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yī)思想因為你的關(guān)注而變得更有價值 二零七、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 “不吐不下”,在以往的注解中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是講治法,意思是未經(jīng)過吐法和下法;一種認為是講癥狀,意思是沒有嘔吐和下利??疾橹倬皶?,“吐”字既可以表示治法,也可以表示癥狀;“下”字則可用以表示治法,而不用于表示癥狀。只有在大承氣湯方后注中對藥后有效的反應(yīng)描述為“得下”,其意思是服藥后得到了排出大便的結(jié)果,排出的也是原有的硬便或燥屎,而不一定是“下利”。故知原書中用“不吐不下”所指的是病人未被用過吐法和下法治療。 前提是陽明病,則知其有氣機不降。未經(jīng)過擾動中焦氣機的吐、下等治療方法,只表現(xiàn)為明顯的“心煩”主證。這個“心煩”的主要內(nèi)涵應(yīng)是惡心,也包括心情的煩亂。這是胃氣不降的基本表現(xiàn),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調(diào)和、順承胃氣。與“主之”相比,“可與”表達的是一種溫和、建議的語氣,意在提示治療的基本方向,而不是確定不移地就用某方某藥。 二零八、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前提是陽明病,說明已有了胃氣不降的“不更衣”、“內(nèi)實”或“大便難”等情況。這時脈是遲的,遲是氣血運行緩慢的表現(xiàn),陽氣不足的寒證容易出現(xiàn)。此時有汗出,如果確實是陽氣虛的汗出,那就是陽虛到不能固攝肌表的程度,病人必然會有惡寒怕冷的感覺。但此時雖汗出而不惡寒,說明不是陽氣虛。 那么為什么會脈遲呢?一定是有某種阻滯因素讓氣血運行不暢。這時還伴有身重、短氣、腹?jié)M、喘促,全是氣機不暢,且不能下降的表現(xiàn)。僅看這些癥狀,還有點像水氣彌漫周身運行不暢的表現(xiàn)。事實上,一身氣機不暢時水液肯定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暢,但這種整體的狀態(tài)并不一定是導致當前脈證的主要因素。此時病人還“有潮熱”,就是體溫很快就升到高熱。 既汗出,又有高熱,即便之前有一定程度的外層氣津不利,也隨高熱汗出得以解除了,所以說“外欲解”。由此可知前述脈證不是由水氣郁滯而來。那么這個“潮熱”和周身的氣機不降,只能是胃家有實邪阻滯,故“可攻里”。此時如果病人有手足心不停地出汗,說明腸內(nèi)已經(jīng)形成了干硬而難以滋潤排出的燥屎。因為四末是人體的最外端,只有內(nèi)在的陽氣毫無通降之路,郁滯到了最高的級別,才會逼迫津液到達最遠的部位。這時才能用大承氣湯攻下燥屎,承順胃氣。 如果病人還有點惡寒的感覺,說明外在的氣機還有不暢,陽氣不是完全郁在內(nèi)部,他的發(fā)熱也達不到如潮洶涌的程度,這是不可以用承氣湯的。如果僅以腹部嚴重的滿悶不舒為主,沒有潮熱和手足不斷地出汗,只能用小承氣湯來通降一下胃氣,只要胃氣降下去就行,不要讓病人出現(xiàn)很厲害的腹瀉,以免損傷胃氣。 本條重點討論了可下之證的辨識要點。因燥屎而導致的火熱內(nèi)郁是使用大承氣湯的內(nèi)在依據(jù),“潮熱”和“手足濈然汗”是辨識大承氣湯證的重要標識。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黃,《本經(jīng)》言其“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別錄》謂其能“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jié)熱,心腹脹滿。”以其“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之功效,為通降胃家之最勝要藥。 厚樸,《本經(jīng)》言其“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薄秳e錄》謂其能:“主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治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逆不止?!?span>為下氣除脹滿之要藥。 枳實,《本經(jīng)》言其“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jié),止痢,長肌肉,利五臟?!薄秳e錄》謂其能“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jié)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亦為下消痞除滿之要藥,與厚樸同用,擅能通降胃家氣滯。 芒硝,《本經(jīng)》言其“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府積聚、結(jié)固、留癖?!薄秳e錄》謂其能“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jié)搏,通經(jīng)脈……推陳致新?!?span>為軟堅散結(jié)、攻逐實邪積聚之要藥。 這四味藥都有功效突出、藥力強悍的特性,組合在一起且用量很大,使得全方具有極強的攻下力量。后面還有很多要用大承氣的條文,把相關(guān)的原文結(jié)合在一起理解,能明確辨識出病人具足了大承氣湯的內(nèi)在狀態(tài),才可以使用此方。 全方的煮法是先加入一斗水只煮厚樸、枳實二味藥。待水煮到只剩下五升時再下入大黃,再煮到藥汁剩二升時結(jié)束。濾出藥液,把芒硝化在藥汁中,再燒開沸一下,整個煎藥結(jié)束。最后剩下的這二升藥液分兩次喝。喝藥后有大便排出,則后面的藥就不要再喝。這種攻下的藥一般應(yīng)空腹喝,而不要在吃完飯不久就喝。 如果是病情危急,則不在所限,盡早煎好藥即可服用。如服完第一次藥并未大便,第二次藥一般應(yīng)在上次服藥后的4個小時后溫服。具體時間也要結(jié)合病人的吃飯時間。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氣湯大黃仍用四兩,但不用后下。雖然不強調(diào)后下,但看此方后注的煎法,其煎煮時間還沒有大承氣湯的用時長,所以其攻下之力并不弱。此方不用芒硝,可知病人沒有燥屎。大、小承氣的“大小之別”主要在厚樸上。大承氣湯用八兩,小承氣湯只用二兩。枳實用三枚,比大承氣湯少兩枚,還特別強調(diào)用“大者”。 枳實的功效特點是體積越小則其消痞、下氣功效越強;體積越大,則功效越緩。所以三枚大者在重量上可以與五枚上者相差無幾,但破氣通降的功效卻要緩和很多。并且小承氣湯每次只服六合,總的攝入量也小于大承氣湯。 整體而言,小承氣湯只有大黃的“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之功不遜于大承氣,整體的消痞除滿、通降氣機之攻,則比大承氣緩和了很多,故稱其為小。服法時間及注意事項與大承氣湯相同,都是要特別注意“中病即止”,只要大便得通,胃氣已降,就停藥。否則會降泄太過,傷人胃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