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粥左羅的第 1522 期分享
作者 | 薛冬霞 編輯 | 易小颯 來源 | 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分享 |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很多人都聽過一種觀點,人和人的核心差距,在于認知層次不同。 但這句話你不一定理解透了,比如,一個人的認知層次有哪幾層?不同層次之間的差異體現(xiàn)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層次?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對這個問題的解讀很詳細,推薦你認真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假設你們公司想推出一款新產品,你讓下屬做個市場調研。后來下屬把報告呈報給你,你一看覺得寫得一團糟,條理不清晰、數(shù)據(jù)不充分,你直搖頭。這個時候,你會怎么想?認知層次決定一個人的格局 6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愛因斯坦說:“你無法在制造問題的同一思維層次上,解決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要解決問題需要思維認知上的升級,否則問題可能就難以得到解決。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于認知層次的差異,就像下面這張圖,有的人沒有讀書,他的認知層次比較低,只能站在地上,被墻畫蒙蔽雙眼,看不到真實的世界;
有些人讀了些書,站得高了些,能看到真實的世界,但是看到的是一個臟亂的世界;而少數(shù)人讀了許多書,他能夠領略到更為美好廣闊的世界一樣。神經語言程序領域的大師,羅伯特·迪爾茨把人的認知,分為6個層次,形成一個叫做“邏輯層次”分析工具。環(huán)境層、行為層、能力層、信念/價值觀層、身份層與愿景層。 認知模式在環(huán)境層的人,聚焦于外在環(huán)境、支持條件,類似于心理學上的“外部歸因”,認為問題的出現(xiàn),都是別人的錯或者環(huán)境不好。比如,生意不好做是因為競爭太激烈,自己沒有得到晉升是領導偏心等,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抱怨”。思維模式在行為層的人,關注于自身行為,他們認為問題的出現(xiàn),是因為自己的行動力不夠。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行動、行動、再行動”,比如工資低就多加班,賺更多的加班費。思維模式在能力層的人,關注于能力提升,他們認為問題的出現(xiàn),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比如,工作沒有做好是因為能力不夠,側重于提升自己的能力。思維模式在這個層次的人,關注的是什么對自己重要,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要做對的事情”。思維模式在這個層次的人,關注的是“我是誰,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section>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因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所以我會做出某種選擇和行動”。思維模式在愿景層的人,關注的是“我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是什么樣的?我如何能改變世界?” 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讓它更好?”這個世界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達到愿景層,因為他們思考的是與這個世界的關系。喬布斯“活著就是為改變世界”、馬斯克“我非常希望人類有光明的未來”、特蕾莎修女“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可能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還是要將最好的東西付出”。對于同一個人來講,思維認知會在不同的層次之間切換。考慮公司的發(fā)展方向或者自己的人生選擇時,需要考慮到上三層,而方向決定之后的執(zhí)行,更多的考慮在下三層。華為的“20年后,世界通信業(yè)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就是上三層中身份層的表達,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身份的人才吸納、組織架構設計就是下三層。一個人認知層次的上限,決定了他的高度和事情解決的效果。如果一個人最高的認知層次在行為層,他認為自己生活困頓、窘迫就是自己不夠勤勞,不夠節(jié)約,那他的表現(xiàn)就是努力勞作、加班加點,用自己的時間來換取金錢上的節(jié)省。如果他升級到能力層,他會去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從而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節(jié)約時間。就像同樣的數(shù)據(jù),手動處理可能用十天;用Excel處理,用一天;用Python處理,也許只用三分鐘,并且差錯率更少。對不同的人來講,在一個低維視角的人眼里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一個高維視角的人眼里,可能就會變得很容易解決,甚至連問題本身都會消失。 不同層次之間有什么關系?看這3點就夠了
第一點,上三層決定下三層。
上三層與下三層的關系,就像物體和物體的影子。改變物體,影子必然改變。
很多人的迷茫或者很多公司的迷茫,都在于過于聚焦于下三層完成情況的好壞,卻很少停下來去對上三層做深度思考,而其實不管是人或公司都是由上三層引領的。
低層次的問題用高層次的認知好解決,但是高層次的問題用低層次的認知難以解決。
身份層次可以解決能力層次的問題,但是反過來不行。比如喬布斯的名言是“活著就是為改變世界”,基于他對自己身份的定位,他才會不斷去創(chuàng)新,才會有創(chuàng)新的能力。管理學有個冰山模型,冰山上面的是知識、技能與能力;下面自我形象、價值觀、驅動力等方面。在認知層次中,下三層屬于冰山之上的部分,容易改變;而上三層屬于冰山之下的部分,難以改變。因為上三層更多受到基因、人格特質、早年經歷的影響。就像環(huán)境很容易改變,而一個人的價值觀,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而難以改變。很多去過阿里巴巴的人,感覺在阿里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貌似在阿里內部沒什么機制、流程,員工把其稱為“生機勃勃的亂”。阿里巴巴從創(chuàng)立的第一天起,就確立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2004年,阿里巴巴將“成為一家持續(xù)發(fā)展102年的公司”定為愿景,并正式形成了“六脈神劍”的價值觀和文化: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yè)。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際,面臨新的歷史機遇,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從“六脈神劍”到“新六脈神劍”,是因為使命、愿景、價值觀就是阿里巴巴的DNA。當然很多企業(yè)都有自己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不過把其落實到實處的極少。阿里是說到做到,比如在面試新員工的時候,會有阿里老員工組成“聞味官”。這個“聞味道”跟結構化面試不同,主要是聊聊工作,聊聊家庭,這樣“聞味官”就能感覺到,被面試者跟這個組織是否味道相同,其實這就是在于價值觀的匹配與否。反觀很多企業(yè),有嚴格的制度、流程,但是企業(yè)因為上三層的不明晰,陷入混亂與迷茫之中。 如何提升認知層次?給你3個建議
01 黃金圈法則
黃金圈法則,是營銷專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核心是:對任何事情,從內而外進行提問,而不是剝洋蔥式的從外而內。
通過首先問“為什么”,透視事物的本質及原因;通過“如何做”,構建事情解決的邏輯體系,找到實現(xiàn)的渠道通路;最后“做什么”,構建紛繁復雜的業(yè)務枝蔓體系。
對個人來說,也是首先了解清楚一件事情的緣由與目的,再想行動路線與具體落地執(zhí)行。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中,提出“以終為始”的原則,也就是說心中一定要有“終”,才知道應該怎么“始”。他認為,任何事物都需要經過兩次創(chuàng)造,首先是通過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創(chuàng)造,其次才能通過實際行動進行第二次創(chuàng)造。比如建造一座大樓,要經過大腦中的第一次創(chuàng)造“設計圖紙”,才能有第二次的建設“建造出大樓”。第一次創(chuàng)造的“終”,是第二次創(chuàng)造的“始”,這就是以終為始。作為個人的“終”,是你在離開這個世界時,你希望別人怎么看你,也就是你的愿景、身份、價值觀的思考。對組織來講,德魯克的經典三問“我們的企業(yè)是什么?我們的企業(yè)將是什么?我們的企業(yè)應該是什么?”。拉長時間的維度看一件事情,結果可能完全不同。當下重要的事情,也許以多年后的視角的來看,完全是不同的認識。在職場中的運用01 部門溝通與協(xié)同
在大型組織中,部門協(xié)同是個難題,不同部門爭奪剛性資源,因此部門間的推諉、扯皮是常有的事。
如果部門溝通聚焦于下三層,因為崗位職責不同、任務不同難以統(tǒng)一和協(xié)調,如果聚焦于上三層,促使大家關注組織的目標,就可能會很快達成意見,使大家力往一處使。
02 員工管理
任何領導可能都聽過員工的抱怨:諸如資源不夠、公司績效考核不合理等。
作為領導要善于給員工升維,如果員工是停留在環(huán)境層,領導可以把員工拉升到行為層,比如:
員工說:業(yè)績實現(xiàn)難度,因為公司沒有給予相應的政策。
領導可以這樣問:那在現(xiàn)有條件下,你可以做哪些,讓目標可能實現(xiàn)?
員工停留在行為層,會說:工作太多了,都干不過來。
領導可以問:那你覺得可以提升哪些能力,讓你的工作干得更輕松一些?通過幫員工的認知升維,打開員工的視野與局限,促使目標實現(xiàn)。在職場中,總體來講批評多于表揚,并且常在上三層進行批評,但是上三層的批評會影響員工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不利于員工成長。更科學的做法是,表揚集中于上三層,批評集中于下三層。比如“你真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就比“你好勤奮?。 备屑钭饔?,而“我感覺你的同理心上不夠?!本捅取澳阏孀运?,做事只考慮自己!”更容易讓人接受,并且讓改進的方向更加明晰。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有多強大,他的格局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邏輯層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維模型,提醒人們穿過下三層,去實現(xiàn)對上三層的思考。“思維模型會給你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從而決定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幫你避免失敗。”掌握了邏輯層次的分析工具,實現(xiàn)認知升級,促使人們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自我和組織內在的渴望與動力,并以此創(chuàng)建更好的行動方案,最終實現(xiàn)螺旋式的上升。
作者介紹:薛冬霞,華夏基石高級合伙人、魯東大學教科院講師、華夏基石e洞察編輯。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該文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