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培杰/陳創(chuàng)濤 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味治寒痰留飲 ◎夜咳肺間寒 常言道,名醫(yī)不治咳,治咳丟臉面。這是說咳嗽不好治,容易反復,特別是老年人的咳嗽,一咳就是好多年,更是難醫(yī),藥下得重,人受不了,藥下得輕,又如隔靴瘙癢。 況且《黃帝內(nèi)經(jīng)》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這咳嗽本來就不是一臟一腑的事。《黃帝內(nèi)經(jīng)》又說,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我們臨床卻發(fā)現(xiàn),這咳痰不僅與肺、胃相關(guān),甚至與五臟六腑、三焦水道相關(guān)。 有個十堰當?shù)氐睦先耍?4歲,退休后一直生病,最難受的就是咳嗽。反反復復咳了一年多,最近一個月天氣變冷加重,晚上時??鹊诫y以入睡。 中醫(yī)認為日咳三焦火,夜咳肺間寒。老年人久咳難愈,大都肺間有寒。 老師摸他脈后說,你們過來摸摸,這是一個典型的下陷之脈。我們摸了后,果然發(fā)現(xiàn)寸脈不足,而且關(guān)尺脈還偏滑。 便問他,是不是覺得頭暈,記憶力減退,氣不足??? 他點了點頭,并自己說咳痰比較多,晚上有時還咳得厲害些。 老師隨后開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味,這可是《金匱要略》的名方,治療胸悶咳嗽,肺中有寒痰冷飲,效果很好。這種病人一般咳的痰清稀色白,舌苔也白滑。所以用溫陽化飲的思路。肺的飲是從脾中來。 干姜、甘草能溫脾肺,散寒化飲,相當于《黃帝內(nèi)經(jīng)》說的“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的過程。而細辛能散肺里的寒飲,取它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的過程。五味子和茯苓,一邊往下收,一邊滲濕利水,就是一個下輸膀胱,使飲邪從小便而去的過程。 這樣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五味藥,卻富含三大理法。 一是干姜、甘草,令飲邪不從脾胃中來,杜其生痰飲之源。 二是細辛把肺中存儲的寒飲辛散開,化其存儲之痰飲。 三是五味子、茯苓下收滲利出去,給痰飲一個出路。 因為病人左寸不足,所以老師說,還要加丹參、菖蒲、薤白以通胸中陽氣。右寸不足,加了黃芪扶正祛邪,關(guān)尺脈偏滑,加了澤瀉、炒薏苡仁、雞矢藤,加大膀胱、腸道、三焦的下排能力,以順邪濁降下之性。 病人吃了3服藥,今天來復診,說,吃完第2服藥就不咳嗽了,對中醫(yī)不禁刮目相看。 ◎形寒飲冷則傷肺 病人問,能不能根治,保證不復發(fā)? 老師說,控制疾病在醫(yī)生,保證復不復發(fā)在病人。要想不復發(fā),就要學會養(yǎng)生?!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形寒飲冷則傷肺。這老慢支痰飲多,本身就要避風寒,節(jié)飲食,寒涼的東西都要少吃。老年人氣機本身就不太通暢,精氣神也衰少,所以要早睡,不要看電視,更要少發(fā)脾氣。這叫做“惜精神,戒盛怒”。 老人家笑笑,退休后沒事,天天看電視,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愛跟老伴計較吵嘴,整天喝牛奶,認為老年人缺鈣,應(yīng)該多補補。 老師說,涼牛奶要少喝,老年人活力不夠,沒把鈣補進來,反而喝出了痰飲。 是??!治病用藥看醫(yī)生,養(yǎng)生健康靠自己。特別是老年人有顆平和的心很重要。古人說,唯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舍本逐末也。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 我們看老師診病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治療過程,也是在用話療幫助病人解開心結(jié)。常勸病人要少計較,快活地過日子,這是療心之術(shù),即: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而治病用藥,更要注重根源,比如痰飲病,它的根源是五臟,而不是咳出來的痰飲。五臟是源,痰飲是流。《傷寒論》中的治痰喘方,很少用藥去驅(qū)逐痰飲,反而更多的是恢復五臟的升降出入功能。就拿這個苓甘五味姜辛湯來說,是個很好的治支氣管寒痰留飲的方子,基本不怎么用止咳化痰的藥,卻能把痰飲消除掉。 所以我們學傳統(tǒng)中醫(yī),就要窮其源,見痰不治痰,治五臟六腑。如果見痰追著痰去治,就好比黃河下游泛濫只想到堵水一樣,而沒有看到上游水土流失,想到植樹造林,從根源上來治水。所以我們很少看老師直接用止咳化痰藥來治痰,反而最多見的是通過升降氣機來治痰。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調(diào)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diào)治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本公眾號概不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