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美國血液學會期刊《Blood》發(fā)表了國際淋巴瘤放射腫瘤學委員會(ILROG)最新版成人縱隔淋巴瘤質子治療指南。指南在多篇國際共識的基礎上,推薦了適合接受質子治療的患者群和臨床實踐策略,并對具體病例進行了討論。質子中國精選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 指南指出,對于成人縱隔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減少危及器官(OARs)的照射劑量是選擇放療方式的決定性因素。質子治療可降低危及器官的照射劑量和毒性反應,尤其是心臟疾病和繼發(fā)惡性腫瘤的發(fā)生風險。但由于質子治療不同于傳統(tǒng)放療,明確適合接受質子治療的患者群和具體病情至關重要。 可獲益于質子治療的淋巴瘤患者包括:
實施質子治療時,醫(yī)生應該:
質子治療的臨床應用 既往研究顯示平均心臟劑量(MHD)>15 Gy會增加心臟疾病發(fā)生風險,缺血性心臟病還與心臟亞結構的最大劑量相關,尤其是冠脈粥樣硬化。因此,實施質子治療時需特別注意高劑量區(qū),尤其是射程末端距冠脈只有數毫米時可能出現的相對生物學效應(RBE)不確定性。 高劑量和低劑量照射均與乳腺癌的長期患病風險相關,尤其對于年輕患者,務必要盡量降低乳腺的照射劑量。大多數縱隔淋巴瘤病例并未累及腋窩,因此調強放療(IMRT)和質子治療對乳腺的照射劑量均相對較低。盡管IMRT照射乳腺的低劑量區(qū)較大,但某些情況下,質子治療照射乳腺時可能導致較大的高劑量區(qū)。目前尚不清楚減小低劑量區(qū)是否比減小高劑量區(qū)更加重要,因此通常利用平均乳腺劑量衡量不同的治療方案。研究表明乳腺的照射劑量達到4 Gy與繼發(fā)惡性腫瘤的長期發(fā)生風險相關,尤其對于24歲以下的患者。因此,指南建議應盡可能將平均乳腺劑量控制在4 Gy及以下。 當淋巴瘤累及肺門淋巴結時,將不可避免地增加乳腺的照射劑量。尤其對于既往接受過放療的患者,選擇治療方式時應考慮其他重要結構的照射劑量,如心臟和肺部,同時應避免出現大范圍的低劑量區(qū)。 肺部照射劑量與肺炎的發(fā)生率相關。通常肺部照射劑量的限制為V5<55%,平均肺部劑量(MLD)<13.5 Gy,同時V30<20%,應用DIBH技術更易符合以上標準。對于接受具有肺毒性化療(如博來霉素、白消安、吉西他濱、本妥昔單抗)的患者來說,首要目標是降低肺部照射劑量,質子治療可通過減少低劑量區(qū)更好地保護肺組織。(質子中國 編譯報道) 參考文獻: PROTO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MEDIASTINAL LYMPHOMAS: THE INTERNATIONAL LYMPHOMA RADIATION ONCOLOGY GROUP (ILROG) GUIDELINES 相關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