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 筆者十幾年前因患慢性鼻竇炎,終日頭痛鼻塞,服藥罔效,又行上頜穿刺,針錘并舉,苦不堪言,卻均未獲效,幾欲輟學。 同窗好友曰其父善治此疾,遂前往就診。診查方畢,書予一方曰:“服20劑?!?/p> 方為:蒼耳子、黃芩各15g,白芷、薄荷、辛荑、桔梗各10g,連翹20g,金銀花30g,麻黃8g。 筆者觀是方,類似諸藥,服之不少矣,心頗疑之。 至煎服10余劑,尚如飲淡水,未見寸功,意欲改轍。然思之所囑,且將劑盡,觀其所以。 孰料藥始服盡,次日早晨,出鮮黃濁涕1盞,鼻腔霍然通暢,冷風入鼻,頭目清爽,沉疴頓失。 遂又依原方照服數(shù)劑,鼻病迄今未發(fā)。每憶及此,感慨萬分,故雖時隔10余載,記憶猶新。 思之本案,筆者體會最深的就是針對頑疾,認準病情后須守方不移,堅持到底,一病一證,必有其主方正治,不得弄巧成拙。 誠為岳美中老先生所言“臨證須守拙勿巧”,此實乃數(shù)十年經驗之談耳。 ——(《張根源方藥妙用》) 慢性鼻竇炎是發(fā)生于鼻竇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中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的發(fā)病率為2.2%~8%。 一般患者有鼻塞、流黏性鼻涕等癥狀,病程超過12周,稱為慢性鼻竇炎?;颊呖沙霈F(xiàn)鼻竇區(qū)域壓迫感或悶脹感,部分患者伴有頭痛。 慢性鼻竇炎患者需進行鼻腔局部檢查,觀察鼻竇區(qū)域有無炎性表現(xiàn)、黏膜是否水腫、有無分泌物,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鼻息肉。必要時做鼻竇CT掃描,觀察鼻竇是否受累以及受累程度。慢性鼻竇炎需結合病史、臨床檢查以及輔助檢查,方能做出正確診斷。 慢性鼻竇炎分為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竇炎和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竇炎兩大類型,皆主要依靠藥物和手術兩種方式來治療,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兩者在免疫病理學特征、治療、預后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 慢性鼻竇炎的病因非常復雜,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感染、變態(tài)反應、鼻腔鼻竇解剖學異常是三大主要致病因素,這些致病因素經常交叉在一起。 同時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骨炎、胃食管反流、呼吸道纖毛系統(tǒng)疾病、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等,也可成為誘因。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