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漫長路,不可能總是一直都這么順利,總會遇到波折。 每一次經(jīng)歷都是在歷練我們的心志,考驗著我們的耐性,人生路上,能夠守護(hù)自己的,其實是自己一路的修行。 記得《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樊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問什么是仁。 子曰:個人獨處時要保持恭謹(jǐn),操持事務(wù)時要心存敬畏,與人交往時要誠心誠意。無論走到哪,這些都不可以拋棄。 孔子論語釋仁,與己與事與人之道,乃人生在世行正心安的修德修行利器,踐行者,無不受益。 所以,人生前行的路上,學(xué)會慎獨、真誠和敬畏,不管是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還是自己的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好處。 1、慎獨 慎獨,與己為約,做給自己看,心中的自律明燈永遠(yuǎn)照亮人生.。 還記得高中的學(xué)校中,在食堂門口立著一塊大石頭,在石頭正面寫著“慎獨”二字。 當(dāng)時不太明白慎獨是什么意思,后來問語文老師,她告訴我們說,在人生路上,不管什么階段,都要嚴(yán)格要求自己。正如我們正在讀書,就要以學(xué)業(yè)為重,用心讀好書,才能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xué)。 人做任何事情,你可以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違背良心,以高要求去約束自己,才能向著自己的目標(biāo)前進(jìn),爭取早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biāo)和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古人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span> 慎獨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是人格最高的境界。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能夠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夠保持清醒,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夠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質(zhì),最微小的細(xì)節(jié)往往能夠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守住慎獨,才能守住自己的人生。 2、真誠 真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待人以寬。 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真誠是最重要的。 《論語·學(xué)而》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span> 做人,說話算數(shù),就是真誠。與人相處,不算計,不勾心斗角,坦誠相待,才能讓關(guān)系越來越穩(wěn)固。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鏡子,你所做的事情,別人都可以看得清,有時候,你做的一些事情,有些過分,但是別人也不說你,但不代表別人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只不過別人想給你面子或是在給機(jī)會你糾正。 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觸犯別人的底線,那么別人一定不會再對你客氣,當(dāng)心中的底線被引爆的時候,就是跟你翻臉的時候。 所以,與人相處,要學(xué)會真誠一點,寧愿吃虧一點,也不要處處計較,更不能欺騙別人的感情。 只有真心換真心,才能讓所有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3、敬畏 敬畏,與事成魔,業(yè)精于勤,沉浸其中的癡迷成就不凡的技藝。 《圍爐夜話》中說:“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人要心存敬畏,在做事的時候,才能理清頭緒把事情做好。 古人也說,人須有三種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 只有敬畏天,才能懂得天的威嚴(yán)和包容,只有敬畏地,才能懂得它的滋養(yǎng)和遼闊,人只有敬畏自己,才能把握好分寸,進(jìn)退有度。 人不能只顧著前進(jìn),要學(xué)會退讓和回頭,所以,只有心存敬畏的人,才能尋得一片晴空。 世人心存敬意,才有無窮妙用。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放下自己的執(zhí)念,看淡人生,看開生活,才能讓心情愉悅,生活自然會很幸福。 人這一生,遇到困難不要害怕,學(xué)會慎獨,總會冷靜下來,積極樂觀地去面對,用真誠地澆灌生命之花,才能芬芳整一個人生。用敬畏去對待一切事物和人,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懂得適可而止。 人生守住這三樣?xùn)|西,不僅為自己的價值取向提升了一個層次,而且還讓自己的人生充滿了動力和穩(wěn)固,如同守住做人的底線,活出情懷,活出人格,活出大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