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jié)駸崾侵笣駸崆旨跋陆勾竽c或膀胱等處,以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結(jié)、小腹脹痛,或帶下黃白而腥臭、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等為常見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 1.大腸濕熱:證候: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治則:清大腸濕熱,解毒。主方:葛根芩連湯加味。方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銀花、茯苓、木通、車前子。 2.膀胱濕熱:證候: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漓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則:清熱利濕。主方:八正散加減。方藥:扁蓄、翟麥、木通、車前子、滑石、大黃、山梔、甘草。 3.胞宮濕熱:證候:頭痛目赤,脅痛口苦,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短黃、或淋濁,舌苔黃膩。治則:清熱化濕。主方:二妙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一病人我看他,臉上有些痘痘;舌尖有些紅,且舌邊還有齒痕,舌體略微的胖大,舌苔較黃膩,最主要的是他的舌下脈絡(luò)顏色很紫,并且很粗大;脈象弦滑稍數(shù) 通過患者的自述以及參和辯證分析為:濕熱下注伴瘀阻,腎氣不固,加之脾胃氣虛以及肝氣稍郁滯。所有治法就是清熱利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溫補腎精還有一個就是通絡(luò)。 所以方藥:甘草(炙)、枳實、柴胡、威靈仙、白芥子、 蒼耳、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菟絲子、杜仲 方中枳實破氣消積;柴胡疏肝解郁;威靈仙通絡(luò)止痛;芥子,蒼耳子止咳化痰濕;桂枝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茯苓滲濕健脾;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桃仁活血祛瘀,止咳平喘;菟絲子補腎填精;杜仲補肝腎。全方配合,具有清熱利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溫補腎精的功效。 那下面就從中醫(yī)上分析患者的癥狀: 1、因為平時生活喜歡或者飲食不好,導(dǎo)致脾胃變得虛弱,脾是主運化吃進去的這些食物的,若脾虛了之后,運化功能就會降低,導(dǎo)致水濕無法代謝,從而不能蘊藏于身體,久而化熱,而這些熱就會下注于膀胱,出現(xiàn)小便問題以及陰囊潮濕。 2、患者的舌下經(jīng)絡(luò)顏色青紫,就說明他的經(jīng)絡(luò)不通,瘀阻于舌下;所以治療就需要通經(jīng)絡(luò)。 3、不想吃飯,沒有胃口等,這是脾胃虛弱的典型表現(xiàn),若脾胃之氣足了,食欲佳。 4、肝腎同源,腰為腎之府,當腎精不足時,腰腿酸軟;肝主藏血,當肝精不足時,宗筋無法被濡養(yǎng),就會軟得快。 小結(jié):中醫(yī)講究辯證論治,所以上文中出現(xiàn)的藥物需要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dǎo)下應(yīng)用,不能自能購買。中醫(yī)講:“萬病皆源于脾胃”,所以在生活中還是要保護脾胃,這樣才能健康生活。 下焦?jié)駸岢S弥谐伤?/b> 桂蒲腎清片 成份:訶子、菥蓂子、人工牛黃、蒲公英、三七、雞內(nèi)金、肉桂、莵絲子、蓮子、琥珀、阿膠、澤瀉。 適應(yīng)癥:清熱利濕解毒,化瘀通淋止痛。用于濕熱下注,毒瘀互阻所致尿頻、尿急、尿痛、尿血、腰疼乏力等癥:尿路感染、急慢性腎盂腎炎、非淋菌性尿道炎見上述證候者。 復(fù)腎寧膠囊 成份:車前子、萹蓄、知母(鹽)、益母草、大黃(制)、梔子、黃柏(鹽)、牡丹皮、甘草、附子(炙)。 適應(yīng)癥:清利濕熱,益腎化瘀。用于濕熱下注引起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急、慢性膀胱炎以及急、慢性腎盂腎炎等癥見尿頻、尿急、尿痛、腰痛等。 石淋通片 成份:廣金錢草。 適應(yīng)癥:清熱利尿,通淋排石。用于濕熱下注所致的熱淋、石淋,癥見尿頻、尿急、尿痛、或尿有砂石;尿路結(jié)石、腎盂腎炎見上述證候者。 婦炎靈膠囊 成份:紫珠葉、樟腦、百部、仙鶴草、冰片、苦參、白礬、蛇床子、苯扎溴銨、硼酸。 適應(yīng)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用于濕熱下注引起的陰部瘙癢、灼痛、赤白帶下或兼見尿頻、尿急、尿痛等癥,以及霉菌性、滴蟲性、細菌性陰道炎見上述證候者。 |
|
來自: 還想學(xué)習的老頭 > 《臟腑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