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原創(chuàng) 圖 來自網(wǎng)絡(luò) 記憶中的童謠(下)(續(xù)前)比如《小紅鞋》:“小紅鞋,崴一崴,俺娘給俺捎信兒來。緊梳頭,慢抹油,對著鏡子看前后。石榴花,插鬢邊,騎上毛驢一股煙。爹看見,接牲口,娘看見,接包袱,哥哥看見瞅一瞅,嫂嫂看見扭一扭。哥哥嫂嫂恁別瞅,不吃恁的飯,不喝恁的酒,當(dāng)天來了當(dāng)天走,一走走到村外邊,忍住眼淚不回頭。爹死了,燒金紙,娘死了,燒銀紙,哥哥死了燒燒紙,嫂嫂死了拉泡屎。爹墳上,長金樹,娘墳上,長銀樹,哥哥墳上長柳樹,嫂嫂墳上長個狗尿苔,歪歪扭扭長起來!” 這首長長的童謠,很具情節(jié)性,形象地描述了出嫁閨女回娘家時激動興奮的心情,以及爹娘哥嫂見到她不同的反應(yīng)。在當(dāng)時,很多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都不被哥嫂待見,原因是怕吃他們的飯、沾他們的光。鑒于哥嫂的態(tài)度,童謠后面也就愛憎分明,正所謂什么人什么對付,好人有好報,惡人自然不會有好下場。 另一種童謠是孩子們游戲玩耍時吟念的,跟所玩的游戲相關(guān),類似伴奏,玩唱結(jié)合,搭配的天衣無縫。比如著名的《拍手歌》,有很多版本,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內(nèi)容各異,要表達的情感也不同,至今流傳不衰;比如跳皮筋時唱的:“小皮球,踢三踢,馬蓮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比如丟手絹時唱的:“丟 丟 丟手絹,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請你不要告訴她,不要不要告訴她”; 還有玩拾子兒時唱的,很長的一大段,可惜我忘得差不多了。 拾子兒分7顆和5顆,拾法兒不同,歌謠也不同,當(dāng)時沒錢買玻璃球,子兒都是自制的,用磚頭或打碎的大缸瓦片,先砸成差不多大小,再磨去棱角成球狀。這需要耐心和功夫,但是為了玩,我們樂此不疲。石子兒隨時裝在衣兜里,跑起來嘩啦嘩啦響,往往衣服沒穿壞呢,口袋就先磨破了。我們走到哪兒玩到哪兒,上學(xué)前、放學(xué)后,課間十分鐘也要玩上一會兒。 5顆子兒的童謠前幾句是這么唱的:“俺倆放下,一小城;俺倆放下,二大龍;俺倆放下,大龍三;俺倆放下,坐四邊;俺倆放下,五花開,擔(dān)起來(此處拉長音)。俺倆放下,六豆秸……”后面還有很多,我記不住了。拾子兒有其規(guī)則,如果中途不掉下來,可以一直玩到整首童謠唱完,中途脫手了,就換對家,等再輪上你還可以接著上次的玩。 我要好的伙伴玉蘭就是拾子兒高手,每次都干凈利落,一氣呵成,而我就差得遠了,往往幾個往復(fù)才能唱完童謠。她們玩得好占用的時間長,輪上我玩的機會就少,有時候一個課間我都只有蹲在那兒看她們玩的份兒。為此我也會悶悶不樂,她們?yōu)榱苏疹櫸仪榫w,偶爾會故意脫手,我當(dāng)時不知道還很高興,現(xiàn)在想想挺有意思的。 歲月依依,童謠悠悠,童年雖然已在時光的流水中漸行漸遠,但關(guān)于童謠的記憶卻一直在心底,就那么親切著、清晰著、美好著、懷戀著…… |
|
來自: 新用戶0793279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