,男,22歲。1978年4月7日初診?;颊?周前因出汗受涼后感周身不適,次日始寒戰(zhàn)高燒,咳嗽、胸痛,體溫39.5℃,在衛(wèi)生院用氨基比林及中藥治療未愈。近幾天胸痛憋氣,咳嗽加重,體溫不退,現(xiàn)體溫38.4℃,咳嗽頻繁,痰少黏稠,胸痛氣喘、口干尿黃,舌淡紅、苔稍黃,脈數(shù)。胸透為左肺下部有炎癥,少量胸腔積液,右肺代償性肺氣腫。白細胞27.9×109/L,中性粒細胞0.81,淋巴細胞0.16,嗜酸性粒細胞0.01,單核細胞0.02。西醫(yī)診斷為大葉性肺炎,右肺代償性肺氣腫。 郭老認為屬肺熱咳嗽,治療宜養(yǎng)陰清熱,宣肺止咳。 處方:北沙參12克,元參15克,麻黃6克,生石膏30克,枇杷葉、杏仁各10克,百部、紫菀各12克,前胡10克,陳皮、黃芩各12克,地骨皮、瓜蔞皮各15克。藥后尚有低熱,37~37.4℃,嗆咳,口干咽痛,胸痛,舌質(zhì)黯紅,脈細數(shù)。治療以養(yǎng)陰潤燥,清肺止咳之劑。 處方:北沙參15克,枇杷葉12克,炙麻黃3克,杏仁、黑芝麻各10克,紫菀、百部各12克,生石膏18克,元參15克,桔梗6克,蘆根18克,甘草3克,川貝粉1克(分沖)。4月21日三診,體溫正常,仍有干咳,痰少,舌紅苔少微黃,脈略數(shù),仍宗上方去桔梗、甘草,加柴胡、馬齒莧、馬尾連各12克。藥后咳嗽除,復查胸透肺炎已吸收,血象正常,一般情況好,明日出院。 本例為大葉性肺炎。癥見發(fā)熱咳嗽,胸痛憋氣,口干,痰黏稠不易咳出,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數(shù),屬肺熱咳喘,以麻杏石甘湯加養(yǎng)陰清肺止咳之劑而治愈。 41.治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龍膽草、黃芩各15克,梔子10克,澤瀉、柴胡、生地各12克,青黛3克(分沖),川芎、雞血藤各12克,大黃3~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亢進,使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血紅蛋白均增高。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緩慢。清肝瀉火,活血化瘀。主治肝熱、肝火、瘀血,經(jīng)久不愈的頭痛頭脹,頭痛部位多固定,一般形體壯實,面赤,煩躁,大便干結(jié),舌苔膩,舌質(zhì)黯,可看到瘀點或瘀斑,脈弦。有患者血熱妄行,可見有齒衄。 加減: 瘀血明顯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重度瘀血加三棱、莪術(shù)各15~18克。 五心煩熱乃陰虛,加玄參、麥冬各12克。 齒衄、鼻衄為血熱迫血妄行,加白茅根30克,藕節(jié)15克,丹皮15~20克。 熱盛煩躁口渴加金銀花、紫花地丁、草河車各15克。 龍膽草瀉肝膽之火,柴胡平少陽之熱,黃芩清三焦之熱,澤瀉瀉火引熱下行, 生地滋陰涼血,川芎、雞血藤活血化瘀, 青黛涼血下火,大黃清熱瀉火。 青黛入湯煎時,應(yīng)另煎后下,即先煎其他藥,去渣后加青黛再煎15分鐘左右,不可久煎,用量12克,沖服時用量為3克。 本病多屬肝熱實證,故需使腑氣通,實熱外泄方可取效。龍膽瀉肝湯治肝膽經(jīng)實火濕熱。但這種病又為慢性病,故又不可過傷大瀉,久瀉,一般使其大便變稀即可。久用苦寒出現(xiàn)脾虛時酌加黨參、黃芪,《醫(yī)方集解》稱之為“加人參者,扶土所以抑木”?;颊咧委熀笕绻t蛋白、紅細胞下降,而白細胞仍高者則重用清熱解毒藥,草河車、白花蛇舌草、連翹等。病情好轉(zhuǎn)后不宜驟停藥,可隔日服1劑,或3日1劑,或服青射散(青黛30克,麝香0.3克,雄黃、乳香各15克,共研細末)每次0.5~1克,每日2次。 病例:朱某,男,47歲。一年來感到頭暈、口干、倦怠無力,頭皮出血,血壓漸升高,由過去80/60毫米汞柱升到100~130/90~100毫米汞柱,血紅蛋白由168g/L,漸升到205g/L,骨髓增生明顯活躍,在外院診斷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曾在某醫(yī)院住院治療?;颊呙嫔t赤,舌質(zhì)脹黯,黃褐色膩苔,脈沉弦略數(shù),證屬肝熱上沖,瘀血內(nèi)滯。 治以清熱平肝,予涼血活血化瘀之劑, 處方:龍膽草15克,梔子10克,黃芩15克,黃連6克,澤瀉15克,銀柴胡12克,川芎15克,三棱、莪術(shù)各18克,雞血藤、白茅根各30克,紅花、桃仁各9克,藕節(jié)30克,蘆薈2克,青黛3克(分沖),丹皮9克,金銀花25克,水煎服。服藥23劑,頭暈頭痛明顯減輕,頭皮出血止。復查血象,血紅蛋白降到179g/L,血壓降到99/60毫米汞柱。但便溏,全身無力較前明顯,脈沉細,舌紫黯,苔黃褐膩。宗上法去蘆薈,減龍膽草,治療3個月后血紅蛋白降到154g/L,頭暈頭脹癥狀基本消失。但由于大劑活血化瘀、清肝涼血之劑服后患者乏力。癥減后,患者未再堅持治療。又過3個月后,血紅蛋白又見回升,繼續(xù)服藥后再次下降到140g/L。 42.重癥肌無力慣用方 (1)清燥救肺湯加減:沙參、麥冬各10~12克,杏仁10克,枇杷葉10~12克,桑葉、黃芩各10克,生石膏15~20克,鮮生地15克,金銀花10~12克,石斛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清熱祛邪,養(yǎng)陰潤肺。主治熱邪傷津,外感時邪疫氣,多有發(fā)熱或發(fā)熱惡寒,熱度輕重不等,口渴咽干,但均有全身疲軟乏力,氣短懶言,日見消瘦,久服肌肉萎縮,行走困難,脈細數(shù),舌紅苔薄黃或黃,食納不佳,腹脹,加神曲15克,麥芽12克,陳皮10克;日久體質(zhì)差,消瘦,加生黃芪15克,山藥、茯苓各12克;低熱不退,加銀柴胡10克。 (2)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元參(或黨參15~20克)、白術(shù)各10克,茯苓15~20克,甘草、陳皮各10克,白扁豆、當歸、薏苡仁各12克,大棗、佛手各10克。 學習和使用體會 功用健脾和胃,養(yǎng)血益氣。主治平素體弱,納少腹脹,神疲乏力,大便溏瀉,日見消瘦,脈沉細或沉弱,舌淡苔薄白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納少厭油加山楂15克;乏力肌肉萎縮加黃芪20~30克,黃精10~12克。 病例:任某,男,58歲。1976年2月24日初診。眼瞼下垂,頭暈氣短,全身無力半年。以頸部及雙上肢無力尤重,吞咽無力,近3個月病情加重,每頓吃飯時需休息2~3次,手足寒涼感,夜尿頻數(shù),某醫(yī)院診斷重癥肌無力,西醫(yī)治療無明顯效果。檢查:精神委靡,倦怠,頭垂至胸,雙手執(zhí)物很困難,舌質(zhì)胖黯,倦怠,脈沉細。 郭老診斷為痿證、脾腎虛虧。治以健脾補腎。 處方:黨參18克,黃芪24克,當歸、白術(shù)各9克,升麻6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補骨脂12克,女貞子、菟絲子各15克,金櫻子12克,雞血藤24克,紅花、仙茅各10克,淫羊藿、巴戟天各12克,每日1劑,連服30劑。上藥共進36劑,眼瞼下垂明顯好轉(zhuǎn),頸部及雙上肢無力緩解,吞咽正常,全身無力感基本消除,上方繼服鞏固療效。本例發(fā)病半年,臨床表現(xiàn)眼瞼下垂,頭暈氣短,全身無力,尤以頸部雙上肢為甚,吞咽無力,每吃一頓飯尚需休息2~3次,病人倦怠,精神委靡,手足寒冷,夜尿頻數(shù),脈沉細,舌質(zhì)胖黯,苔白,西醫(yī)診斷重癥肌無力。郭老診后辨證痿證,脾腎虛虧。予以健脾補腎,補中益氣湯合二仙湯加減,服中藥36劑后,各癥狀明顯好轉(zhuǎn)。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升陽舉陷;桂枝溫通經(jīng)脈,通陽化氣;補骨脂、女貞子、菟絲子、金櫻子、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補腎溫陽;雞血藤、紅花活血通脈;當歸、黃芪補氣生血;升麻與黨參、黃芪升陽舉陷,恢復肌力體力。 小編非杏林中人,所有藥方來源網(wǎng)絡(luò),僅供參考。愿世間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