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哲學(xué)中,《老子道德經(jīng)》是第一部影響巨大的著作。此著作反映的是一位大隱士老子的思想。據(jù)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guān)隱居,守關(guān)的官員請求老子為世人留下著作,老子起先不答應(yīng),但官員百般請求,老子于是作《道德經(jīng)》,然后飄然而去,世人再未見其面。 有人說,老子活了160多歲;也有人說,老子活了200多歲。他既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也被道教奉為祖師,是神話傳說中煉長生不老丹的太上老君。老子便是這樣一位奇人,孔子稱其為“神龍見首不見尾”,而他的哲學(xué)著作也總能給人無際的猜想。后世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解釋多種多樣,甚至達到千奇百怪的程度。老子的哲學(xué)理念是玄妙的,他對宇宙本原、人間至理的闡釋,則充滿了濃重的辯證色彩。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矛盾的雙方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這便是宇宙最基本的原理。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知其雄,守其雌”,“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等等。有了這樣基本的思維,所以處處可見矛盾的概念:無與有,大與小,高與下,前與后,進與退,善與惡,剛與柔,生與死,陰與陽……諸如此類,貫徹始終。 縱觀《老子道德經(jīng)》,又可以看出,老子的思路是以“否定”為主旋律的。他對世界的認識是:“有”生于“無”,以“無”為大,“無”是產(chǎn)生宇宙的根源。因此,對宇宙規(guī)律的觀察也是從“無”著眼,處處以“無”“不”“非”“弗”這樣的否定詞進行深層次地思考與闡釋。全書一開始就是這樣的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開宗明義,指出對天地萬物的基本態(tài)度是以“非”“無”為主體的。緊接著,第二章便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著眼點仍是具有否定意味的“不美”與“不善”。繼續(xù)讀下去,“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保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隨手翻閱,則《老子道德經(jīng)》可稱為“不字經(jīng)”。 就像以出世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這個世界一樣,老子著作的主要觀點也是從對世俗觀點的否定著眼的,這也正是老子哲學(xué)的極高明之處。 不過,再往深看,老子“否定”的真正目的卻是在于“否定之否定”,即以“否定”成就高層次揭示宇宙根本規(guī)律的“肯定”。 宇宙肯定是存在的,出世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自己能更好地生活。那么,為什么“功成而弗居”呢?是因為“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安蝗ァ本褪怯肋h地保持下去。為什么“無為”呢?是因為“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就是無論什么都可以做到,是最高層次的肯定。 老子稱:“反者道之動。”將“否定”看作宇宙運動的根本動力,而不斷地“否定之否定”可以使這個世界永遠螺旋型地上升,在不斷地轉(zhuǎn)變與轉(zhuǎn)化中,將萬事萬物送入永恒的多維時空。老子的否定不同于當(dāng)今某些人動不動以針尖對麥芒的批評賣弄態(tài)度,而是著眼于深層的探究與體悟,真正探索到宇宙的本真,是圓智而辯證的,是謙卑而明達的,這便是老子偉大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為后世有識之士備加推崇,人們也試圖將老子的理論以淺顯的方式講出。例如,老子講:“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薄痘茨献印と碎g訓(xùn)》中便有“塞翁失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位精通術(shù)數(shù)的老翁住在靠近胡人的邊塞。他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胡地,周圍的人們知道這個消息,都來寬慰他。老翁卻說:“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幾個月后,那匹跑掉的馬竟然帶領(lǐng)胡人的良馬回來了,周圍的人們都來他家祝賀,誰知老翁卻說:“這怎么就不是禍?zhǔn)履??”老翁家有很多良馬,他的兒子喜好騎馬,一次不小心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人們紛紛前來安慰,誰知老翁又說出這樣的話:“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身體健壯的男子們都拿起武器參加戰(zhàn)斗。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zhàn),父子倆一起保全了性命。 這則寓言里的主人翁,顯然不是儒家中的仁者,他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但他的一套思想是辯證的,認為好與壞是相對的,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 《老子》之后,影響最大的道家經(jīng)典《莊子》,不僅處處闡述著辯證的思維,而且認為除產(chǎn)生萬物的“道”是絕對不變的存在之外,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相互轉(zhuǎn)化的,這就是變化中的不變,不變中的萬變,而真正擁有大智慧、了悟大“道”的人,就可以以不“變”應(yīng)“萬變”了。誠如《莊子·齊物論》中所言:
《莊子》的作者是莊周,被尊稱為莊子。老子、莊子被并稱為“老莊”,“老莊”是出世者中的先行者和出世思想的大宗師,影響極為深遠。就拿清人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紅樓夢》來說,全書貫穿的“真作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不正蘊涵“老莊”辯證思想的精髓么? 出世哲學(xué)中,辯證思維不僅統(tǒng)領(lǐng)著道家的思想,而且也是佛家思想的不二法門。中國佛家引為美談的一段故事,就體現(xiàn)出辯證的趣味及深邃了。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jié)合形成的中國最重要的佛教宗派之一,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六祖慧能則是禪宗發(fā)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勰艿睦蠋熓嵌U宗第五代祖師弘忍法師,當(dāng)時跟隨弘忍學(xué)禪的僧人多達七百多人,有一天,弘忍宣布要傳授衣缽,讓大家呈述心得,競選下一代祖師。僧人神秀學(xué)識淵博,素為眾人信服,也是最有希望成為第六代祖師的人物。在競選當(dāng)中,神秀寫一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眾人見了,紛紛拜服。弘忍法師也說:“后代照此修行,亦得勝果。”然而,眾人沒有想到,還有一人比神秀更為高明,他就是做了八個月苦工的慧能?;勰艿弥裥愕馁收Z,評論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庇谑且矊懸毁收Z,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結(jié)果,弘忍法師認為,以后的佛法將由慧能發(fā)揚光大,所以破格將衣缽傳給慧能。 慧能的偈語中充滿著否定之否定的哲學(xué)思辨,同時,辯證二字還遠不能體現(xiàn)慧能偈語的深意。偈語中的深意也不是任何詞語可以表達出來的,它是一種玄妙而至遠的境界,是以一種圓潤、無形、辯證、深力的法門通向生命與宇宙的本真,是有大智慧根基的人方能參禪、感悟得出的。 |
|
來自: 經(jīng)史博物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