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和史提夫三十幾年前讀高中時,便是搖滾樂合唱團的隊友。如今,約翰尼患了一種退化性疾病,頸部以下全部癱瘓,靠氧氣機維生,雙眼幾乎全盲,他的大部分時間就是躺在醫(yī)院與呼吸道感染作戰(zhàn)。但是,如果身體狀況允許,他一定會回到舞臺上表演。 在無法行動且逐漸失去語言能力后,約翰尼開創(chuàng)了一種以音樂為重心的人生,還做起了歐扎克山區(qū)式的心理輔導(dǎo)。很多同鄉(xiāng)到他家聊天,臨走時每個人心里都覺得好受些了,因為他們想到約翰尼一起身病,尚且能夠如此精神地過他的人生,他們當(dāng)然也可以挺過去。 幸福與否和財富多寡幾乎無關(guān)。有錢人并不比窮人快樂。人類傾向于保持某種程度的快樂,不管情況如何變化。例如,中樂透大獎或被診斷出得了癌癥,也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這種快樂指數(shù)。我的叔叔歐提斯就說:“大部分人感到快樂的程度,和他們決心要讓自己多快樂的程度差不多。” 研究表明,我們花越多時間陪伴他人,我們的感覺就會越好,朋友在決定我們幸福與否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若以群體來論,結(jié)婚的人比單身的人更快樂;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快樂;確定目標(biāo)努力奮斗的人比漫無目的的人更快樂。事實上,人追求目標(biāo)的過程比人真正到達終點更快樂。弗洛伊德曾形容過一個人會“被成功所毀”,我也注意到,人一旦達成所有的心愿,他心中就會產(chǎn)生一種好笑的悲涼和空虛。除非重新確定對他有意義的新目標(biāo),否則他會一直感到失落。 我常建議情緒沮喪的個案到慈善廚房做義工,后來他們都振作起來且感覺比以前更幸運。 一句波西米亞諺語:“當(dāng)上帝希望窮人高興時,會先弄丟他的驢,再讓他失而復(fù)得。”快樂的人生不是生活中沒有悲劇發(fā)生,而是我們要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恩。 ——《只有心理醫(yī)生知道》75 |
|
來自: 紫紫2266 > 《幸福與快樂(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