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清單] 常見的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狀況或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一般翻譯成“……是……”。 判斷句的類型 “……者,……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者,……” 粟者,民之所種。(《論貴粟疏》) “……者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為”字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 肯定判斷,用“非”表否定判斷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 “是”字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滕王閣序并詩》) 無標(biāo)志 此亡秦之續(xù)耳。(《鴻門宴》) 二、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動句。一般要翻譯出“被”或“受”的意思。 被動句的類型 謂語+于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師說》) 見+謂語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受+謂語+于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為+動詞 幸勿為過。(《報任安書》) “為……所”“為所”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介詞“被”字 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無標(biāo)志 而劉夙嬰疾病。(《陳情表》) 血色羅裙翻酒污。(《琵琶行并序》) 三、省略句 文言文語句中,根據(jù)習(xí)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文言文省略句主要有五種形式: 省略句的類型 省略主語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省略謂語 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省略賓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省略介詞 列坐(于)其次。(《蘭亭集序》) 省略兼語 以相如功大,拜(其)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變式句 語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總稱為變式句,又稱“倒裝句”。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 變式句的類型 主謂倒裝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強(qiáng)調(diào)謂語而將其放到了主語前面,即主謂倒裝。 渺渺兮予懷。(《赤壁賦》)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指示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奚、胡、何、曷、安、惡、焉)作賓語,賓語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彼且奚適也?/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用“之”“是”作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唯利是圖/唯你是問 定語后置 中心詞+定語+者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中心詞+之+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中心詞+之+定語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中心詞+數(shù)量定語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狀語后置 動詞+以+賓語 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動詞+于(乎)+賓語 形容詞+于+賓語 省略介詞“于”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沛公軍(于)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是指那些結(jié)構(gòu)比較固定的習(xí)慣句式。這些句式翻譯出來的意思一般也是固定不變的。 類型 表示疑問 如……何 若……何 奈……何 把……怎么樣 對……怎么辦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何也(何……也) 何哉(何……哉) 為什么呢 什么……呢 怎么……呢 而此獨(dú)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 何(奚)以……為 何(奚、曷)…… 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 為什么要……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何……之有 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公輸》) 安……乎 安……哉 怎么……呢 哪里……呢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表示比較 ……何如…… ……何若…… ……孰與(孰若)…… ……和(同、跟)……相比, 誰(哪個、哪樣)…… ……比……怎么樣? 孰若,譯為“哪里比得上”。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反問 不亦……乎 不也是……嗎 難道不……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 不為……乎 不算是……嗎 此不為遠(yuǎn)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何(奚)以……為 何(焉)……為 要……干什么呢 哪里用得著……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豈……乎(哉) 難道……嗎 怎么……呢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非……歟 不是……嗎 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 寧……耶 哪里(怎么)……呢 寧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 獨(dú)……耶 獨(dú)……哉 難道……嗎 相如雖駑,獨(dú)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何所…… ……的(人、事、物)是什么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何……之有 有什么……呢 (“有何……”的倒裝)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其……乎(邪) 難道……嗎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安……乎 安……哉 怎么……呢 哪里……呢 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能無……乎 怎么不……呢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而)況……乎 何況……呢 又何況……呢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無乃……與 難道不是……嗎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安能、何能、何得…… 怎么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一何…… 何等、多么……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表示感嘆 何其…… 多么…… 怎么那么…… 為什么這么…… 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直……耳 只不過……罷了 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國也》) 唯(惟)……為…… 只、只有、惟獨(dú)…… 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說苑·雜言》) 唯(惟)……所…… 任憑…… 隨便…… 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莊子·說劍》) 表示強(qiáng)調(diào) 非惟……抑亦…… 不只……而且……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隆中對》) 有……于此(斯)…… 句子前加一“假設(shè)”“假如”之類的詞語可表強(qiáng)調(diào) 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莊子·雜篇》) 與其……孰若(無寧) …… 與其……哪里比得上 (不如)…… 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表示假設(shè) ……,抑…… 是……,還是…… ……,或者……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非……則…… 非……而…… 不是……就是…… 不是……卻……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表選擇 得無……乎 無乃……乎 該不會、莫不是、莫非、恐怕、豈不是、只怕是……吧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庸……乎 哪……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之謂也 其……之謂也 說的就是……啊 大概說的就是……吧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也”,我之謂也。(《秋水》) 表示推測、揣度、商榷 不亦……乎 不是……嗎 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xué)而》) 有所、無所、何所、安所、奚所…… 有什么(沒有什么)…… 的(人、物、事)是什么 吾入關(guān),秋豪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有以 …… 無以…… 有什么(可以)用來…… 沒有什么(可以)用來…… 項王未有以應(yīng)。(《鴻門宴》) 無以……為 沒有必要用(要)……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表示指代 是故、是以、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因此…… 所以……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所以…… 用來……的方法 ……原因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然則…… 既然這樣,那么…… 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表示認(rèn)定 且……且…… 一面……一面…… 又……又…… 見信死,且喜且憐之。(《淮陰侯列傳》) ……而已、焉耳 語氣詞,相當(dāng)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為 認(rèn)為…… 把……當(dāng)作 憑借(依靠)……作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于是…… 一是相當(dāng)于“在這時”, “在這件事上”“從這時起” “在這種情況下”;二是 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漢語“于是”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于是”譯為“在這時”)(《口技》)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齊兵乃出。(本句“于是”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于是”)(《觸龍說趙太后》) ……之類、之屬、之倫、之徒 ……這一類的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有……者 有個……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促織》) 唯(惟)……之(是)…… 可譯為“只+謂語動 詞+前置賓語” 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唯你是問 / 唯命是從 [典題導(dǎo)學(xué)]_ 題型一 選擇題,判別正誤 【題型分析】 在高考試題中,并沒有直接考查文言文句式和詞類活用這些重要知識點(diǎn)的題目,但是,命題人會將這些知識隱含在文言實詞詞義理解題、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題或斷句題里。浙江卷常常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這些知識點(diǎn)。 例1 閱讀文本《瑯?gòu)指5赜洝芬姳緦n}學(xué)案1[典題導(dǎo)學(xué)]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開門肅茂先入 肅:恭敬的樣子。 B.茂先為停信宿而出 信宿:兩三天。 C.異日裹糧再訪 裹糧:攜帶糧食。 D.讀書三十乘 乘:車。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的能力。A.肅:本身是形容詞,“恭敬”之意,這里應(yīng)該是動詞用法,有“躬身作揖”“恭敬地(請別人)”的意思。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茂先坐與論說) B.若望仆不相師(若二十年外書) C.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多所未聞) D.畢禮而歸之(望石再拜而去)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與:均為介詞,跟。B.若:連詞,至于像,如果是/動詞,好像,似乎。C.所:代詞,均為“所”字結(jié)構(gòu),構(gòu)成名詞性詞組。D.而:連詞,均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不譯。 解答這兩道題,除了要注意審讀題干,充分利用既有的知識儲備,按照題干的要求答題外,還要充分運(yùn)用漢語的語法知識來分析。例如第1題的四個選項,均可用“主+狀+謂+定+賓+補(bǔ)”的結(jié)構(gòu)進(jìn)行分析,由此即可知A項中“肅”應(yīng)作謂語,意為“恭敬地引進(jìn)”。 題型二 斷句題,判別句讀 例2 [2016·浙江卷]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進(jìn)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dú)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選自賈誼《治安策》) 【答案】 進(jìn)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dú)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2016年浙江高考語文題中,此題應(yīng)是變化較大的一題,其一是改變了以往高考語文試卷中斷句題文字出自試題文本的慣例,而是來自于考試文本以外;其二是有別于以往斷句文段通常斷六處的慣例,一共要斷十處。本題雖然文字較多,但難度不是很大,前半句可根據(jù)“曰”“矣”“也”“者”等標(biāo)志詞斷句,后半句可根據(jù)結(jié)構(gòu)與句式斷句。 〖參考譯文〗 (向陛下)進(jìn)言的人都說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安定了,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我卻認(rèn)為還不是那么回事。說天下已經(jīng)安定已經(jīng)大治的人,不是愚昧無知,就是阿諛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亂大體的人。有人抱著火種放在堆積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這堆木柴之上,火還沒有燃燒起來的時候,他便認(rèn)為這是安寧的地方,現(xiàn)在國家的局勢,與此有什么不同呢! 題型三 翻譯題,翻譯文言句子 【題型分析】 文言文翻譯題是一種綜合性考查題。考生只有積累了深厚的文言實詞、虛詞,熟悉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掌握了文言特殊句式,翻譯文言文才能得心應(yīng)手,游刃有余。正因為如此,命題人常常通過文言文翻譯題來檢測考生對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等知識的掌握的情況。 例3 [2018·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重到沭陽圖記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致意焉。蓋賢者視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陽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呂嶧亭觀察三札見招,十月五日渡黃河,宿錢君接三家。錢故當(dāng)時東道主,其父鳴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與談乃父事,轉(zhuǎn)不甚曉。余離沭時,渠裁斷乳故也。 夜闌置酒,聞車聲啍啍,則嶧亭遣使來迎。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qū)。食傾,望見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數(shù)十輩爭來扶車。大概昔時騎竹馬者,俱龍鐘杖藜矣。 越翌日,入縣署游觀,到先人秩膳處,姊妹斗草處,昔會賓客治文卷處,緩步婆娑,凄然雪涕,雖一庖湢、一井匽,對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當(dāng)時決某獄,入簾薦某卷,余全不省記。憬然重提,如理兒時舊書,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廣文工詩,吳中翰精鑒賞,解、陳二生善畫與棋,主人喜論史鑒,每漏盡,口猶瀾翻。余或飲,或吟,或弈,或?qū)懶∮?,或評書畫,或上下古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無須臾閑。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將終矣,不得已苦辭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治筐篋,束韁靷畢,握手問曰:“何時再見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來乎?忍傷君而云不來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來舊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閑居,猶能念及五十年前之舊令尹,世之如呂君者更少矣。離而合,合而離,離可以復(fù)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別也,余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故寫兩圖,一以付呂,一以自存,傳示子孫,俾知官可重來,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聞伯夷、柳下惠之風(fēng)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提筆記之,可以風(fēng)世[注],又不徒為區(qū)區(qū)友朋聚散之感也。 (選自《小倉山房詩文集》,有刪節(jié))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qū)。 譯文: (2)聞伯夷、柳下惠之風(fēng)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譯文: 【示例】 (1)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里,呂峰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十分欣喜,便驅(qū)車一同前往?!?2)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fēng),百代之后的人聽到,也能奮發(fā),更何況親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1)關(guān)鍵實詞:遲明,天快亮的時候;延候,迎接等候;駢轔同驅(qū),驅(qū)車一同前往。文言句式:“嶧亭延候于十字橋”為狀語后置句,即“嶧亭于十字橋延候”。(2)關(guān)鍵實詞:奮,奮發(fā);親炙,親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誨或傳授。關(guān)鍵虛詞:而,連詞,表遞進(jìn)。文言句式:“而況……乎”是疑問句式。 〖參考譯文〗 古代的人常常對他從前所管轄的地區(qū)再三表達(dá)內(nèi)心的情意。大概是賢能的人視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轄過的地方,這個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陽兩年,乙丑年,調(diào)遷到白下?,F(xiàn)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呂嶧亭觀察多次寫信邀請,我在十月五日渡過黃河,住宿在錢接三家。錢接三是當(dāng)時的東道主,他的父親錢鳴和瘦且兩腮長有胡子,錢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親,與他談起他父親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是因為)我離開沭陽的時候,他才斷奶啊。 夜深擺置酒席,聽到緩緩的車聲,這是呂嶧亭派遣使從前來迎接我。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里,呂峰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十分欣喜,便驅(qū)車一同前往。一頓飯的功夫,望見城墻遮列,知道是沭陽城新的建筑。士紳幾十人爭著前來扶車。大多是以前朋友,現(xiàn)在全都老態(tài)龍鐘拄著手杖了。 過了第二天,進(jìn)入縣署游覽,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會賓客處理文卷的地方,緩緩行走淚眼婆娑,悲傷淚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對它們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說這是什么緣故。有張、沈兩個官吏前來,年齡都是八十多歲了。說起當(dāng)時判決某個訴訟案件,入簾介紹某個案卷,我完全回憶不起來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兒時舊書,如同失物重得??h里朱廣文擅長詩,吳中翰精通鑒賞,解、陳二人擅長繪畫與下棋,主人喜歡談?wù)撌疯b,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絕。我或飲酒,或吟詩,或下棋,或?qū)懶∮埃蛟u書畫,或談古論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沒有片刻的清閑。于是忘記了自己是作客,同時忘了自己身體已經(jīng)又老又衰了。 過了半月,漸漸下起了冰霜,年將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辭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為備辦禮物,整頓好車馬,握手問我說:“什么時候再見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難道忍心欺騙他而說再來嗎?難道忍心傷他的心而說不來嗎?然而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來舊邦,世上像我這樣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親閑居,仍然能想著五十年前的舊令尹,世上像呂嶧亭這樣的人更少了。離然后合,合然后離,離可以復(fù)合,但是老了不能再變年輕了。此次一別,我不能學(xué)太上忘情,所以作了兩幅圖,一幅送給呂嶧亭,一幅留給自己保存,傳示子孫,使他們知道官員可以重來舊地,可以去想念他們,迎接舊官員如同迎接新官員一樣,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說: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fēng),百代之后的人聽到,也能奮發(fā),更何況親受熏陶的人呢?提筆寫下這件事,可以用它來勸勉世人,又不僅僅為區(qū)區(qū)朋友聚散之感啊。 【文言實詞】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致意焉 致意:表達(dá)內(nèi)心的情意。 乙丑,量移白下 量移:古時,被貶邊遠(yuǎn)地區(qū)的官員,遇赦酌情移至近處任職。 夜闌置酒,聞車聲啍啍 闌:殘盡,晚。 望見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筑:建筑物。 衣冠數(shù)十輩爭來扶車 輩:放在數(shù)字后面,表示同類的人或物的多數(shù),這里的“數(shù)十輩”即“幾十人”。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將終矣 居:用在時間詞語之前,表示經(jīng)過的時間,可譯為“過了”。 故寫兩圖,一以付呂,一以自存 寫:作畫。 俾知官可重來 俾:使。 【文言虛詞】 其地之人 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亦不能忘之也 之:代詞,他。 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忍欺君而云再來乎 而:連詞,表順承,就。 而老不能再少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 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而:連詞,表遞進(jìn)。 【詞類活用】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致意焉 三:名詞活用作狀語,再三。 余宰沭陽二年 宰:名詞活用作動詞,做主宰,主政。 或上下古今 上下:名詞活用作動詞,談?wù)摗?/p> 【文言句式】 嶧亭延候于十字橋 “延候于十字橋”狀語后置,即“于十字橋延候”。 忍欺君而云再來乎?忍傷君而云不來乎 “……乎”為反問句式,即“難道……嗎”。 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而況……乎”為疑問句式,即“更何況……呢”。 【文化知識】 乙丑、戊申:均表示干支紀(jì)年。干支紀(jì)年法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jì)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記錄。 觀察:文中“呂嶧亭觀察”中的“觀察”是官名。在清代,是指對道員的尊稱。 竹馬:兒童當(dāng)馬騎的竹竿,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伯夷、柳下惠:指在古代被尊稱為高風(fēng)亮節(jié)之士的典型。文中“伯夷、柳下惠之風(fēng)”是指品德高尚、可以作為“百世之師”的風(fēng)范。 [解題指津] 一、判斷句 1.對于判斷句,要掌握其定義,亦即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的句式,進(jìn)而通過是否有判斷語氣來確定其是否是判斷句。 2.掌握判斷句的常見的形式,有助于確定其是否是判斷句。 3.需要注意的是動詞謂語句一般不是判斷句。例如:潁考叔為潁谷封人/夫執(zhí)輿者為誰。這兩句其實都是敘述句。 4.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例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這兩句都是名詞充當(dāng)謂語的句子,但是很顯然,這兩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斷,而是進(jìn)行描寫。 二、被動句 1.判斷一句話是否是被動句,主要是從是否有被動意義上來判斷。也就是看主語是不是動作的承受者,如果是,即為被動句。 2.對于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熟悉被動標(biāo)志有助于句式的判定。對于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主要根據(jù)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和句子本身是否有被動語氣來判定。 三、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的句子,注意否定詞和代詞。否定詞:不、未、無、毋、莫。代詞:之、其、余、吾、爾。這種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否定詞+代詞+動詞。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的句子,注意疑問代詞:何、焉。這種句子的一般形式是:疑問代詞+動詞(或介詞)。例如:大王來何操(動詞賓語“何”前置)/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介詞賓語“自”前置)。需要注意的是“疑問代詞+介詞”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類似于“疑問代詞+動詞”這種結(jié)構(gòu)。 (3)以“之”為提賓標(biāo)志的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名詞+之+動詞。例如:我之謂也。 (4)注意以“唯……是……”為標(biāo)志的句子,例如:唯馬首是瞻/唯利是圖。 2.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注意介詞:于、從、在、把、對、和、同、與、以、比。介詞結(jié)構(gòu)的一般形式是:介詞+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的一般形式是:動詞(或形容詞)+介詞結(jié)構(gòu)。例如: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3.定語后置 這種句子的一般形式是:名詞+之+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 四、省略句 省略主語有三種情形: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略。例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2)蒙后省略。例如:秦時(項伯)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3)自述省略。例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略。例如:(孟子)曰:“獨(dú)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1)承前省略。例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后省略。例如: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 (3)依語境省略。例如: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 3.省略賓語 (1)動詞賓語省略。例如:急擊(沛公)勿失(時機(jī))! (2)介詞賓語省略。例如: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璧)擊柱。 4.省略兼詞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5.省略介詞 例如: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繩墨之外。 [即學(xué)即練] 1.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②劉備天下梟雄(①此乃天也) C.②嫗,先大母婢也(①《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D.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①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答案】 D 【解析】 D.①句為陳述句,②句為判斷句。A、B、C三項兩句均為判斷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倒裝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B.②與言皇上無權(quán),君未之信也(①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 C.②大王來何操(①沛公安在) D.②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①微斯人,吾誰與歸) 【答案】 D 【解析】 D.①句為賓語前置,②句為定語后置。A、B、C三項兩句均為賓語前置。 3.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 ( ) A.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答案】 A 【解析】 A項不是被動句,B、C、D均為被動句。B.“見”表被動。C.“被”表被動。D.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 4.下列句子中,補(bǔ)充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挺劍,廣起,奪(劍)而殺尉 C.激昂(于)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答案】 A 【解析】 “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詞活用作動詞,安家;“是溪”表處所?!凹摇焙汀笆窍敝虚g省略介詞“于”。 5.對下列特殊句式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譯文:明天早上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文:蚯蚓沒有爪牙的鋒利,筋骨的強(qiáng)健,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是因為它用心專一。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 譯文:不通曉句讀,不能解答疑惑,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小的方面學(xué)到了,大的方面卻遺漏了。 D.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譯文:不被時俗約束,向我學(xué)習(xí)。 【答案】 B 【解析】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是定語后置,應(yīng)譯為“鋒利的爪牙,強(qiáng)健的筋骨”。A.省略句。C.賓語前置。D.被動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6.對下列特殊句式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譯文:丈夫指望依靠他過一輩子。 B.古之人不余欺也! 譯文: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 C.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譯文: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一天天地割讓削減(土地),而最終趨于滅亡。 D.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文: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答案】 A 【解析】 判斷句,應(yīng)譯為“丈夫,是我們指望依靠過一輩子的人”。B.賓語前置。C.被動句。D.狀語后置。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太常少卿,長沙孫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賢,能就其業(yè)。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為《賢母錄》,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轍曰:“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合眾父母之心,以遺天下之人,庶幾有益乎!”轍讀之而嘆曰:“雖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聞父之聲則斂手而退,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無以發(fā)之耳。今是書也,要將以發(fā)之歟?雖廣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來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將益廣之未止也。” (節(jié)選自蘇轍《〈古今家戒〉敘》)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得四十九人,以示轍曰:“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p> 譯文: (2)雖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聞父之聲則斂手而退,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 譯文: 【示例】 (1)得到49人,拿來(書)給我看,并說:“古代就有輯集這種書的人,而他們的內(nèi)容不完整,我對此感到擔(dān)憂,因此又作了此書?!薄?2)即使有兇悍的兒子在集市上狠斗,沒有人能夠阻止他,但他聽到父親的聲音就收斂罷手退去,路過集市的人沒有不哭泣的。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文言文翻譯,要特別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diǎn)以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1)“以”和“示轍”之間省略了代詞“之”,代前文的《古今家戒》這本書;“病”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擔(dān)憂”;“是以為此”為賓語前置,“是”為指示代詞,“是以為此”即“以是為此”。(2)“莫之能止”為賓語前置;“市人之過之者”為定語后置。 〖參考譯文〗 太常少卿,長沙人孫公景修,年幼喪父而受教于母親,母親賢能,能夠成就他的學(xué)業(yè)。等到年老之后,他感激母親的心意不能夠忘懷,作《賢母錄》以表達(dá)他的心意。后來又編輯《古今家戒》,得到49人,拿來(書)給我看,并說:“古代就有輯集這種書的人,而他們的內(nèi)容不完整,我對此感到擔(dān)憂,因此又作了此書,集中天下眾多父母的心意,用來饋贈給天下的人,希望能夠帶來益處吧!”我讀了之后感嘆道:“即使有兇悍的兒子在集市上狠斗,沒有人能夠阻止他,但他聽到父親的聲音就收斂罷手退去,路過集市的人沒有不哭泣的。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只是擔(dān)憂沒有辦法表現(xiàn)它罷了。如今的這本書,大概可以用來表現(xiàn)它吧?即使推廣流傳于天下也是行得通的。自從周公以來到如今,父戒45人,母戒4人,孫公又要將它加以發(fā)揚(yáng)光大,沒有止境了?!?/p>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周處年少時,兇強(qiáng)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蛘f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shù)十里,處與之俱。經(jīng)三日三夜,鄉(xiāng)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yún)菍ざ憽F皆辉?,正見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節(jié)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周處年少時,兇強(qiáng)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 譯文: (2)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 譯文: 【示例】 (1)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qiáng)悍,任性使氣,被同鄉(xiāng)人視作禍患?!?2)古人認(rèn)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甘心(的精神)珍貴,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又為什么擔(dān)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yáng)呢?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文言文翻譯,要特別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diǎn)以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1)“為鄉(xiāng)里所患”為被動句,“為……所”表被動。(2)“貴”為意動用法,可譯為“認(rèn)為……珍貴”;“何……邪”表疑問,可譯為“為什么……呢”。 〖參考譯文〗 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qiáng)悍,任性使氣,被同鄉(xiāng)人視作禍患。此外,義興水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百姓將他們并稱為“三害”,而三害當(dāng)中屬周處最為厲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個。周處聽后立即上山殺死老虎,又跳入水中與蛟龍搏斗。蛟龍有時浮起有時沉沒,周處與蛟龍一起漂流出數(shù)十里遠(yuǎn)。經(jīng)過三天三夜,百姓們都以為蛟龍和周處一并死了,紛紛出來慶祝。結(jié)果周處殺死蛟龍出來了。聞聽鄉(xiāng)人以為自己已死,表示慶賀的事,才知實際上自己也被大家當(dāng)作一大禍害,不禁萌生悔改之意。于是前往吳郡尋找陸機(jī)、陸云。恰巧陸機(jī)不在,只見到陸云,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并說自己想改正錯誤,可歲月皆已荒廢,怕最終沒有什么成就。陸云說:“古人認(rèn)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甘心(的精神)珍貴,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又為什么擔(dān)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yáng)呢?”周處聽后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孝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