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自:登書山的博客 導言:因近期開始學寫五言絕句,故茶余飯后,信手隨緣讀明清及更早的詩人作品,多涉獵五絕,隨記幾筆讀后感受,且多有演繹發(fā)揮,呈與大家,閑讀可也,不是賞析與學術(shù)研究。請批評指正,候教處:1203068559@qq.com。 ——粥飯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讀后感】詩歌作為文化積淀,隨著時間漸成體系,不斷豐富著自身的外在體例、形態(tài)與內(nèi)在表達。類型化是詩歌集約與整合、繼承與發(fā)展必然出現(xiàn)的小傳統(tǒng),不難發(fā)現(xiàn),漁父題材、漁父類型的詩作代而不絕,“漁父”漸成一類知識分子與思想者決絕獨立、對抗俗世政治、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符號。先秦的《漁父歌》較早,在《楚辭》中,漁父對著屈原,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鼻迨罎崾澜圆荒芨蓴_漁父之心,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楊萬里有句“擬借丹青畫作圖,退休老子作漁夫”,也是累心于政治之后欲作喘息的退路,墮入隱逸無為一路。漁父類型詩歌中獨立知識分子的另一個精神緯度——卓絕傲岸的風骨,并不多見,幸有柳宗元的《江雪》的橫空出世,在詩中,“蓑笠翁”堅持于冰天寒地之間,雖然壓力巨大、處境艱難,仍披雪獨釣寒江,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是何等強大的人格力量。《江雪》不僅畫面奇美,而且氣剛骨烈,是詩人失意落寞時頑強內(nèi)心的袒露。范晞文把《江雪》列為唐詩一流,絕非虛言。 詠竹箸 陳良規(guī)(明) 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嘗; 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讀后感】小諷刺詩。詠物,刺人。屬于興觀群怨中的怨,表達批評意見。巧借筷子諷刺甘心為他人作奴者的無意義人生,警世省人。后來袁枚曾進行改寫,也有一首《箸》:“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道否?”更顯尖刻、深透。奴才,是極權(quán)社會因人的等級化而形成的特有人群。用筷子比喻這些替主子搜刮民財?shù)淖ρ溃钦业搅丝曜訉儆诠ぞ?、甘心被他人控制為他人服務、自己卻一無所獲等特點。諷刺詩貴在含蓄,不用破題點出主旨,不露骨直罵,大家心知肚明,讀罷莞爾就好。 五更發(fā)高碑店 查慎行(清) 久作京華客,鄉(xiāng)程夢易迷。 分明茅店月,猶誤早朝雞。 【讀后感】久在京城里客居當官,偶爾夢中還鄉(xiāng),就迷留在其中了;雖有清清亮亮的月亮時刻在茅店小屋上照著,可還是錯過了喚我起床去上朝的雞聲。清代帝王一般在凌晨5到7點早朝,臣子要提前候朝,如果作者五更(也就是凌晨5到7點)出發(fā),出發(fā)時皇帝已經(jīng)坐在朝堂上了,更不用計算從高碑店(位于現(xiàn)在北京朝陽區(qū)中部)到皇宮的路程,遲到無疑了。以一場美好鄉(xiāng)夢,誤卻人間官路,值不值,作者自己知道。不過,能在一首詩里了解清代官僚誤了早朝的糗事,也是好玩。本詩是特有的人生經(jīng)歷入詩,但表達的是人心常態(tài)——久官疲怠,思鄉(xiāng)情切。 竹 鄭燮(清) 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讀后感】作者以竹自況。你看,竹子氣節(jié)清高,努力開枝散葉,只顧豐富自己,從不與百花爭艷,也就避免了惹蜂撩蝶?!安婚_花”是典型的守拙心態(tài)。許多封建士大夫以為自求清高,不做官,清貧自守,就叫守拙,其實未必。拙是高級智慧,是做人的大境界,“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在中國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點?!拔囊宰具M,道以拙成”(《菜根譚》),因此,“不開花”也可以萬古流芳。板橋先生此詩正是他自己的人生觀。 五折泉 宋濂(明) 一汲復一汲,有步若云梯。 終然投東意,萬折不肯西。 【讀后感】作者以泉自況。用擬人手法明寫瀑布五折連跳而下的奇特景觀,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堅韌性格。泉水一心向東流淌,即使百斷萬折,也不肯向西回頭,也是作者對理想與追求的不放棄。宋濂學識精深,卓然一代大家,不妨看看他超乎常人的頑強毅力和好學精神:“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詩小、志大。人格化的“五折泉”,正是宋濂的精神象征。 送郭司倉 王昌齡(唐)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讀后感】質(zhì)樸而情深,表達友誼的作品。春夜門前淮水碧波悠悠,我多想牽挽住郭司倉的馬韁,留下他不走。最終,還是憑任明月隨他而去;從此,你看那淮水春潮,夜夜翻滾再也不能平靜。作者以淮水春潮為喻,含蓄抒發(fā)對遠行友人遠行的不舍與思念。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情感,全在20字內(nèi),有思念,更有祝福,“明月隨良掾”是說就讓明月緊隨、一路照耀你這樣的君子與好官吧!尾句起興,思念如潮,一涌而發(fā),不可收拾,正是唐詩手法妙處。 秦娥 劉駕(唐) 前杵與后杵,筑城聲不住。 我愿筑更高,得見秦皇墓。 【讀后感】古代政權(quán)強迫百姓從事無償勞動。過度徭役,重負難堪。民間傳說中,秦代民女孟姜女(秦娥)的丈夫被官兵抓去修長城,病、累而死,葬于長城之下,遂有孟姜女尋夫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此詩即以一個秦代民女口吻來詛咒“筑城”,希望筑城激發(fā)人民的憤怒,去推翻秦皇暴政??此茖懬?,實際寫唐,無奈以代稱寫之。另一位唐代詩人陸龜蒙也寫有《筑城詞》:“城上一培土,手中千萬杵。筑城畏不堅,堅城在何處?”同樣是表達對看似堅不可摧“大帝國”強權(quán)暴政的蔑視。這樣以“反抗者”姿態(tài)出現(xiàn)的詩,不多。備以存錄。 游惠山偶書 孫覿(宋) 春到梵王家,千林已著花。 小桃無限思,竹外一枝斜。 【讀后感】初春踏青經(jīng)過山間野廟(梵王家),重重樹林正在開花;我仔細欣賞著這一幕:郁蔥蔥的竹林外,橫斜而出的一枝小桃,它那么清秀、柔媚,引人無限遐思。以片段、細部寫全局與整體。竹外一枝小桃入眼,全部的春天似乎都已攬入懷抱。清新、恬靜的詩。春天之美,于此詩中,味道最足。 瀾滄江 趙翼(清) 絕壁積鐵黑,路作之字折。 下有百丈洪,怒噴雪花熱。 【讀后感】趙翼是清代大家,但于五絕,并不多寫,也不見長。此為寫景詩,內(nèi)力飽滿,沉郁蒼勁,渾厚壯美,與他一貫詼諧、幽默、重“性靈”的詩風并非一路??梢?,詩人有格外之格。詩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環(huán)境、不同心態(tài),都會寫出與自己一貫美學追求不一樣的作品。由某件事情,甚至可以引發(fā)顛覆性的風格變化。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說“遭遇是詩、環(huán)境是詩”,也是可以的。 九月十五夜月下作三首 其二 鄭孝胥(清) 沉寥氣未清,空水自交明。 樓外無所見,煙中聞鶴聲。 【讀后感】海藏此詩能感,不能解。秋夜(九月十五)沉寂無聲,濕氣繚繞,并未散盡,天空與水泊襯應交明;樓下獨立的人在著煙氣迷蒙、天水難分的空間,什么也看不清,只隱隱聽到,煙霧中有鶴聲傳來。真是難以名狀的處境,朦朦朧朧,迷迷離離,有光也有煙霧,有月有云有水,更有聲音,想把這種體驗準確寫出來,實在筆力難及??鬃优c子夏論詩曰:“窺其門,未入其室,安見其奧藏之所在乎?前高岸,后深谷,泠泠然不見其里,所謂深微者也?!痹对u價孔夫子此數(shù)言,謂之即是嚴滄浪“羚羊掛角”之先聲。我也深感如是。“泠泠然不見其里”,有感受,卻不可觸及。無痕無跡, 深微玄秘。感覺冥冥中有著什么奧秘,但其實,又什么也沒有。神韻之詩,多追求此境,海藏偶爾得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