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少年時第一次讀到這個名字,我的腦際里就莫名地出現(xiàn)了一輪清冷獨照的明月。如今一晃,我已過“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進入“不惑”,但每每讀到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詩句時,我的頭頂依然冷月高懸,即便是在酷暑熏蒸的炎熱夏夜,也會有一股浸透肌膚的涼意襲來。我斷沒想到,少年偶得的一個意象,竟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使我不敢在冬夜的月光下尋尋覓覓,去輕叩那個冰雕玉琢的女才子的門扉。此刻正值暑熱熏熏彌漫,我恰需捕捉那一絲涼意消暑,不妨伴隨著知了的歡唱,去接近那個偉大天才的靈魂。 一 這無疑是個才貌雙全的絕代佳人,上天似乎也格外垂青和鐘愛她,將她投生到一個官宦之家,溫柔富貴鄉(xiāng)。名門出閨秀,如同寒門出孝子一樣順理成章。我不知道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的某一天,當朝進士出身,后升任禮部員外郎的李格非家是否祥云籠罩,有鳳來襲;我也無從知道,清照之母身懷六甲時是否夢見星月入懷,但就在那一天,李清照,這個似乎被前世注定要彪炳中國文學(xué)史冊的女子降生了。就在清照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我仿佛聽見一陣百靈鳥婉約清脆的叫聲,后來這只百靈鳥又幻化成一只啼血杜鵑飛走了…… 是的,這樣一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奇才女子應(yīng)該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之家,不然上天也忒不珍惜他的鐘靈毓秀,良苦用心了。雖說錦衣玉食,紈绔膏粱多會造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浪蕩子弟,但對于一個似脂如玉的錦繡女子來說,倘若落草在一個食糠咽菜,衣不蔽體的荒野寒門里,那無疑如珠入泥淖,花落糞坑,可謂天之作孽。所以,以卑之憐香惜玉,愛才棄義之小見,清照投生這樣的人家,在瓊閨秀閣之中,濡染芝蘭書香之氣,當不負天意。而事實上李清照之所以后來成為一代詞宗,確實和家庭的良好教養(yǎng)如魚得水一樣難能可貴。我們知道清照之父李格非先生,乃進士出身,飽讀詩書,博通經(jīng)文,其才學(xué)連蘇東坡也頗為賞識,有“蘇門后四學(xué)士”之一之稱謂,且其仕途生涯所任之職多為教育類官職,如,他曾經(jīng)做過山東鄆周教授,太學(xué)錄、太學(xué)正,還做過太學(xué)博士,這對李清照的啟蒙與深造都無疑具有重大影響,否則,即使女文曲星下凡,在一個女子不能進科入仕,甚至不能入學(xué)堂的封建時代,居有比天之才,也不一定能夠成就她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況且清照之母也工詞翰,善文章,頗有文采。當然,歷史上書香門第出身的女子并非李清照一人,也并非獨書香門第方能造就奇男俊女、曠世之才,但就李清照而言,她的先天過人稟賦之遇后天優(yōu)越環(huán)境,無異于天造地設(shè)。 李清照少女時期屬于北宋晚期,政治上相對比較太平,加之身為官宦之家的女子,生活優(yōu)裕,無憂無慮。這一時期,也就是她的早期詞作,絕非那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病態(tài)之作,而恰恰就像清純少女一樣健康陽光,天真爛漫,令人心生愛慕和艷羨,如: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 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一幅多么令人心馳神往的畫面,畫面上那個天真活潑、含羞嬌寵的少女,如天使一般人見人愛,而那個能夠得到少女“倚門回首”的“人”無疑有福了,即使作為一個晚生千年的文學(xué)看客,小子我每每讀到此處,也禁不住怦然心動,妄加非分之想了,那是怎樣的一個嬌羞而俏皮的女子喲! 我們通常在一些歷史題材戲劇和電影中看到的那些待字閨中的官宦家小姐往往是或因寂寞而苦悶幽怨的、或為情傷而以淚洗面的,但李清照的少女生活,絕然不同于那些追求“有病三分俏”的戲劇和電影中的少女形象,同樣作為待字閨中的官宦家小姐,李清照不僅閨中有史書陪伴,斗草弄詩,而且戶外生活也豐富多彩,充滿詩情畫意,且看這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種時我兩忘、無所顧忌、興盡醉歸、甚而不知歸路,攪得鷗鷺驚飛的美妙圖景,即使在今天身心得到解放,崇尚個性自由的現(xiàn)代女子眼里,恐怕也要嘖嘖稱羨,自愧弗如了。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出身的女子應(yīng)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待字深閨,專攻女紅才對,怎么還可以帶著酒劃著船盡興晚游,且天都快黑了還喝得個醉而忘歸呢?由此可見,李清照的少女生活是健康的,甚至可以說是自由的、沒有被封建禮教所扭曲的,這在當時來說,簡直可謂奇跡。也許正是這種沒有被扭曲的天性,才成就了詞人的個性和她獨樹一幟,明凈自然、不落流俗的詞風(fēng)。 的確,我們很難在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中,看到家庭,乃至社會對她天性和思想的禁錮和束縛。其實,李清照少女時期不僅天真爛漫,健康活潑,能夠懷詠春風(fēng)秋雨,抒寫青春朝氣,還有常人不可想象的思想。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及其平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歷來被史家文人津津樂道。唐代詩人元結(jié)為此歌功頌德寫下了名重一時的《大唐中興頌》,并請大書法家顏真卿勒碑銘記。比李清照年長,與清照之父李格非同稱為“蘇門后四學(xué)士”之一的張文潛對此詩尤為稱頌感嘆,已然寫下一首極具頌揚之能事的《讀中興頌碑》,其中有:“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目開”之句,被時人與《大唐中興頌》并稱為“雙絕”,廣為傳頌。而當此詩傳入閨中年僅十六歲的少女李清照的耳朵時,清照對“雙絕”頗不以為然,即興寫出《和張文潛浯溪中興頌二首》,其中之一寫道: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五坊供俸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zhàn)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qū)區(qū)記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儀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禍人心開。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一個弱不禁風(fēng),待字閨中的女子,吟花詩草,歌風(fēng)泣雨倒也罷了,竟然不讓須眉,指點江山,品評歷史是非功過,指責(zé)皇權(quán)政治不思安危,非議后宮奢靡無度,直指戰(zhàn)亂禍根要害,勸誡世人以史為鑒,鄙夷阿諛之徒歌功頌德……這些思想出自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女,著實令人不可思議。但當其父李格非和當時的文人騷客們看到李清照的詩后,除了為之驚訝和感嘆外,對李清照的“狂放”甚至有些“犯上”的思想并沒有產(chǎn)生過多的非議和責(zé)難。可見當時的思想環(huán)境,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還算比較開明和寬松,這對李清照的成長不能不說是得天獨厚了。在有著焚書坑儒悠久傳統(tǒng)的古代中國,一個有獨立思想和追求個性自由的人,在她(或他)的思想初露鋒芒時而不遭受打擊,這無疑等于打了一個擦遍球,甚至可以說是撞了大運。試想,李清照的才華和思想初露端倪時,便被家庭和社會視為異端橫加指責(zé),使梅花初放便慘遭風(fēng)吹雨打,“零落成泥,碾作塵”,過早的夭折,那么我們今天也許就無緣領(lǐng)略易安風(fēng)韻了,李清照這位中國杰出女性的名字也就不可能在宇宙蒼穹中閃爍了。因此說,李清照的少女時期是幸運的,這種幸運即便是在今天,對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和思想的文人來說,也是十分難得的。 二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考證李清照的第一首詞寫于何時,芳齡幾歲,但在李清照尚未出閣的二八年華,已經(jīng)名滿京城,尤其在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文人士大夫之間,她的詞作更是廣為流傳,聲譽不小。這便不能不被一些同樣出自官宦之家的風(fēng)流才子和公子哥兒所傾慕,并心生愛意。中國婚配文化講究郎才女貌,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事實上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更容易得到儒雅風(fēng)流男士的傾心。雖然作為后世之人,我們無緣目睹李清照的芳容,但從她的詞作中,我們不難窺見,那一定是一個具有閉月羞花之貌的絕色女子。且看這首《浣溪沙》: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fēng)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我們暫且不去探討,她“約”的究竟是何人,就這首詞的上半闕,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成李清照少女時期的自畫像,從那傳神的“繡面”、“香腮”和“眼波”的白描中,一個美人坯子不正躍然紙上嗎?這樣一個才貌出眾的絕代佳人,不知引起過多少分流公子的暗戀和相思。史書上沒有記載李清照當時的粉絲和愛慕者究竟有多少,單就后來成為李清照之夫的趙明誠追求李清照的煞費苦心,也可見一斑。據(jù)元人伊士珍所著《瑯?gòu)钟洝分杏涊d,趙明誠在其父趙挺之考慮為其擇偶時,有一天睡午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醒來后去見父親,要父親幫他解夢,說:“我在夢中讀到一本書,其他內(nèi)容都記不得了,只記得有三句話,叫做:'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這是什么意思?”。時任當朝吏部侍郎的趙挺之,略加思索后,以拆字法替兒子解道:“言與司合”,是個“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乃“之夫”二字,合起來不就是“詞女之夫”嘛!并朗然說道,“我兒需得一個能文擅詞的女子為妻”。 這個故事無論是小說家言,還是文人杜撰,我想我們都沒必要去作過多的探究,但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信息,即趙明誠對李清照是多么的鐘愛和癡情。因此,我們也可以猜想到,趙明誠早就對李清照產(chǎn)生愛慕之情了,但面對當時的男女婚姻必須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趙明誠不便對父母道明自己的愛情,又唯恐他的心思不被父母所知,只好假托以夢,向父親暗示出他的隱情是有可能的。如此說來,趙明誠無疑是一個相當聰明和智慧的人,他知道,在當時配稱“詞女”的非李清照莫屬,而父親對李清照的詞名也早有耳聞,故編造出這么一番離奇夢境,讓父親破譯,乃意思好像是他的姻緣天注定,以博得父親的成全??梢娳w明誠對能夠追求到李清照,并得到家人的同意,著實是挖空了心思,費盡了心機,真可謂別出心裁,絞盡腦汁。 趙明誠愛上李清照,或者說趙明誠與李清照相愛,也許還不僅僅因為李清照的才名,極有可能他們在相愛之前,就互相認識,由相識到相愛的。筆者前文引用的《點絳唇》里“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边@里的“人”,極有可能就是趙明誠,因為若非趙明誠,那么“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是否顯得有點過于輕浮了呢?作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女子,對陌生人做出如此撩人之姿,顯然是不大可能的,除非是一個倚門賣笑的青樓女子,才會如此挑逗陌生客的。這也難怪,有人因此懷疑這首詞非李清照所作,而出自娼妓筆下。我們當然不能小瞧了娼妓,簡單地以為娼妓寫不出如此生動優(yōu)美的詞,其實,歷史上的娼妓,特別是唐宋時期,的確有才高八斗、能文善舞的娼妓,如薛濤、李史史、嚴蕊者流。但就這首詞的風(fēng)格而言,與李清照善于白描,用樸素清新地語言描繪刻畫她對周圍事物的感觸和表現(xiàn)細膩心理的詞風(fēng)一脈相承,不出其右。所以僅以“倚門回首”四字就判此詞為偽作,顯然失之草率和魯莽。我們不妨回頭再看看同樣被前文引用過的《浣溪沙》下半闕:“一面風(fēng)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痹賹⑦@首詞里的這個“約”字,和“倚門回首”聯(lián)系起來看,是否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李清照和趙明誠偶有相“約”見面,可這天早晨趙明誠過于性急了一些,來的太早了一點,以致人家還在晨練,尚未梳洗換裝,趙明誠就到了,為了淑女的“形象”問題,甚至連鞋襪都顧不上穿了,趕緊害羞而走,但又恐趙明誠誤解為不理他,故而“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極俏皮地挑逗一下趙明誠。拙作的旨意當然不是在這里勘甄《點絳唇》一詞的真?zhèn)?,我只想從中管窺一下李清照和趙明誠愛情生活的自由度。對此,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是大膽的,尤其在禮教災(zāi)難極為深重的宋代,能夠在婚前偶爾一會,已屬罕事,何況約見于花前月下呢?因此,針對當時的環(huán)境,說李趙二人是自由戀愛也不為過,而且這對有情人最終成為眷屬,而沒有慘遭棒打鴛鴦,真可謂幸運之極。呵呵,好事怎么全降臨到李清照的頭上了。其實,李清照的幸運還遠未至此,她婚后的生活,無論是在東京汴梁時的新婚燕爾時,還是在青州老家筑成的愛巢里,都是相當甜蜜和幸福的。 三 李清照嫁于趙明誠不僅門當戶對,而且堪稱鸞鳳之配。趙明誠同樣出于名門官宦之家,其父趙挺之乃當朝吏部侍郎,后任宰相重職。盡管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與趙明誠之父趙挺之的政見相左,前者屬于保守派維護舊黨,后者是新黨的追隨者倡導(dǎo)變法,但他們對兒女的婚事并沒有因政見不同而橫加干涉。這當然不能輕率地歸功于趙明誠編造的那個“詞女之夫”的離奇夢境,而極有可能是兩家都相互看中了對方的才學(xué)和人品。趙明誠出生在高官貴戚之家,但卻并非不學(xué)無術(shù)的紈袴子弟。他自幼亦喜愛詩文,并對金石碑刻的收藏與鑒賞情有獨鐘,十七八歲之年,還是一名太學(xué)生時,就以金石收藏在上流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中間享有一定聲譽。這兩位金童玉女的結(jié)合,可謂金玉良緣,天作之合,誰又能忍心輕易拆散他們呢。 婚后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兩情相悅,如膠似漆,志趣相投,比翼雙飛。李清照有一首《減字木蘭花》的詞寫的便是她與趙明誠喜結(jié)良緣之后的甜蜜和幸福: 賣花擔(dān)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 詞人借花映人,與鮮花比美斗艷,在情郎面前撒嬌爭寵,真?zhèn)€是新婚燕爾情濃嬌嗔,幸福美滿溢于言表,好不令人生羨。 如果說這種蜜罐里的耳鬢廝磨,卿卿我我,還只不過是一般意義上的、世俗化的甜蜜和幸福的話,那么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志趣相投以及在事業(yè)上的志同道合,則體現(xiàn)出他們婚姻生活有別于一般世俗意義上的幸福美滿。在《金石錄·后序》里,李清照記錄了她與趙明誠共同從事書畫金石研究的片斷,讀來饒有情趣: 每獲一書,即同共(與趙明誠)勘校,整集題簽。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這種互為知己、夫唱婦和的志趣,已不僅僅是一種閨中樂事,而體現(xiàn)出了他們甜蜜幸福生活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含量,因此說這種幸福是上檔次,高質(zhì)量的,非一般意義上的世俗化的甜蜜和幸福,而這種甜蜜和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自古以來,古玩字畫無不為文人所好,作為才女,李清照似乎也沒有不好的道理。而相對于一般的文人好家而言,趙明誠可謂專業(yè)好家,甚至不能簡單的以“好”論之,他是把收藏與鑒賞當作事業(yè)來做的。因此,李清照與趙明誠結(jié)合后,很快就投夫君所好,喜歡上了趙明誠的事業(yè),這正應(yīng)了“珠聯(lián)璧合”四字。然而收藏古玩文物,并非有雅興、有所好就能如愿以償,最重要的是必須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作保證,趙明誠出身于高官厚祿之家,經(jīng)濟上無疑有堅實的后盾。盡管如此,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里還說他們夫妻二人在文物市場上看到所喜愛的古今名人書畫和奇器,經(jīng)常不惜把衣服典當了以購得,足見他們對文物的收藏非一個“好”字了得。趙明誠與李清照終身所收藏的文物可謂車載斗量,汗牛充棟,當然不是僅靠典當衣物所能斬獲,但他們夫妻二人為了共同的事業(yè)到舍衣忘食的程度卻也是毋庸置疑的。不難想象,當別的官宦家公子嬌娘出入綾絡(luò)綢緞的大賣場時,趙李夫妻二人卻留戀往返于文物市場,將一大堆泛黃的古舊之物源源不斷地運回家中,這在當時的市民眼中大概也不失為一道獨特怪異的景觀吧。 李清照與趙明誠當然不可能天天廝守在一起擺弄古玩,或日日攜手淘取文物,趙明誠有自己的仕途前程,所以離別是在所難免的?!岸嗲樽怨艂x別”,離別便意味著難舍難分,意味著綿綿不盡的思念,尤其對這對如膠似漆摯愛多情的夫妻來說則更勝一籌。因此當夫君太學(xué)畢業(yè),踏上宦游之旅時,李清照的詞風(fēng)也隨之發(fā)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少了一些少女時期的那種無憂無慮和輕快活潑,多了一絲相思帶來的淡淡的憂傷和愁緒: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秋天,大雁南飛之時,最容易引發(fā)人的相思和傷感之情。這首詞巧借紅藕開敗,香氣漸殘的清秋季節(jié),詞人獨自一人駕著一葉小舟飄蕩在湖面上,表達首度與丈夫分別后的相思之情。作為才氣超拔而又多情的一代詞人,李清照表達相思,也有別于一般的愁婦怨女憑窗嘆息,感物傷懷,而是營造出這樣一種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濃郁孤獨傷感的氛圍,來懷想和思念往日與丈夫朝夕相處,出雙入對的情景,而有了這樣一種氛圍,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就顯得格外迫切了。從這首詞開始,“愁”字便在李清照的作品中頻頻出現(xiàn),同時,這一個“愁”字將李清照前后期的詞風(fēng)截然區(qū)分開了。詞人從最初的表達夫妻離別的相思之愁,到后來的憂國憂民之愁和國破離亂之愁,都無不傾注了一汪濃清?!扒逶陋氄諑锥喑睢?。一個愁字,暗含了詞人的命運轉(zhuǎn)機,也昭示了李清照后半生的顛沛流離,可以說正是這一個“愁”,消瘦了李清照,也豐滿了李清照,甚至可以說成全、成就了李清照,真可謂“一個愁字了得”。 與丈夫分別后,“愁”,便像一顆美人痣一樣,點在了李清照兩葉彎月柳眉的眉心,以致使今天的我們這些文學(xué)看客穿越歷史的“薄霧濃云”,依然清晰可見那顆美人痣閃爍出的璀璨光芒。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 ,人比黃花瘦。 這首《醉花陰》,千百年來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反正余每讀之,都會情不自禁地搖頭晃腦,如癡似醉。一首小詞竟能使人如此“銷魂”,甚至如此“失態(tài)”,這在我讀其他古今中外名著典籍時是很少有過的,尤見其藝術(shù)魅力對小可而言已然有了“搖頭丸”的性質(zhì),也就只能用一個“毒”字來亂喻了。據(jù)傳,當時宦游他鄉(xiāng)的趙明誠收到清照寄來的這首詞時品讀再三,嘆賞不已,且心生妒意,竟閉門謝客,冥思苦想,三天三夜作詞五十首,并將李清照的這首夾雜其中,拿給友人去看。友人賞玩了半天說:“只三句絕佳?!壁w明誠急不可耐,忙問是哪三句,友人說:“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語出后令趙明誠既驚訝,又自愧弗如,不得不甘拜下風(fēng)了。詩貴含蓄,詞貴雅,一首既含蓄又高雅的詞,必為上品,乃至精品,這首《醉花陰》無疑是精品中的精品,她不寫思親寫失眠,不寫人愁寫人瘦。這正如唐司空圖所議詩品之含蓄“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語不涉及,若不堪憂?!绷?/p> 四 然而,“愁”是有輕重的,“愁”是有級別的。如果李清照的一生只一味地寫一些兒女情長,閨怨閑愁,那么這樣的“愁”就恐怕顯得過于輕飄了,也恐怕將難以載入浩繁跌宕的中國文學(xué)史冊了。因此,對這樣一位出眾的才女,上蒼似乎不會輕易放過她,不會讓她總是輕歌曼舞,“學(xué)詩漫有驚人句”了,而要對她進行嚴厲的,甚至是殘酷的考驗,也似乎只有如此,方能成就“一代詞尊”的英名。所以,當李清照的“愁”由夫妻之間的離情別緒,上升到因“物是人非”巨變引起的國恨家愁時,其重量,已非往日結(jié)伴或獨自出游消愁的“舴艋小舟 ”所能承載的了。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如果說夫妻間的離別愁緒是薄霧濃云,尚可作一番“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逍遙游,使之“花自飄零水自流”般的消除,那么國恥家羞之“愁”,就是泰山壓頂,這種“愁”的重量豈堪以載?因此當友人提出在這“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金華雙溪尚有一絲殘春可泛舟輕游一解愁悶憂苦時,本有此打算的李清照也只能絕望地搖搖頭,不去也罷。因為她知道此“愁”,非彼“愁”,是舴艋般的小舟載不動的,也是游山玩水不能驅(qū)散消解的,只能用心獨自承受。寥寥數(shù)語,將詞人在遭遇國破山河碎,家徒愛情泯境況下的心態(tài)刻畫得入木三分。 上蒼有時候顯得是那樣的仁慈,有時候又顯得是那樣的殘酷;命運有時候是那樣的溫順,有時候卻又是那樣的猙獰。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當金人揮戈南下,擄走徽、欽二帝,北宋灰飛煙滅,南宋危在旦夕時,李清照這個一直被上蒼護愛有加,被命運垂憐倍至的女子,開始了一生的艱難苦痛和顛沛流離。上蒼和命運仿佛不惜以一個朝廷的分崩離析為代價,要來鍛造和考驗這個曾經(jīng)在甜蜜和幸福中吟詩斗草的女子了。這莫非正應(yīng)了那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定律?隨著國家的離亂,無論愛情、家庭還是事業(yè),都一損俱損地紛至沓來。先說愛情。本來作別青州的愛巢,南下新京建康與夫君團聚,殊不知昔日如膠似漆的愛情,已成昨日黃花,身為建康知府的趙明誠已移情歌姬,眷養(yǎng)侍妾,“詞女之夫”已非知音,“弦斷有誰聽”?而尤其令李清照蒙羞的是南渡第二年,建康城內(nèi)發(fā)生叛亂,尚未卸任的趙明誠竟繩系城頭,結(jié)索為梯,不顧妻子百姓,連夜棄城,落荒而逃,后被朝廷撤職查辦。李清照對此雖無可稽考證的文字指責(zé),但從她生性仗義和她的一首剛烈不讓須眉的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五言律詩來推測,丈夫此舉對她造成的情感傷害,恐怕是她一生都難以釋懷、羞于道及的“恥辱”;次說家庭。感情上出現(xiàn)的巨大裂痕尚未愈合,次年當趙明誠與李清照打算告別江湖,隱居贛水時,途中,那位慣于投降和逃命的高宗趙構(gòu),又詔趙明誠官復(fù)原職,出任湖州知府。心有不甘的趙明誠冒著酷暑,星夜兼程,奔赴京城建康謝恩,途中不幸染疾,一命嗚呼。從此這對一度令人生羨的恩愛伉儷,陰陽兩界,這個二十九年夫妻,卻連一男半女都不曾有過的家庭徹底破裂。再說事業(yè)。趙明誠“殊無分香賣履之意”(《金石錄.后序》)般地撒手而去,獨留清照長歌當哭,那么他們共同經(jīng)營的文物事業(yè)又將如何呢?據(jù)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里記載,趙明誠去世后,留在青州老家的“十余屋”文物,在青州淪陷時,化為灰燼;南渡時運往建康的十五車文物,在無計可施時,托趙明誠的兩位故吏運往洪州任兵部侍郎的趙明誠妹夫處,又在金兵攻破洪州時不幸失散;“巋然獨存”在自己身邊把玩的部分珍品,為了一起無中生有的“玉壺事件”(謠傳趙明誠將一把玉壺贈于金人),不惜千辛萬苦、車船勞頓,走揚州,轉(zhuǎn)杭州,停江寧,復(fù)臨安,下明州,到溫州,進越州……一路追隨逃命皇帝,欲交付朝廷,來洗刷所謂的“頒金之語”的妄言,證明趙明誠和自己的清白,但皇帝連社稷都保不住了,豈顧眷你區(qū)區(qū)文物和屑小名譽,結(jié)果十有五六落入他人之手;而在越州,她隨身攜帶的五大箱文物竟被賊人破墻盜走。夫妻二人大半輩子(對趙明誠來說其實是一輩子)舍衣忘食收藏的文物就這樣一錯再錯,一而再,再而三的流失殆盡,與原有文物相比,最終留存身邊的不過“一二殘零”爾…… 一代才女李清照就這樣在國破家亡的悲慘處境下,雪上加霜,落得個物是人非,人死財散,輾轉(zhuǎn)流徙,流離失所的境地。由此可見這“愁”又怎么可能用“舴艋小舟”來承載呢?那么形單影只,身心憔悴的李清照下一步又該何去何從呢? 悲夫上蒼!難矣命運! 在無路可走貧病交加的情況下,生性剛烈的李清照,不顧封建禮教,不顧流言蜚語,第一次將心撕裂,改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這個道貌岸然的張汝舟,原本是個小人,他不光以娶李清照為妻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還覬覦著她所剩無幾的文物。如今我們這些事后諸葛從字號上就可覷視出這“女人之賊船”的張汝舟,一開始,尚對李清照彬彬有禮,一幅君子相,但很快,小人之心便原形畢現(xiàn)。在他企圖獨占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愛惜如護頭目”的文物被識破時,竟不顧臉皮,惱羞成怒,對李清照拳腳相加,大打出手。視獨立人格為生命的李清照,面對這個“駔儈”,痛心疾首,不得不再一次將心撕裂,在再婚不到三個月時,斷然提出與張汝舟離婚,來擺脫“賊船”。但在當時,離婚談何容易。為達此目的,她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一條魚死網(wǎng)破的不歸路——她要告發(fā)張汝舟科舉考試中靠作弊獲取功名的欺君之罪(張汝舟在騙娶李清照后,曾得意忘形地將其“妄增舉數(shù)入官”的事抖摟出來)。說“魚死網(wǎng)破”是因為按照大宋律法,妻子狀告丈夫,不論青紅皂白、對錯輸贏,都要無一例外地坐牢兩年。也許牢獄之災(zāi)和皮肉之苦比之精神上的摧殘更讓她好受一些。此事的結(jié)果是,張汝舟獲罪,被發(fā)配柳州,李清照離婚成功了,卻也悵然入獄。當那雙寫詩填詞的妙手,屈辱而又無奈地伸向無情的枷鎖時,無不令人感到悲愴和心寒。好在李清照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她的冤情即刻引起世人的關(guān)注,并在朝中友人的傾力相幫下,坐牢九天后被獲釋。雖說人身重新獲得了自由,但心靈上的枷鎖,卻不是那么容易卸去的;況且在封建宋代,再婚是不守婦道,離婚是背信棄義,告夫更是大逆不道的,而這些陳詞濫調(diào)、清規(guī)戒律一旦到了那些同樣道貌岸然的封建衛(wèi)道士、偽君子的毒舌和刀筆下,就更成了荼毒心靈,殺人不見血的利刃,什么“晚節(jié)流蕩無依”、“傳者無不笑之”云云,不一而論??上攵钋逭毡池摰木駢毫腿烁衿缫暿嵌嗝吹膽K重。難道說這又是上蒼和命運所設(shè)的一局,還要對這個終將載入史冊,彪炳春秋的奇女子進行鍛造嗎?呵,如此摧殘一個弱女子,即便“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不是也忒過了點呢? 嗨,其實我們大不必發(fā)牢騷,責(zé)怪上蒼和命運,抱怨李清照的不幸了。今天當我們能夠領(lǐng)略易安風(fēng)韻,讀到清照那些飽含憂郁之美,又膾炙人口的絕詞妙句時,難道不覺得李清照所飽受的這些磨難都是值得的嗎?如今,多少帝王將相被歷史的塵埃湮沒,而李清照的名字依然像我們頭頂?shù)哪禽喨f年獨照的明月,閃耀在宇宙蒼穹,這不正是她的大幸嗎?既如此,那么還是讓我們借著這輪月光,穿越歷史的云煙,再向這位冷女神靠近一點,去窺探和體驗一下她晚年的孤獨和憂傷吧?!?/p> 五 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處境和凄慘悲哀的個人遭遇,使李清照的晚年陷入極度的痛苦和憂傷之中。這個失去丈夫,沒有兒女,又因再嫁婚變遭人詬病的老人,就像一支寂然的殘燭,在無邊的黑夜里,發(fā)出一縷惆悵幽冥的清光,覷之令人顫栗,近之令人心酸。今天,除了借助她的詞作,我們沒有誰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她內(nèi)心深處的悲涼和郁積心頭的種種凄情:悼亡、懷鄉(xiāng)、億舊、傷春、悲秋……欲說還休的情感宿怨和難以言盡的憂思愁慮如同凄風(fēng)苦雨一般,交織而來,又趨之不散。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短碜殖笈珒骸?/p> 天與秋光,轉(zhuǎn)轉(zhuǎn)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fēng),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wù)杪晸v,蛩聲細,漏聲長。(《行香子》)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fēng)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孤雁兒》) 這些讀之令人心碎的詞作,倘不經(jīng)歷人間的凄風(fēng)歷雨,飽嘗世道的辛酸苦辣,領(lǐng)略生命的無常無奈,是怎么可能吟哦得出來的呢?常言道“人生最嘆老來悲”, 悲之由因人而異,各有不同,難以歷數(shù),但共通的老來悲、也最最令人感嘆的老來悲,恐怕要數(shù)老來之孤獨了。一個無人陪伴,守著一盞青燈,渡過漫漫長夜的老人,想一想,都讓人心寒和絕望。走進人生暮年的李清照就是這樣一位老人,但所幸的是,李清照除了那盞青燈,還有一支如椽巨筆陪伴著她,使她能夠在漫漫長夜中將她那超越時空的孤獨心境,依然不失婉約地描畫在歷史的天幕上,供后人去仰望。 我們說李清照的孤獨是超越時空的,是因為這種孤獨在歷代文人騷客的筆下是無人堪比的,也是不容世俗侵犯的,縱使“酒朋詩侶”出于同情憐憫,“香車寶馬”來召喚,試圖打破這種孤獨,也是被謝絕的。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fēng)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 好一個“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想象一下這凄楚難堪的畫面,我們不禁要問李清照,這又是何苦呢?孤獨像毒蛇一樣噬咬著她,而她又如護獨子一般地守護著孤獨,這是出于一種怎樣矛盾的心態(tài)呢?難道僅僅因為“如今憔悴”,人老珠黃,怕見人了嗎?不,她怕的恰恰是遭人憐憫和同情,她怕的是自己的孤苦伶仃破壞了他人的天倫之樂。由此,我們不難窺視出李清照那柔腸千縷處剛毅和自尊的一面。然而,又有誰有資格、配同情和憐憫這位偉大的詞人呢? 孤獨摧殘著李清照的晚年,但孤獨也使李清照的晚年再度璀璨,一首堪稱千古絕唱的《聲聲慢》,凝結(jié)了她晚年的全部孤獨和痛楚,同時也將她凝結(jié)成了一輪清冷獨照的明月,難怪少年時我讀到這首詞會產(chǎn)生這一意象,莫非廣寒宮里從此居住的不再是嫦娥,而是清照了嗎?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無須再鋪成筆墨,對這首詞妄加言說了,其實一個字的注解都顯多余,你只要在深秋季節(jié)那清冷獨照的明月下,默默誦讀,就會體會到她的全部意蘊和那“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滋味了。不過,你得添件衣服,小心著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