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小芳聊天,又說起青甘大環(huán)線,她問我更喜歡哪里,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河西走廊?!彼χf:“我姥爺說,很早以前,夜里總能聽到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 從青甘大環(huán)線回來,對河西走廊心里有著不盡的掛念,一直不曾放下。面對河西走廊厚重的歷史文化,我深感知識的匱乏,只有臣服在它的腳下。今天下筆,不敢說是介紹,只是把我知道的河西走廊呈現(xiàn)給大家,以示敬仰。 兩幅壁畫讓我知道河西走廊這個名字。 小的時候,家里有一張掛歷,畫面上是《反彈琵琶》舞蹈的劇照。舞者身穿異域風(fēng)情的服飾,姿態(tài)婀娜優(yōu)美。我媽說:“這個舞蹈的名字叫《絲路花雨》,故事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畫。”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莫高窟、敦煌、絲綢之路、河西走廊這些名詞,無限的神秘。 反彈琵琶飛天在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中,是該窟《西方凈土變》的一部分,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創(chuàng)造了反彈琵琶的絕技造型。 可以說,反彈琵琶飛天是敦煌壁畫中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最具特點的畫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畫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這次走進洞窟實地看到了這些壁畫,比我在圖片、視頻中看到的還要震撼,造型更加生動,色彩更加鮮艷,栩栩如生。整個洞窟人物眾多,第一次看到真有點眼花繚亂,不知道先看哪里好。 甘肅藝術(shù)家們只擷取了壁畫中反彈琵琶的舞姿,以絲綢之路歷史為背景,創(chuàng)作出蜚聲海內(nèi)外的舞劇《絲路花雨》,目前該劇已在蘭州黃河劇院常態(tài)化演出。 《九色鹿》是我從小看到大的一部動畫片,內(nèi)容是根據(jù)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改編。它在莫高窟257窟主室西壁上,修建于北魏,距今約1500多年的歷史。這次有幸近距離欣賞到它。 故事內(nèi)容家喻戶曉,這里不再陳述。值得一提的是,壁畫中故事的呈現(xiàn)方式和我們現(xiàn)在有所不同。在通常的排版中,故事畫面要么從左到右排列,要么從右到左。壁畫《鹿王本生》畫面的排列是:故事的高潮,也就是結(jié)局部分放在整個壁畫的正中間,故事的前半部分在畫面在它的左側(cè),故事的后半部分在右側(cè)。壁畫人物設(shè)計生動清晰,我們看到的動畫片只是把整個壁畫還原到屏幕上而已,色彩、造型、故事都和壁畫完全的一樣。 這兩幅壁畫從小就根植在我的心中,一直夢想有一天到敦煌、莫高窟去看看。這次親眼得見,非常親切,如同和老朋友會面,連神秘的河西走廊多少有了些許親近。 由此可見,河西走廊的文化已經(jīng)深深扎根到人們心中,千百年不曾磨滅,離我們又遠而又近。 古代文學(xué)是認(rèn)識河西走廊的又一個窗口。 除了壁畫,詩歌、小說等文學(xué)作品也讓我更早認(rèn)識河西走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薄捌咸衙谰埔构獗?, 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羌笛無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又是讓我們早就接觸到河西走廊的文化。邊塞詩人們把河西走廊描繪的惟妙惟肖,從各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那里的人文、地理、風(fēng)土人情,也讓我們對河西走廊無限憧憬。 這次踏上這片土地,才更加了解詩人們的情懷。什么是黃沙白草,大漠孤煙,為什么是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也從中看到,河西走廊雖然自然惡劣,但卻是人才濟濟,文化繁榮。 河西走廊在古代也叫西涼,古典小說中很多故事都在西涼發(fā)生。《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從西涼來到中原;馬超的父親馬騰曾是西涼王;《隋唐演義》里羅成的父親羅藝也當(dāng)過西涼王;李世民也稱自己的祖先來自西涼。由此可見,在整個古代的歷史上,西涼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化存在。 一張地圖清楚了解河西走廊。 說了半天河西走廊,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 漢武帝把河西走廊分為河西四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敦煌郡。 翻開中國地圖,河西走廊真的如同一個走廊,地方不大,長1000多公里,寬只有百余公里,最高海拔3000多米,這個高度正好保證它的山頂上常年有皚皚白雪。 當(dāng)?shù)厝苏f祁連山多長,河西走廊就有多長。在冬季,祁連山積累大量的冰雪,夏季溫度高,在太陽照射下,冰雪融化,向南向北兩個方向流淌。向北的部分流入沙漠和戈壁形成幾個大的綠洲,這幾個大綠洲就是古時候的河西四郡。 從地理決定論上講,古時的中華民族,三面或是大海、或是熱帶雨林、或是青藏高喜馬拉雅山,只有河西走廊與外域相連,這就決定了它終將肩負(fù)起是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之間文明交流的重大使命,因此說,河西走廊被譽為文明小徑。 通過這條通道,中國輸出了絲綢、茶葉、先進的科學(xué)技術(shù),如羅盤、造紙、印刷術(shù)等。又從外域輸入了佛教、阿拉伯?dāng)?shù)字、農(nóng)作物、植物,如葡萄、花椒、香料、辣椒等。 行走在河西走廊上,如同上了一堂地理課,雪山、沙漠、戈壁、草原、盆地隨走隨見,一步一景,一步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剛才你還馳騁在草原上,與牛羊同行,下一刻,又來到了戈壁,赫然看到極旱荒漠戈壁的路牌,親眼得見什么叫大漠孤煙。 一部經(jīng)書和一塊碑了解河西走廊的文明。 多年前,朋友送我一本《心經(jīng)》,翻譯者是鳩摩羅什。才疏學(xué)淺的我不知鳩摩羅什為何人,網(wǎng)上一查,震驚不已。當(dāng)年河西走廊是佛教東傳的要道,許多古印度的佛教學(xué)者從河西走廊進入中國,最初就是在河西走廊傳播佛教文化。 如果你是佛教文化的愛好者,一定知道《維摩詰經(jīng)》《大品般若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他們的翻譯者就是鳩摩羅什,中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jīng)翻譯家之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鳩摩羅什從天竺國傳教到河西走廊,在這里一呆就是17年。 在河西走廊他潛心研究中國文化,他翻譯的佛經(jīng),通過對漢語的卓越理解,將印度佛經(jīng)化作優(yōu)美的漢語經(jīng)典。1600多年來,這些經(jīng)書沒人去增減一個字?!吧词强?,空即是色”等名句就出自他翻譯的《心經(jīng)》。 鳩摩羅什還創(chuàng)造出很多漢語詞匯“煩惱、苦海、未來、心田、愛河”沿用至今。 70歲的鳩摩羅什圓寂前說,“如果我所傳譯的經(jīng)典沒有錯誤,愿我的身體火化后,舌頭不會焦?fàn)€?!惫凰男魏』绎w煙滅后,舌頭卻真的依然如生。今天武威的鳩摩羅什寺香火依舊,肅穆依然,他的舌舍利被修塔供養(yǎng)于此。 我是在查閱羅塞達碑的時候,看到西夏碑介紹的。 西夏碑,現(xiàn)存武威的護國寺里。傳說是西夏滅國之時,西夏有識之士把西夏碑藏在此地,碑上刻有西夏文和漢文兩種對照文字。西夏滅國后,中國學(xué)者以為西夏文字已經(jīng)滅亡,看西夏文字如同天書,不可辨認(rèn)。直到清代,在武威的護國寺發(fā)現(xiàn)了西夏碑,西夏文字才得以破譯。西夏碑當(dāng)時被人們稱為研究和了解西夏文字的“活字典”。 這個故事像極了大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羅塞達碑。在羅塞達碑上刻有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dāng)時的通俗體文字,這塊碑被稱作破譯古埃及文化的鑰匙。從這塊碑開始,古埃及的歷史才豁然開朗。 西夏碑和羅塞達碑一樣,都承載了重要的人類文明。 音樂聲中了解河西走廊。 第一次聽到喜多郎這個名字,是從老林的《行走在絲綢之路的喜多郎》節(jié)目中。他用一整期的節(jié)目介紹了喜多郎作品的《敦煌》《絲綢之路》系列音樂。 《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是兩部介紹河西走廊的大型紀(jì)錄片,配樂分別由喜多郎和雅尼創(chuàng)作。這兩部紀(jì)錄片的主題音樂,可謂是耳熟能詳,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電視劇、廣告、詩朗誦中。如果不是河西走廊的壯麗山河、恢弘歷史感染了曲作者,也不會有這樣磅礴氣勢的音樂出現(xiàn)。 當(dāng)我們行進在茫茫戈壁,車載音樂里播放著歌舞劇《大漠敦煌》的主題曲,伴著身邊叮當(dāng)?shù)鸟勨徛暎缙缭V地講述著千百年來河西走廊的變遷。 站在河西走廊的沙漠上,回望來路,茫茫黃沙,掩埋著多少滄桑記憶。多少神秘故事和傳奇歷史都浸潤在這條長廊里。 河西走廊之于我們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神秘,它就像一個巨人,永遠站在前方,我們一步一步地走進它,了解它,歌頌它。 佳麗陪你一起看細(xì)水長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