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祛濕的季節(jié),很多人喜歡用赤小豆。但您真的用對了嗎?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一般來說,赤小豆偏涼,功效強些,多作為藥用,如需取其祛濕的功效,當以赤小豆為優(yōu)選。 而紅豆偏補,多作為食用,其口感較軟,容易煮成沙狀,更適合作為甜點配料。 雖然很多科普文章都會介紹二者的區(qū)別,但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會用錯。 那么,赤小豆與紅豆到底怎么區(qū)分呢? 紅豆的形狀更接近于橢圓,而赤小豆是圓柱狀,看上去十分細長。 紅豆看上去顏色亮;赤小豆雖然也是紅褐色,但有些發(fā)暗。 紅豆水煮后十分軟糯,赤小豆則有些硬,甚至久煮不爛。 所以,如果您購買的豆子很容易就煮熟,那么,一定是買錯了~ 中醫(yī)認為赤小豆善利水祛濕,還可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或者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是藥性平和的利水消腫,退黃佳品。 另外,赤小豆還可以解毒排膿,可用于治療濕熱蘊結(jié)引起的腸癰腹痛,便血等。 當癰瘡腫毒初起的時候,可用赤小豆研末,加白醋調(diào)成糊狀外敷,再用赤小豆煎湯內(nèi)服,雙管齊下,有助于解毒消癰。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還發(fā)現(xiàn),赤小豆中富含葉酸,并有一定催乳作用,是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的佳品。 另外,赤小豆還具有良好的降血壓、降血脂、調(diào)節(jié)血糖作用。 現(xiàn)代人精神壓力大,飲食不節(jié),運動量小,易心氣虛、脾虛濕盛,用赤小豆搭配薏米是最佳的選擇。 不過,用起來您要注意這些細節(jié): 赤小豆適用于濕熱人群。 在生活中,雖然很多人被濕邪困擾,但同樣是濕邪為患,卻有寒濕(怕冷、舌苔白膩)、濕熱之分。 紅豆薏米湯主要適用于濕熱體質(zhì)的人群,癥狀表現(xiàn)為身體困倦、頭發(fā)面部容易出油、易生粉刺痤瘡、常感到口苦口臭、小便發(fā)黃、大便黏膩不爽、舌苔黃膩等。 很多人都知道,赤小豆的最佳搭檔是薏米。但薏米可不是隨意買來煮了就行的! 薏米又名薏仁,性寒,直接煮來吃會傷脾,所以應選熟薏米。 將薏米倒入炒鍋,全程開最小火,慢慢翻炒至表皮金黃色,帶有微微焦香味。 炒過的薏米寒涼之性降低,增強了其健脾祛濕之力。 赤小豆、薏米很難煮爛,最好用熱水浸泡1小時后再煮,否則營養(yǎng)很難出來。 脾與濕氣是“難兄難弟”: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 所以,喝紅豆薏米湯祛濕的同時要健脾。推薦一個簡單方法,可以在紅豆薏米湯中加一些芡實,芡實性平,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之效。 紅豆薏米湯有服用禁忌,薏米會促進子宮收縮,妊娠期禁用。 另外,有口燥咽干、手足心熱、大便干燥、舌紅少苔等陰虛癥狀最好也慎用。 赤小豆應用于民間單方、驗方,也被證實有療效。 乳汁不通 煮赤小豆,取汁飲?;蛘叱嘈《咕蒲?,溫服,以滓敷。 水腫,小便不利 方出《外臺秘要》,取赤小豆1斤,1斤左右的活鯉魚1條,同放鍋內(nèi),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為止。將赤小豆、鯉魚和湯分數(shù)次服下。每日或隔日服1次。 顳下頜關(guān)節(jié)紊亂 赤小豆研成細末,濕潤后敷于患處,包扎固定,每隔2~3小時將原糊劑重新調(diào)濕潤,反復4~5次后,重新更換赤小豆糊劑,再次敷于患處。 結(jié)節(jié)性脈管炎 茵陳赤小豆湯(茵陳、赤小豆、苦參、生薏米等),每日一劑,水煎服,14天為一個療程。 痔瘡下血 方出《金匱要略》,取赤小豆60克、當歸15克,加水煎湯,飯后飲服。 黃褐斑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皮、泡參等),方出《傷寒論》,每日一劑,15天為一個療程,效果滿意。 腮腺炎 用赤小豆五六十粒,研磨成粉狀,隨后用蛋清和冷水,調(diào)至黏稠,攤在紗布上,敷在傷處,對腮腺炎的修復很有益處,具有快速消腫的功效。 青春痘 赤小豆30克、雞內(nèi)金10克。先將雞內(nèi)金研末,然后煮赤小豆,于將熟時,放入雞內(nèi)金末調(diào)勻,對青春痘有消腫修復的作用。 癮疹 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研為粉末,用雞蛋清調(diào)涂患處。 赤小豆茯苓瘦肉湯 材料:赤小豆30克,茯苓30克,瘦肉150g,陳皮少許,姜2片,鹽少許。 做法:原材料洗凈,赤小豆放燉盅內(nèi)加適量水浸泡2小時,隨后放入茯苓、瘦肉同煲1小時,飲湯食料。 功效:健脾滲濕,利水排毒。 赤小豆鯉魚湯 材料:赤小豆50克,鯉魚250克,鹽少許。 做法:赤小豆加適量水浸泡2小時,鯉魚洗凈,少量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赤小豆及浸泡的水加入鍋中,同時加入蒜頭、陳皮、姜片,加水適量,武火煮開,文火煮30分鐘,起鍋前加鹽少許,飲湯食料。 功效:解腳氣、大腹水腫,通乳。 本文綜合自中國中醫(yī)藥報、廣東省中醫(yī)院等。 編輯:高繼明 審核:朱蕗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