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的冬,近日,下了一場雪,那萬里的雪,從空中飄散下來,很快,大地白茫茫的,風吹過,透著一股冷。
終于,雪休了,校園一片沉寂。而在這沉寂里,好像有什么在醞釀著,醞釀什么呢?翌日,“小組技術(shù)”過關(guān)課的延續(xù),告訴了我們答案。
周二,師與生又回到了校園,三日的連休讓人們對校園充滿了期待。那就來上課吧!上“小組技術(shù)”過關(guān)課吧!六節(jié)“小組技術(shù)”過關(guān)課,語文就占了四節(jié)。很幸運,酣暢淋漓地,我連聽了四節(jié)課,然后,又參與研討了兩節(jié)課,最終,下班歸家獨處的我,滿腦的都是語文,滿腦的都是“小組技術(shù)”。
細細回想,這一日的收獲,怎一個“多”字了得。
時鐘在腦中回撥,那已經(jīng)逝去了的,和語文,和小組技術(shù)有關(guān)的畫面,清晰而又模糊地在腦海中浮現(xiàn)——
第一節(jié)課,迎接我的,是《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屬于汪曾祺先生,寫此篇散文時的汪老,已過古稀之年,四十多年后,他重新回到了云南,沿著他青春的足跡,觀賞著那景,抒發(fā)著那情。而就在情與景的繾綣中,吹來了一股叫作“小組技術(shù)”的風。
平常的散文教學,無外乎是感知形象、把握情感、分析語言、歸結(jié)寫法等實際操作吧!可由于小組技術(shù)的融入,一切的平常變得不再平常。
且看董雨老師的教學吧!
“在文中勾畫出作者寫了哪些景物?請用下面的句式來回答。”
我忘不了_____的_____,
也忘不了_____的_____。
這樣的問題很語文,兩個偏正結(jié)構(gòu)的句式,規(guī)范了學生的表述,讓學生領(lǐng)會語文言語整齊的美。而形式呢?卻很是出人意料。
先是自主閱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然后是小組合作學習,歸納整理描寫景物的句子,再次,用老師規(guī)定的句式,分組到教室側(cè)面黑板呈現(xiàn)。不管是自學模塊、討論模塊還是展示模塊,都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習中,當學生的學習意識被喚醒后,一切學習的難題就都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激發(fā)出來后,整節(jié)課變得順暢了起來。分析詞語的作用,明確標點符號的作用,剖析作者的情感,這些都關(guān)乎語文,而這些語文元素的挖掘,曾經(jīng)對學生來說很難,可不知為何,在這節(jié)課上,一切都變得簡單。
更難得的是,一位學生對文中的“這東西這么好吃?!”一句中的標點符號產(chǎn)生了疑問,這種質(zhì)疑在語文課堂上是罕有的,是珍奇的,難道,這是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被喚醒后的結(jié)果嗎?

第二節(jié)課,是一篇古文,短短的《誡子書》。
文言文課堂的起始,應該就是對課文詞句的把握了。要把古文翻譯成學生理解的現(xiàn)代文,這是文言文學習必須跨過去的一座橋。
曾經(jīng)這座橋的跨越,很是枯燥,很是無味,很是瑣屑。那詞,那句,那段,那文,總是激發(fā)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學行進中昏昏欲睡,最終,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
可授課者侯曉丹老師卻采取小組技術(shù)的形式,讓學生借助注釋去疏通文意,互相質(zhì)疑劫難,化學生單兵作戰(zhàn)為集體攻堅,一詞,一句,一段,一文,在學生們合作努力下,都變得通透起來。坐在教室中,感受著每組學生在討論中傳來的聲音,宛如天籟一般,我作為聽者,領(lǐng)略到了一種久違的教學的快樂!
隨后,教學在繼續(xù),前方,應該就是對文本的挖掘了。怎樣解決呢?還是小組技術(shù)的功勞。
“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寫一句誓詞,你覺得文中哪句合適,小組討論后,工整地寫在本組黑板上,并向大家闡明理由。”
侯曉丹老師的這個設計,其實就是讓學生寫一個可作為座右銘的句子,而這種尋找句子,闡述理由的過程,就是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的過程。而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是單項的自己苦思,也不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而是小組間的多放配合,這樣,學生學習主動,思維多向發(fā)展,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也使學生的思維在合作學習中走向更深處。
而在黑板上的展示,學生從淺層次的文意疏通,到對文意的闡述,拓展到自身的學習和現(xiàn)實生活中,既有廣度,又有寬度,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說的能力和寫的能力。如果把學生的闡述落實在紙面上,不就是一篇說理透徹,條理清晰的議論性文章嗎?
我頷首,暗贊著學習形式的新穎;我低眉,默想著今后教學中的應用。以學生為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不應該就是這樣嗎?
……
時鐘嘀嗒,午休后,“小組技術(shù)”展示課在繼續(xù)著。

第三節(jié),是遲欣老師的《貓》。以猜謎的形式導入課文后,學生默讀課文,摘錄概括文中寫三只貓的特點、命運的句子,是為了熟悉文章,整體了解文章,而了解文章后,需要深入文本。如何深入呢?遲欣老師設計了讓學生找出人物對三只貓情感的語句。形式呢?當然還是小組技術(shù)了。
學生們都動了起來,在書中勾畫著,勾畫后,研討著哪個詞準確,哪個詞恰切。一番商討后,選好代表,快速地來到小組指定的黑板前,在粉筆和黑板接觸的刷刷聲中,詞語展示在黑板上。
“你為什么用這個詞語”“這個詞語寫的是對哪只貓的情感”“用到了什么描寫方法”,答問間,師與生對文本的剖析清晰地呈現(xiàn),而剖析的結(jié)果呢?學生明了了,人不應以自己的好惡去對待一切生命。
而在教師的授課中,每一名學生都不是旁觀者,每一名學生都成了學習中的人,課堂,真正地屬于了學生。

第四節(jié)課,教師講授的課文是《中國石拱橋》。
這是一節(jié)說明文,如何上,怎樣上,我期待著。
課前,分組到黑板前,寫的是第一課時所學的詞語,自批,互批,夯實了語文學習最基礎的字詞。
正課開始了,課堂是屬于學生的,那,就小組合作,找一找寫石拱橋的詞語,概括趙州橋、盧溝橋的詞語吧!
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采取的形式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宮艷芳做為一個學習的引領(lǐng)者,在一點一點地,一步一步地,把學生領(lǐng)到語文世界的幽深小徑中,領(lǐng)略著語文的美。
這節(jié)語文課,小組技術(shù)呈現(xiàn)得最是豐富。說明文竟然可以如此教,這真是一條新奇的教學之路。
四節(jié)課,四個人,四篇文,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小組技術(shù)”的運用。形式的新穎,給課堂帶來耳目一新之感,也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

寬城區(qū)小組技術(shù)的首倡者李明宇校長全程聽課,在研討中,又對小組技術(shù)的運用進行了指導。
《語文課標》有言:要關(guān)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組技術(shù)”恰恰關(guān)注的是學生個體,恰恰運用的是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吻合語文教學新理念,那,怎樣才能把“小組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效率最大化呢?
作為人文學科,語文是有一定思想性的,而這種思想性,需要傳承,需要弘揚,這就需要講究一些方法。
一代代的語文人已經(jīng)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可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語文學科少慢差費的痼疾。問題何在?就是沒有從根本上以學生的視角去思考問題。而小組技術(shù)就是屬于學生的技術(shù),他的實施,依托的是學生,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只有突出了學生這一主體,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地見實效。
但,理論落實到實踐是有個過程的,我希望,小組技術(shù)的“術(shù)”,能夠解決語文教學的“道”。讓語文回歸到生活中,在塵埃中開出美麗的花來。
在這冬日里,“小組技術(shù)”展示課猶如甘霖,它的滲透,讓我感受到了語文萌生的力量。
它已萌芽,我希望它能生長,讓語文日漸蔥蘢與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