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呂后問病重的劉邦:“陛下百年之后,蕭相國也活不了幾年了,那誰能替代蕭何的位置呢?”劉邦說:“曹參可以?!?/strong> 劉邦在臨終之際,將大漢的相國都安排好了,蕭何之后是曹參,曹參之后可用的是王陵和陳平,再然后就是周勃。為什么劉邦將曹參定為蕭何的替代者呢?蕭何和曹參在秦朝時期就是上下級關系,蕭何是主吏,曹參是獄掾,兩人都與劉邦交好,后來就成了劉邦的左膀右臂,曹參為將,蕭何圍相,共同輔佐劉邦。 等到漢朝建立之后,劉邦論功行賞,在這個時候產(chǎn)生了一個分歧,群臣認為曹參戰(zhàn)功赫赫,功勞最多,應該排第一位,但劉邦私心里決定蕭何當排第一,后來有人提出蕭何當為第一。劉邦也就順水推舟將蕭何定為第一,而曹參為第二。 也就是說西漢的開國功臣中,蕭何和曹參是排在在前面的,只不過一文一武,曹參更多的是在武上立功居多。只不過這個排名讓這對昔日的上下級兼好友之間有了嫌隙,后來在相處過程中不怎么對付,只不過兩人從此之后也沒有什么接觸。 因為蕭何繼續(xù)為大漢的相國,而曹參被劉邦指派給齊王劉肥為相國,輔佐劉肥。曹參在齊國的主要功績也集中在戰(zhàn)場上,而在治理齊國這一塊上,曹參自知水平有限,遂將齊國國內(nèi)的長者和讀書人都找來,詢問他們治理齊國的方法,只不過眾說紛紜,曹參一時也不知道該聽從誰的。 后來他聽說膠西有一位擅長黃老學說的蓋公,遂重金將他請來,詢問良方,蓋公認為“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strong>也就是采用清靜無為的治理方法,曹參覺得很有道理,就將自己辦公的正堂讓出來給蓋公住,接下來的九年時間里,曹參就以蓋公的說法來治理齊國,齊國安定,曹參也收獲了賢相的稱呼。 從曹參在齊國為相的經(jīng)歷,可以大致看出曹參這個人的行政策略,即采用清靜無為的治理方案,讓百姓自行安定,而不折騰百姓。為此,曹參胸懷寬廣,善用人才,只要是好的方法,他就愿意去用,而不會剛愎自用,所以用很少的氣力就贏得了贊譽,這一點在他后來為大漢的相國的時候體現(xiàn)得淋漓至今。 公元前193年,大漢相國蕭何去世,遠在齊國的曹參知道后趕緊讓那個舍人收拾行李,說:“吾將入相?!?/strong>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蕭何在臨終之際和漢惠帝劉盈有過一番交談。漢惠帝詢問蕭何百年之后,誰能勝任相國這一職位,蕭何就推薦了曹參。所以,蕭何去世之后,漢惠帝就派人到齊國迎接曹參入朝為相。 曹參成為大漢的第二位相國之后,雷厲風行的做了一件事,即從郡縣和諸侯國中找一些少說多做的厚道人來做丞相的屬官,然后將丞相屬官中那些多說少做追求聲譽的人給辭退了。這本來給很多人釋放了一個信號,即曹參可能會在相國任上大干一番,但后來讓很多人失望了,曹參“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strong> 也就是說,曹參啥都沒有做,所有的一切遵循的都是蕭何制定下來的制度,也就是說,大家按照蕭何在世的時候行事,而曹參并不插手具體的事物,明面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相國。而且,相府中有人犯了小過錯,曹參并不追究,反而會遮掩過去。 有意思的是,曹參雖然在相國任上沒做什么,但在生活中卻因為一事出了名,即喜歡喝酒。曹參自從做了大漢的相國之后,就喜歡上了喝酒,他這喝酒倒也不是本身喜歡喝酒,而是想讓人閉嘴。 因為他在政事上的無所事事,讓很多官員對他有了意見,所以就有很多人去勸說曹參,曹參并不喜歡對這些官員一一解釋自己的行為,遂學會了一招,即灌酒,每次有官員去勸說曹參,都被曹參拉著喝酒,酒席上,曹參總是一個勁的勸酒,根本不給人說明來意的機會,直到灌醉離開。 時間長了,曹參的下屬和舍人也都喜歡上了喝酒,當有人站出來希望曹參能約束一下這些人的時候,曹參反而自動加入到宴飲中,與下屬和舍人一同飲酒作樂。 這樣一弄,大家也都知道,沒有人能勸說的了曹參,而漢惠帝劉盈也對曹參的行為很是看不慣,覺得曹參是看不起他這個小皇帝。但曹參畢竟是開國功臣,是相國,劉盈也不能直接就指責曹參不理政事,只能找了個機會讓曹參的兒子曹窋試探一二。
曹窋休沐的時候回到家中,找了個機會隱晦的提到了這件事,想規(guī)勸曹參。曹參聽了之后很是生氣,直接命人打了兒子二百板子,并說:“你的任務就是進宮服侍皇上,這些國家大事不是你應該說的。” 這件事自然很快就傳到了劉盈的耳中,等到上朝的時候,劉盈就問曹參為什么要懲治曹窋,曹參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說點什么了,他脫下帽子謝罪說:“請陛下想一想,在英明圣武方面,您和高祖誰強呢?” 劉盈幾乎沒有思考就回到:“朕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呢。” 曹參繼續(xù)問道:“那陛下認為,臣和蕭何,誰更賢能呢?” 劉盈思考了一會,說:“君似乎比不上蕭何?!?/strong> 曹參這個時候又說:“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蕭何曾為秦朝的主吏,對秦朝的規(guī)章制度很是熟悉,等到漢朝建立之后,蕭何制定了大漢律例,讓漢朝百姓安居樂業(yè),其制定的律法已經(jīng)很完善,后人只需要執(zhí)行即可,完全沒有必要進行更改,那樣只會折騰百姓。 很多法度最忌諱朝令夕改,不能因為蕭何已經(jīng)去世,其繼任者就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更改蕭何定下的一切。反而應該遵循蕭何制定的法規(guī)來治理大漢,這正是曹參不理政事反而喜好喝酒的原因,為的就是延續(xù)蕭何制定下來的法度。 聽完曹參的解釋,劉盈也就不再計較了,由著曹參行事,這就是著名的蕭規(guī)曹隨的故事。曹參做了大漢三年的相國,去世之后,百姓歌頌曹參的事跡,說:“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 曹參的聰明之處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清靜無為,讓經(jīng)歷了秦末戰(zhàn)亂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因此在政事上無所事事反而成為大功臣,蕭規(guī)曹隨的故事也千古傳誦。 |
|
來自: lixj1028 > 《春秋戰(zhàn)國前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