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信息時代的母語高等教育(4)

 大學語文研究 2021-06-16

第三節(jié) 信息時代的大學語文教學

(二)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

目前大學語文同行對于信息時代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多媒體教學,這可以從知網檢索到的論文主題結構分析看出。2012年12月30日筆者在知網檢索,標題含“大學語文”的論文共有2898篇,然后用與信息時代相關的語詞作二次檢索,得到的論文總數(shù)為120篇,其中標題含“多媒體”一詞的63篇,其余“網絡”“信息”“計算機”等語詞合計為57篇,也就是說關于多媒體教學的論文占了絕大多數(shù)。但是數(shù)量并不等于質量,在對于信息時代的理解方面,這類論文還存在諸多誤區(qū),下面略指出兩點。

1.多媒體與網絡教學

所謂多媒體技術,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將視頻、音頻、通信等技術密切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技術。而運用這種技術裝備起來的教室稱為多媒體教室,在課堂上,可按需求隨意處理文字、數(shù)據(jù)、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功能教學信息,用它可為教學提供高效、交互、實時的操作環(huán)境和良好服務。但是必須清楚,在信息時代,多媒體只是一種“網絡終端”技術,假如離開了網絡,那么所謂“多媒體”就只是傳統(tǒng)“電化教學”的精致化,它是機器時代教學技術的極致,然而卻和信息時代無關。

這個認識非常重要,目前一些人往往不自覺地把“多媒體”和“網絡”割裂開來,例如一些高校有“網絡教室”與“多媒體教室”兩種教室的區(qū)別,前者指擁有多臺電腦,提供學生上網學習,后者專指教師利用電腦和音響、投影儀等輔助設施上課的教室,而并不把上網作為必備條件。筆者就曾使用過多年這種不能上網的“多媒體教室”,有時是沒有接入網線,有時是接入了但為了防止學生玩而不開通,有時是即使開通了網速也很慢,不能在課堂實際使用。這里筆者想強調的是,多媒體教學如不能上網,那就只是電化教育而非信息時代的教育。這是因為,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演示網上學習,例如前面講的超鏈接知識,應該是多媒體演示的重點,學生手里拿的雖然還是紙質教材,但是要在頻幕上向他們演示教材如何與各種文本相鏈接,尤其是與網絡知識的鏈接。仍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課本上自然有注釋、導讀,教師自然也做了教案、課件,但是這些都已是知識的“終點”,體現(xiàn)不出來我們常說的“過程性學習”,所以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時,不妨把課本先放一放(課本可以課前課后讓學生自己去看),在老師的引導下,看看課本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題解,課文標題上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就可以做成四個“錨詞”,鏈接到預定的文本,或者直接用這四個人名上搜索引擎,例如“子路”,百度上有932萬條結果,最前面的“子路_百度百科”“子路_維基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_百度百科”三個網頁里面資料就很多。有的網站還鏈接有“相關文章推薦”,如中國知網的“吾喜雜志”上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講解中的兩個要點》文章,就鏈接了如下推薦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微型教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年10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注釋商榷(《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講解中的兩個要點(《甘肅教育》1999年05期)

喟然一嘆中的無奈——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的另一種解讀(《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36期)

尺幅之內的傳神寫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讀(《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36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詞語異解(《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36期)

對孔子“與點”的不同理解(《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11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案設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10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美育思想探析(《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10期)

教書與讀書(《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年04期)

淺析孔子的談話技巧(《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年11期)

從《侍坐》看孔子的教育家形象——兼及高中語文新教材的選篇缺憾 (《學術交流》2000年06期)

《侍坐》注釋析疑(《學語文》2005年02期)

夫子“哂之”“哂”掉了什么(《山東教育》2000年Z1期)

《論語》六則(《語文世界(藍B版)》2001年Z1期)

教韻(《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年Z2期)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渡藝術(《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年13期)

由“夫子哂之”說開去(《山東教育科研》2001年Z1期)

“朋”字該作何解(《語文教學通訊》1999年11期)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華侍坐章》臆想(《安徽教育》1983年10期)

教師備課時可以預先搜索一下,選擇內容豐富容易打開的網站在課堂上向學生演示,在講解過程中隨機打開錨文本(當然備課時先要了解這些文本中的內容,有些重要內容最好事先轉載到教學網站),這就等于向學生演示如何打開獲取知識的大門。這樣的演示,應該是多媒體教學的重點,它比泛泛地給學生展示一些圖片音響要重要得多,這樣的多媒體教學才是真正的“多媒體網絡教學”。

2.關于多媒體教學的音響畫面

幾乎所有討論多媒體教學的文章都注意到其音響畫面的效果,正如一篇論文標題所示:“聲形光色融為一體——論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作用”。論文說《大學語文》教學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取得不可替代的教學效果:其一利用生動的畫面、悅耳的聲音、鮮艷的色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營造意境,優(yōu)化教學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而受到感染;其三聲形光色促使學生移情入景,從而提高欣賞能力;其四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除了第四點,前面三點可以說是這類論文的共識。但是筆者覺得還有幾個問題大家注意得不夠。

第一是音響畫面與語文學習的關系,僅僅說提高學習興趣優(yōu)化教學氛圍這是不夠的,這種說法似乎更適合幼兒園小朋友的學習。目前一些多媒體課件往往只是為了熱鬧,莫名其妙地加入一些音效,或者給文字標簽式地貼上一些畫面,這是不可取的。語文是語言學習,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它能夠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一種意象思維。所以從語言文字中“看”出畫面,“聽”出音樂,這是一種重要的語感訓練,假如滿足于播放標簽式的音響畫面,無異取消了這樣的訓練機會。例如上面這篇論文說,學習王維的《漢江臨泛》,可以制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的整體氣勢的畫面。筆者所見大家最常用于制作這篇課件的是下面這幅畫:

雖然畫得也不錯,但和“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的磅礴氣勢相差甚遠,文學作品中的有些景象恐怕是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意中之象),繪畫甚至是實地觀察都難以得到那樣的印象,因為這其中不但有客觀物象還有詩人的豐富想象和人生感受。

再如樂府詩《陌上桑》對羅敷美貌的側面描寫:“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殻簧倌暌娏_敷,脫帽著帩頭”,真是“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但是假如真的在屏幕上播放出一個美女像來,那才是大煞風景。

當然筆者不是一概反對使用圖像,例如筆者教蘇軾《赤壁賦》一課,就用了傳為金代畫家武元直所作的那副有名的《赤壁圖》:

提供這幅圖畫,不是簡單地給課文貼標簽,而是引導學生討論——這幅圖畫的是《前赤壁賦》還是《后赤壁賦》?從整體畫面看,確實表現(xiàn)了《前赤壁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浩淼境界,但是仔細欣賞,畫中波濤洶涌,又不符合“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境界,而是更接近《后赤壁賦》描寫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這樣的境界。這就不是簡單地欣賞圖畫,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音響的意義也是如此,不能打開一個頁面就叮當亂響一陣,出現(xiàn)一輛汽車就響幾聲喇叭,而是應該加之于必要時候。例如《論語》的《侍坐章》,曾皙“鼓瑟希,鏗爾”,“瑟”是一種什么樣的樂器,它的音色是什么樣的?今人已不大能夠知道,這就可以用音響效果演示一下(可惜似乎很難找到)。還有真的好音樂,有助于加深課文感悟的,也不妨一用,例如教學《春江花月夜》,可以播放同題名曲,那是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作,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還有朗讀問題,現(xiàn)在各種課文朗讀軟件很多,但是在課堂教學上,最好是教師親力親為,教師提高朗讀水平,為學生做出表率,有助于樹立教師形象,除非一些特殊的朗讀,例如古詩詞吟誦,今天的教師已經很難掌握,那么可以播放一些音頻文件。

還有一個最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圖片的選擇。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中,也許很少有人注意到圖片按其性質是可以分為兩大類的:一類是裝飾性的,主要起美化裝潢作用;一類是文獻性的,就是古人說的“左圖右史”那種意義上的圖畫。不少大學語文教材都有圖文意識,例如某種高教版《大學語文》教材,不但插入了不少歷史名畫和照片資料,還專門請國畫大師制作封面和插圖,可謂美輪美奐。不過從上面說的區(qū)分看,這些圖片基本都是裝飾性的。那么什么是文獻性質的圖片呢?舉圖書的例子說,李澤厚《美的歷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鑒》、上海圖書館翻印的插圖本民國教材、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珍藏版老新聞(攝影)》等等里面的圖片就都具有文獻的價值。

筆者在給復旦版《大學語文》做教參時,張愛玲的《更衣記》一課,就不是找所謂的“美女作家”照片,而是留意收集作品提到的各式服飾的樣子。因為民初時候的服飾現(xiàn)在不要說學生,就是老師也已不甚了然。服裝是一種非常具象的視覺符號,種種細節(jié)往往不是文字所能表述,而這篇課文的主題又專在從服飾樣式變遷中來反映時代變革,這時候圖示就成為必要了。據(jù)說張愛玲最初在《二十世紀》雜志上發(fā)表該文英文版(題為《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時,便附有自繪的12幅關于發(fā)型與服裝的插圖,當時的編輯周瘦鵑后來回憶張愛玲向《紫羅蘭》投稿的經過時說到此事: 

我們三人談了許多文藝和園藝上的話,張女士又拿出一份她在《二十世紀》雜志中所寫的一篇文章《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來送給我。所有婦女新舊服裝的插圖,也都是她自己畫的,我約略一讀,就覺得她英文的高明,而畫筆也十分生動。不由不深深地佩服她的天才。 

這樣的圖片就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而是接上了古代的“左圖右史”“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詩中畫畫中詩”的傳統(tǒng)??上垚哿岬倪@12幅插圖今天已經找不到,假如找出來,將是重要的文獻資料。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