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走進詩經(jīng)】方偉|(六)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江山攜手 2021-04-29

(六)

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武王的分封與都鎬


在這一節(jié)里,我們要先弄清楚武王之后的西周世系。因為東周平王以后的王,《詩經(jīng)》中基本沒有涉及,所以,平王以后的東周世系,可以不管。但西周的世系若不弄清楚,則難以很透徹的理解《詩經(jīng)》。

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考證的結(jié)果,西周的世系如下:

武王(前1059年繼位——前1046伐紂——伐紂后4年而卒)

成王(前1042年繼位,在位22年,前期周公輔政)

康王(前1020年繼位,在位25年,成王和康王,號稱西周的“成康之治”)

昭王(前995年繼位,在位19年,南征時死于漢水)

穆王(前976年繼位,在位55年,據(jù)說好游,有《穆天子傳》可參看)

共王(前922年繼位,在位23年,發(fā)生有滅密事件,《詩經(jīng)》無載)

懿王(前899年繼位,在位8年)

孝王(前892年繼位,在位6年)

夷王(前885年繼位,在位8年)

厲王(前877年繼位,在位37年,于前841年發(fā)生國人暴動,下臺)

——共和(前841年,周公、召公共同執(zhí)政,史稱“周召共和”,這年在過去是被確認中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宣王(前827年繼位,在位46年,號稱“宣王中興”)

幽王(前781年繼位,寵褒姒,烽火戲諸侯,都是他干的好事,前771年,被申侯聯(lián)合犬戎推翻,西周玩完)

平王(前771年——前720年,在位51年,前770年,東遷洛邑,東周開始,這是周王朝第五次遷徙,從此一蹶不振。平王49年是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左傳》始于是年,以后《詩經(jīng)》里面的故事可以和《左傳》參看)。

我們再把話題牽回到周武王。

上一篇,主要講武王伐紂。

武王滅紂以后,看來還真是比較仁義的,他沒有對殷商后代斬草除根,而是把紂王的兒子祿父封在殷的原地,不過,對他仍是不太放心的,就把自己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留下來輔佐祿父。這就是《尚書·武成》里面說的“乃反商政,政由舊”。接著又“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fā)鉅橋之粟,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悅服。”也就是把被紂王迫害的人都給平反昭雪,給老百姓一點好處,于是就“萬姓悅服”,天下安定。武王滅紂興周的大業(yè)就基本成功了。

武王治理天下,采取的是分封制。他最初分封的人大致有這么幾個類型:一是殷紂之子(或殷遺民);二是先圣王之后;三是功臣謀士。

我們先看第一類,殷遺民。

《史記》里面說武王封殷紂之子之事語焉不詳,參考其它一些資料,大致是這樣的:武王封殷紂之子祿父(武庚)在殷。當(dāng)然,武王對他是不放心的,就派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監(jiān)視他們:殷都(今安陽)以東為衛(wèi),管叔監(jiān)之;殷都以西為鄘,蔡叔監(jiān)之,殷都以北為邶,霍叔監(jiān)之。這三個弟弟就被稱為“三監(jiān)”。后來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又封秦的三個降將章邯等監(jiān)視劉邦,被稱為“三秦”,大概就是從這里學(xué)來的。武王死后,殷紂之子及三監(jiān)反叛,被周公剿滅后,這三國都被重新封為衛(wèi),這是后話?!对娊?jīng)》里面邶風(fēng)、鄘風(fēng)、衛(wèi)風(fēng),都說衛(wèi)事,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類是“先圣王”之后。

《史記》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農(nóng)之後於焦(今陜西陜縣);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今北京一帶);帝舜之後於陳(今河南淮陽);大禹之後於杞(今河南杞縣)。

第三類是“功臣謀士”。

《史記》說:“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今山東臨淄),曰齊。

第四類是親族。

《史記》接著說武王:“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也在今北京一帶,好像和帝堯之后封重了);封弟叔鮮於管(今河南鄭州);弟叔度於蔡(今河南上蔡。從這里來看,管叔、蔡叔在邶、鄘、衛(wèi)只是監(jiān)國,管和蔡才是他們的封國)。司馬遷把這些人都歸為“功臣謀士”里面,其實,后面這些都是周宗室,應(yīng)該歸到親族這一類里面。

第五類,其它。

《史記》接著說:“余各以次受封”。又封了哪些人哩?《史記》里沒有說。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擇要補充幾個。最起碼,《詩經(jīng)》里面十五國風(fēng)所提到的國家和地區(qū)(指周南、召南)以及周、魯、商,大致在今天什么地方,我們應(yīng)該有所了解。

周南:前面說周公封于魯,其實他未就國,其子伯禽才是魯國之初君。周公本人則留京師以輔天子。他和召公分陜而治:陜以東,周公治之;陜以西,召公治之。在周公治理的地方采的風(fēng),叫周南;在召公治理的地方采的風(fēng),叫召南。這就是《詩經(jīng)》開篇就是“周南”、“召南”的由來。另:周公和召公都未就國,而是留京以相天子,并且“周公”和“召公”的爵位好象也是世襲的,如:厲王時期的召公諫彌謗,又如厲王被推翻后的“周、召共和”,還有平王時期加封申伯于謝,先命召公經(jīng)營謝城,這些周公、召公,應(yīng)該都是最初那兩位周公、召公的后裔,他們成為周王室固定的卿士。

召南:召公封燕,同樣沒就國。事由見上。

邶風(fēng):見前。

鄘風(fēng):見前。

衛(wèi)風(fēng):武王死,殷王武庚及“三監(jiān)”(管叔、蔡叔、霍叔)反叛,周公平叛后,這些人的封國都被取消,又封武王的小弟康叔于衛(wèi)。

王風(fēng):周公營建東都,平王東遷洛邑。洛陽一帶就是王畿之地。王風(fēng)采于此。

鄭風(fēng):周宣王封其同母弟友于鄭(今河南新鄭)。

齊風(fēng):齊國見前。

魏風(fēng):武王封同姓功臣畢公于畢,其后衰落,有畢萬事晉獻公,乃封于魏(今河南開封一帶)。

唐風(fēng):武王少子唐叔虞,被成王封於唐,後改為晉(今山西絳縣)。

秦風(fēng):秦之封甚晚,至平王時始因功封為諸侯。

陳風(fēng):陳國見前。

檜風(fēng):周幽王無道,鄭國的國君友遷其民于虢、檜,檜國此時形成。

曹風(fēng):武王弟姬叔振鐸封于曹,今山東荷澤一帶。

豳風(fēng):豳,公劉由邰遷于豳。豳風(fēng)采于此。

宋國:商王帝乙之長庶子,曰微子,因商紂王不道,微子抱器歸;武王克商,封微子於宋(今河南商丘)。

整個西周時期共分封了多少個國家,我沒有細考。就以我信陽一帶來說吧,有申(信陽)、弦(光山)、黃(潢川)、蓼(固始)、息(息縣)。幾乎是一縣一國家。河南省有一百多個縣,那就是一百多個國家了,加上當(dāng)時西周勢力所及的范圍如: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湖北、安徽等。武王還封殷遺民箕子于朝鮮,還有東北的肅慎(息慎)也來朝見并進貢,那一帶肯定也要分封。武王伐紂時,跟隨同行的有:庸、蜀、羌、髳、微、纑、彭、濮等。另:武王第一次到達孟津,前來會盟的有八百諸侯。人家是來幫你伐紂的,伐紂成功了,總不至于把這八百諸侯都滅掉吧?所以,粗略算一下,西周初期應(yīng)該差不多有兩千個諸侯吧?還不算后來封的。不過,這些對我們理解《詩經(jīng)》沒有太直接的關(guān)系,我們也不必或者說也無法搞得太細。

武王分封,是按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爵位等級來進行的。至于某國為公、某國為侯,同樣對我們理解《詩經(jīng)》關(guān)系不大,從略。

武王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史記》上沒有說。武王也沒有象后來的秦始皇那樣,交給群臣在朝堂討論一番,而是說封就封了。我想,這可能是因循夏、商之政。周族在夏、商之際,其實也是一個較小的諸侯國。后稷營家于邰,公劉遷都于豳,古公亶父遷都于歧。尤其是古公亶父,他不僅有都城,還有一整套的統(tǒng)治國家的官僚機構(gòu),國家的規(guī)模已具。我們給國家下一個簡單的定義:有一個國王,有一套統(tǒng)治機構(gòu),有一個統(tǒng)治中心(國都),有具有統(tǒng)一文化認同感的人民,有一個較為固定的疆域,最后一個就是能獨立或基本獨立(附庸國往往要聽命于宗主國,所以是“基本”)行政。你看,周王室在夏、商時期不是國家又是什么?武王伐紂,一下子冒出八百諸侯來會盟,可見當(dāng)時小諸侯國之多。我推想周行殷制,應(yīng)該是對的??鬃雍髞砀袊@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我想,這也包括了對繼承夏、商二代分封制的贊美。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我們,我們所有中華文化的愛好者傳承者,乃至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都應(yīng)該好好地感謝周武王,感謝他實行的分封制。

分封制,使周王朝時期充滿民主的空氣。在周王室禮治的框架里,各諸侯國又各行其政,不是后來王權(quán)高度集中絕對權(quán)威形成專制。這種政體,為中國誕生偉大的哲人、偉大的文學(xué)提供了一個十分理想的溫床。

因為不是專制的王朝,所以就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教條來控制人們的思想,人們的思維空前活躍空前積極,一大批偉大的思想家在這個溫床里面誕生。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那個時期,我們中國的上空日月同輝群星閃耀。和同一時期的印度、希臘相比,我們有足夠驕傲的本錢。

因為不是專制的王朝,所以,人們較少甚至完全沒有言論的顧忌,百家爭鳴的局面,只有在這個充分必要條件下才能得以形成。

因為不是專制的王朝,人們的生活方式非常之浪漫,那是一種帶有童真童趣的詩意化了的生活。那種生活方式為詩人們準(zhǔn)備了大海一樣多的酒,藍天一樣長的紙,太陽一樣熱的情,讓喝得醉醺醺的人們盡情揮灑他們的詩情?!对娊?jīng)》,就是在這個特定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如果,如果武王象后來的秦始皇一樣,實行文化鉗制,很難想象,中國會有孔子,會有《詩經(jīng)》,中國,你拿什么躋身文明古國的行列?

我沒有一味詆毀秦始皇的意思,他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使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觀念萬古不易,中國永遠不會容忍長久的分裂,中國的歷史一直不間斷的延續(xù)下來,這都是秦始皇的功勞。但是,從此,中國就沒有了自由,沒有了思想,沒有了哲人。始皇的功過,是另一個課題,暫且擱下。

分封制也只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的產(chǎn)物。在那一個時期,它是個好制度,過了那個時期,就不一定能行得通。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后來項羽行分封制,轉(zhuǎn)眼灰飛煙滅,就是這個道理。

當(dāng)時光飛逝到三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回望西周,回望武王,真的得存一種十分感恩的心。那一個時代永遠不會再來了,所以,尤其珍貴。

西周的官吏制度,已經(jīng)非常的完備了。因為這些主要是周公的功勞,將在下一節(jié)里重點講述。

再重新回到武王伐紂吧。武王伐紂以后,分封諸侯,然后就班師回京。然后:“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墟,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fù)用也”(見《史記·周本紀》),這段話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

司馬遷為了節(jié)約筆墨,武王即位后一氣直寫伐紂分封,他忽略掉了武王的另一個重要的史實,就是遷都鎬京。

周族從發(fā)跡到平王,經(jīng)歷了五次大遷徙:一、公劉由邰遷豳;二、古公亶父由豳遷岐;三、文王由岐遷豐;四、武王由豐遷鎬;五、平王由鎬遷洛。

冷兵器時代,人們對都城有這么三個基本要求:一、糧倉;二、要塞;三、三叉口。糧倉云者,不須饒舌;要塞,必須據(jù)險易于守御;三叉口,一是便于調(diào)兵,二是遇有不測便于逃跑。當(dāng)然,我看周王室歷次遷都,都是為了尋求更大的施展拳腳的空間。豐,在今西安;鎬,也在西安,兩者相距并不遠,武王為什么要遷都哩?我想是這樣:文王時期,事業(yè)草創(chuàng),必然以節(jié)儉為重,故文王之豐,必然草率。到武王時,國力漸強,且欲伐無道之紂樹天子之威,文王所建的豐,就顯得寒酸了。所謂“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這一點可以從后來的漢高祖那里得到答案。蕭何為高祖建未央宮,“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zhàn)數(shù)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說?!保ㄒ姟妒酚洝じ咦姹炯o》)。我想,武王的遷都,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武王遷都,應(yīng)該在即位之初。因為伐紂不久,武王就去世了,不可能在這之后遷都。文王死武王立,到伐紂,有十一年的閑時間。由豐遷鎬,應(yīng)該是這時候的事情。

《詩經(jīng)·小雅》里面有一首《魚藻》,是歌頌武王遷都鎬京的。下面,我們在這篇冗長繁瑣考證的這一章的最后,讀一讀這首帶有民歌風(fēng)味的贊歌,算是請讀者諸君緩解一下視覺疲勞吧:

《小雅·魚藻之什·魚藻》:

魚在在藻,(魚在哪兒?在那水藻里)

有頒其首。(它的頭呀多么大)

王在在鎬,(王在哪兒?在鎬京)

豈樂飲酒。(他在快樂的飲著美酒)

魚在在藻,(魚在哪兒?在那水藻里)

有莘其尾。(它的尾巴多么長)

王在在鎬,(王在哪兒?在鎬京)

飲酒樂豈。(飲著美酒多快樂)

魚在在藻,(魚在哪兒?在那水藻里)

依于其蒲。(它又游到蒲草中)

王在在鎬,(王在哪兒?在鎬京)

有那其居。(安居樂業(yè)多逍遙)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是寫文王遷豐和武王遷鎬的,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

文王有聲,(文王的名聲真是好)

遹駿有聲。(文王的名聲真是大)

遹求厥寧,(為求天下得安寧)

遹觀厥成。(終于見到大功成)

文王烝哉!(美哉文王)

第一節(jié),贊美文王。

文王受命,(文王他受命于天)

有此武功。(所以建立赫赫武功)

既伐于崇,(他先討伐了崇侯虎)

作邑于豐。(又把都城建在豐)

文王烝哉!(美哉文王)

第二節(jié),具體贊美文王伐崇,建豐。

筑城伊淢,(城墻修好又挖池)

作豐伊匹。(豐城修的真漂亮)

匪棘其欲,(他沒有私心品行好)

遹追來孝。(弘揚孝道興家邦)

王后烝哉!(美哉文王,【“后”,上古王亦稱“后”】)

第三節(jié),仍是贊美文王建都于豐,奠定王基。

王公伊濯,(王公滿朝真盛大,【“濯”,盛大】)

維豐之垣。(他們像豐的城垣保衛(wèi)著文王)

四方攸同,(四方諸侯都來依附)

王后維翰。(他們是文王依仗的棟梁,【“翰”,通“幹”】)

王后烝哉!(美哉文王)

第四節(jié),贊美文王身邊人才濟濟,并得到諸侯擁護。

豐水東注,(豐之水啊向東流)

維禹之績。(這是大禹的功績)

四方攸同,(四方諸侯都來依附)

皇王維辟。(武王成為四方的榜樣,【“辟”,一說引申為“法則”,姑從其說】)

皇王烝哉!(美哉武王)

第五節(jié),突然由“王后”改變稱呼為“皇王”,姑且認為從這里開始贊美武王了吧。

鎬京辟雍,(鎬京旁邊建學(xué)宮)

自西自東,(有的來自西有的來自東)

自南自北,(有的來自南有的來自北)

無思不服。(大家都服從我周邦的教化)

皇王烝哉!(美哉武王)

第六節(jié),提到了“鎬”,我們可以認定這一節(jié)仕贊美武王的了?!氨儆骸?,應(yīng)該理解為“學(xué)?!??!抖Y記。王制》說:“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xué)。小學(xué)在公南之左,大學(xué)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為什么突然在這里大談學(xué)校的功用?我想,是為了強調(diào)教化的力量吧。

考卜維王,(武王又來占卜吉兇)

宅是鎬京。(選定鎬地來建都)

維龜正之,(神龜占卜得吉祥)

武王成之。(武王就把鎬京建成了)

武王烝哉!(美哉武王)

第七節(jié),具體寫武王營建鎬京的。今天建房,仍要用羅盤定定方位,有的還要燒紙放炮哩。營建都城豈能兒戲?所以,武王要燒龜來占卜吉兇。

豐水有芑,(豐水之畔杞樹多)

武王豈不仕?(武王為建都晝夜忙,【或曰:“仕”通“事”,姑從之】)

詒厥孫謀,(為子孫留下好策略)

以燕翼子。(以此來蔭庇子孫福祉長)

武王烝哉!(美哉武王)

第八節(jié),寫武王建都鎬京,是為子孫后代計深遠,謀福祉。事實也的確如此。

全詩八節(jié),前四節(jié)贊文王,后四節(jié)贊武王。文王建豐,武王建鎬的事情都說到了。

————————————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