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天之道說不清楚,這里就用“拉弓射箭”這樣一件事來做一個比較,讓大家能夠形象化地感受天之道。中國文化,在層層譬喻下,根子就在天地人三端,天道是根,地代表著有形的天地萬物,人是感受與參贊天地的主體,人之德或者真心,或者叫覺性,又是作為一個人的根本。從這方面講,所有的譬喻又不僅僅是譬喻,人參與其中,就構(gòu)成了人參贊天地的實際踐行。 所有,“天之道”——“猶”——“張弓”。這個“猶”字,不僅僅是譬喻這一層,更是天之道在“張弓”里的實際體現(xiàn),人踐行之,便是“弓道”。在先秦,則是射禮,古六藝之一。 一個“猶”字,構(gòu)建了“張弓”與“天之道”的通路。中國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道。萬事萬物,事事物物皆有道。 “可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所以我們將,“各安其位,各行其是”,就是每個人安于其所從事之事,亦是行道之始,萬事萬物在道的層面沒有高下之分。在道的層面,君王與庶民皆是天之子。 這種各安其位,亦不是讓社會階級固化的理由。像印度那種四種性的固化方式,是不合天道的,天道是循環(huán)的,是流動的,生長化收藏,周流不息。各安其位,因為安其位,所以他的位不是變動不居的,也是流動的。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一個好的社會,它的流動性要好,堵住就容易出問題。這個流動的過程,也存在著過與不及的情況,無過無不及便是中道,便是合于天之道。 所以呢,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有生命的、流動的、合道的“中道文化”。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射高了的話調(diào)低一些,射低了的話,調(diào)高一些。在實際的射箭活動中,不斷地調(diào)整,調(diào)中。你看,挑水砍柴無非是道,到就在平常。而在我們整全的生命里,時時刻刻,事事物物都存在著中道,人因為其明覺之性,可以自如地調(diào)整自己,合于中道。而這個明覺之性啊,越放松,越無我,越是能夠發(fā)其用。 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一切以“中的”為準(zhǔn)。人呢,他要放空自己,要合于射之道,對于人而言,空掉自己,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就是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道理不是太簡單了嘛,損益之道哇,多了少一點,少了多一點,做到恰到好處。這就是天之道,是常理,并非一種理論,概念,就是在實踐中的做到。這里一個關(guān)鍵就是確定目標(biāo),目標(biāo)不對,所有都錯。中國士君子的目標(biāo)很明確,天下為公,為天下人謀幸福。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天之道,就是一種平衡,不會偏向于某種極端。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這是老子批判的人之道,也是老子那個當(dāng)下統(tǒng)治階級崇尚的統(tǒng)治之道,也就是貴族對庶民的剝削與壓迫,是一種不對等的,不平衡的統(tǒng)治之道。人之道,也就是人各自為私之道。我們當(dāng)今這個世界,法律基礎(chǔ)就是“人之道”,法律保護每一個人的各種權(quán)利,包括物權(quán)。這種保護,其實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并不沖突,因為“損有余而補不足”對個人而言是一種“自覺”行為,是人自覺之順道而為?!皳p有余而補不足”,也表現(xiàn)在體制上,我們可以觀察,一個好的體制,絕對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的,這不管是資本主義體制,還是社會主義體制。有沒有做到,那就兩說了。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就是效法天之道之人,是深刻理解天之道之人。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圣人里有為在于無為,在于放空自己,“空空如也”。他順道而為,順勢而為,及其成功,他也不會貪天之功。所以他不愿意被稱之為賢能,功成而弗居?!肮Τ缮硭欤熘馈?。近現(xiàn)代,馬列主義之所以能和中國的近代革命結(jié)合在一起,就在于我們有幾千年的公天下傳統(tǒng),兩者很自然地就有了結(jié)合的契機,經(jīng)歷一段艱難的融合過程,初步地走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當(dāng)前的傳統(tǒng)文化復(fù)興,正是這種融合從被動融合變成一種主動的融合。傳統(tǒng)文化的復(fù)興,正是逐漸找回我們文化的主體,把握好這個主動。 |
|
來自: 古典讀書治學(xué)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