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常常會問:“學校老師出的寫作題目都是孩子天天經歷的事,要他們寫的人也是所熟悉的,為什么孩子還是總是咬筆桿,覺得無話可寫呢?”其實,這涉及到的首要問題就是觀察能力的缺乏。能看到,能在心里想一想,能在思考以后記下來,這是需要通過一個綜合、持久的引導和練習才能養(yǎng)成的習慣。我們應該怎么引導自己的孩子,從小學會觀察的方法,從中體會到觀察的樂趣,并養(yǎng)成好的觀察的習慣呢? 不高深 但很必要 觀察并不是高深無比的事情,完全可以從孩子幼兒時期就開始引導練習,而所依托的就是那些孩子最喜歡的繪本。以下方法希望能讓家長朋友得到些許啟發(fā)。只要堅持引導,并結合孩子興趣不斷深入,以后孩子在寫話、寫日記、寫作文的時候,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素材涌上筆尖,落到紙上。那時候,你還愁什么呢? 尋找不同 讓看更有興趣 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事物,同一棵樹上的小樹葉,只要仔細觀察,你也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仍存在著細微的區(qū)別。孩子要了解這個世界,就必須學會通過觀察認識事物,并且發(fā)現(xiàn)事物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由此才能由淺入深地逐步實現(xiàn)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在《驢小弟變石頭》中,那塊草莓山的石頭隨著四季的變化,色彩也在變化。在陪伴孩子閱讀過程中,家長要不斷提醒孩子觀察事物的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它們的特點,并能通過觀察了解變化的原因,通過分析表達以加深對事物的印象。 小事觀起 觀察大要 每一個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從身邊的小事物開始的。孩子降臨這個世界以后,會發(fā)現(xiàn)每一件事物都是新奇有趣而未知的。下雨的時候,家長往往害怕孩子淋濕而匆忙進屋,但讀了《七彩下雨天》,可以在檐下或者窗前,靜靜地陪著孩子看看雨,聽聽雨,聞聞雨,甚至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樣,伸出手去摸摸雨。讓孩子知道“要從一點一滴的細小事物中認知,家長應充分利用孩子接觸周邊事物的每一個機會,讓他們逐步累積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 分類 不僅僅是分類 觀察事物的目的,是要把握事物的基本特點,并逐步實現(xiàn)對事物的分類。只有學會分類,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事物的特性和共性,逐漸形成自我的邏輯思維體系。在《田鼠阿佛》中有一只善于分類的田鼠,我們可以像阿佛一樣把色彩、把陽光、把詞語進行分類,分類意識是一種早期思維訓練。家長要有意識地啟發(fā)孩子學習對身邊的事物進行初步分類,一起排列組合相同類別的事物,讓他們在觀察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分類的練習。 從此到彼 逐漸累積 觀察,絕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用雙眼注視的過程。在觀察的同時,大腦會同時運轉,不斷搜索對該事物的相關信息,并且會形成對該事物的一些基礎判斷。比如,看到蘋果,我們會認為它香甜可口;看見辣椒,我們會認為它辛辣刺激。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繪本閱讀來建立一些他還無法切身體驗的事物的認知,家長可以在閱讀中,通過對孩子提問的方式,帶孩子一起對身邊的事物和書中的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斷。 以已之力 為己所用 通過觀察孩子們能對事物產生基本的認知,并對它們進行初步分類,形成自己的判斷。但我們最終希望孩子獲得的,是尋找、辨別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所以,在生活和閱讀中,家長都可以發(fā)揮出示范作用,在相應的情境中選擇自己需要的事物,并表達原因,同時訓練孩子對事物進行選擇的能力,比如他可以把書架上的繪本進行篩選,選出最喜愛的一部分,并說一下喜歡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孩子尋找到的自身所需要的信息。 共情讓人生有更多可能 我們在觀察的過程中,看到的并不是靜止的物體。用雙眼去看,用心去體會,其實身邊的事物都蘊含著深深的感情色彩。像《我的爸爸叫焦尼》、《獾的禮物》、《花婆婆》等都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人生歷練,閱讀中要啟發(fā)孩子通過觀察事物的表象,去感受和體會事物內在所蘊藏的情感色彩。家長可以與孩子展開討論,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以自己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 藍山繪本伴你閱讀路 藍山繪本閱讀寫作啟蒙課程中,將第一課設定為《晚安,月亮》,用一本孩子們很小就讀過的繪本,來體會觀察的重要性,通過隨后的一系列繪本,將觀察與收集、分類等寫作技能融合到一起,進行生動有趣的練習,在思維結構上讓孩子從寫作啟蒙起就了解“源頭”的重要性,習得通過觀察獲得“活水”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