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別提示: 1、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好發(fā)部位是直腸和乙狀結腸,多呈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病程,最多見于20~49歲青壯年期。 2、主要癥狀: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粘液膿血便,伴有腹痛(多見于左下腹或下腹陣痛,疼痛時有便意,便后疼痛緩解)、里急后重等,中、重度患者常見發(fā)燒、營養(yǎng)不良(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 3、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是遺傳、環(huán)境、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4、診斷:主要結合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腸鏡及組織病理綜合分析。其中結腸鏡檢查并活檢是關鍵,實驗室檢查包括糞便檢查(可見紅細胞和膿細胞)、抽血化驗檢查(血紅蛋白↓、白細胞↑、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 5、治療目標:誘導并維持癥狀緩解及粘膜愈合(結腸無潰瘍),防治并發(fā)癥(如中毒性巨結腸、癌變、腸道穿孔及大出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二、藥物選擇: 1、對于輕、中度患者或重度經糖皮質激素治療已有緩解的患者,適宜選擇氨基水楊酸類制劑(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維持治療。 2、對于中重度活動期患者及對氨基水楊酸類制劑效果不佳的輕、中度患者,適宜選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潑尼松、甲潑尼松龍),尤其對急性發(fā)作期療效較好。 3、對于病情緩解期的維持治療、氨基水楊酸類制劑維持治療無效的或者對糖皮質激素產生依賴的患者,適宜選擇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環(huán)孢素)。 4、當糖皮質激素及上述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時,或激素依賴或不能耐受上述藥物治療時,可考慮使用抗TNFα 拮抗劑(如英夫利西或阿達木單抗)。 三、注意: 1、嚴重程度區(qū)分:輕度(每天大便次數(shù)<4次,體溫<37.5℃,脈搏<90次/分鐘,血紅蛋白>11.5g/dl,血沉高于正常值但<20mm/h,C反應蛋白正常);中度(每天大便次數(shù)<4~6次,體溫≤37.8℃,脈搏<90次/分鐘,血紅蛋白≥10.5g/dl,20mm/h<血沉≤30mm/h,C反應蛋白高于正常值但<30mm/h);重度(每天大便次數(shù)>6次,體溫>37.8℃,脈搏>90次/分鐘,血紅蛋白<10.5g/dl,血沉>30mg/L,C反應蛋白>30mg/L)。 2、除上述藥物治療外,還需要對癥處理:如注意休息、加強營養(yǎng)或靜脈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液、補鉀、補鈉),改善貧血(輸注白蛋白、紅細胞),控制腹痛、腹瀉及繼發(fā)感染(使用抗菌素)等。 3、如果出現(xiàn)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持續(xù)時間超過6周,應懷疑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必須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4、如果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出現(xiàn)以下情況需手術治療:發(fā)生大出血、腸穿孔;重度患者合并中毒性巨結腸經藥物治療無效;發(fā)生結腸癌變;經藥物綜合治療效果不理想且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