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哲學:理學理學發(fā)展到元,出現(xiàn)了有別于宋代理學的新特點。 元時期理學始于趙復,鼎興于" 南吳北許"。元滅宋后,蒙古貴族逐漸脫離了漠北的氈酪之風,開始了他們的封建化過程。這一過程表現(xiàn)為他們一方面積極吸取儒學為主的漢族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思想傳統(tǒng)傳播到中原來,形成民族之間的思想交融。 " 南儒" 趙復被俘后,被禮送至燕京太極書院,傳授程朱理學。但是在北方傳授理學,影響最大的是間接受學于趙復的許衡。而吳澄則是元中葉南方著名的理學大師。吳澄本為朱學傳人,但他不株守朱學,成為" 朱陸合會" 的代表人物。世人稱吳澄和許衡為" 南吳北許。" 1.許衡的理學思想許衡(公元1209年-1281 年)在理氣論上,繼承了朱熹的理本論和"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的陰陽消長盛衰的思想。他說:" 天即理也,有則一時有,本無先后。有時理而后有是物。譬如木生,知其誠有是理而后成木之一物,表里精粗無不到。……凡物之生,必得是理而后有是形,無理則無形。" (《語錄上》,見《魯齋遺書》)形而上之理是本體,形而下之物是理的產(chǎn)物,有理而后才有物。 關于理生萬物的程序,許衡認為,作為宇宙本原的道(理)生出了太極;太極之理顯現(xiàn)為太極之氣,一氣分為陰陽,判為天地,天地產(chǎn)生萬物和人,人為萬物之靈,承天履地。 在論到天地萬物時,許衡認為,由理(道)生出的陰陽二氣,具有造化發(fā)育萬物的關鍵作用。天地萬物生長代謝的總過程,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的消長合散過程。" 凡物之生,都是陰陽之氣合;凡物之死,都是陰陽之氣散。" 世間一切具體事物,都可以從陰陽消長中得到解釋。 在心性問題上,許衡直承程朱理學的人性觀。許衡認為,人稟賦天理即天命之性,人性本善。但人稟氣有清濁之不同,故又有氣質之性。通過靜時" 存養(yǎng)" ,動時" 省察" 的修養(yǎng)方法,能使" 氣服于理" ,復見天理。他還提出" 反身而誠" 、" 尊德性" 等自省自思的認識和修養(yǎng)方法,認為這樣就可以盡心,知性,知天。 2.吳澄的理學思想吳澄(公元1249年-1333 年)認為,天地、日月和人物的形成,本于" 一氣"。他說:" 自未有天地之前至既有天地之后,只是陰陽二氣而已。本只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行即二氣,二氣即一氣。氣之所以能如此者何也。以理為之主宰也。理者非別有一物在氣中,只是為氣主宰者即是,無理外之氣,亦無氣外之理。" (《答人問性理》,《草廬吳文正公集》卷二),接受了程朱學派的理本論思想,認為理為氣之主宰者。氣之所以能造化天地人物,實皆屬理之功能。同時他否定了朱熹的"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 的提法,持理氣不分說。 他認為理為氣的主宰者,但它又寓于氣中。吳澄又視本體理為太極,他認為," 一氣" 即清濁未分的" 混元太一"。但太一之上,又有太級,太級是無形無象、無增無減、寂然不動的絕對體。太極在陰陽中,含動靜之理,主宰" 太一" 之氣,化生二氣五行以至天地萬物。 在心性問題上,吳澄認為人性得之于天,而為本然之性,本然之性是湛然純善的。但又因氣質不同而有性善,性惡之分。氣質是" 人得天地之氣" 而成形,而人所受的" 天地之氣" ," 或清或濁,或美或惡,分數(shù)多寡,有萬不同," 這就使本然的天地之性受到污染,由于污染的程度有異,所以人性便出現(xiàn)了差別。 因此,吳澄認為,因為人心本具善端,天理具足,要恢復天地之性,要體悟天理,當以" 尊德性" 為本,要從自己" 身上實學" ,反求于已。這些思想也使吳澄成為元代朱、陸合流的代表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