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繪本中的地圖有一種特別的偏好,我以為地圖可以在閱讀中帶給孩子大局觀,對訓練其觀察、記憶和邏輯思考力有著非常好的作用,而且也是孩子非常樂于接受的一種方式,在深度閱讀和拓展訓練中,能很好地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專注力。 從《母雞蘿絲去散步》,到《小巫女去旅行》,再說到《甘伯伯去游河》,都通過圖畫能找到地圖,但在《我的爸爸叫焦尼》、《花婆婆》這一類看似與地圖毫不相干的情景故事中,也能從中找到地圖的蛛絲馬跡。這是藍山繪本閱讀課程中教習的一種方法。 其實繪本的地圖分三類,地圖作用最不可缺的是尋蹤類或者找尋類繪本,在其中地圖就是故事的時間線、發(fā)展線或者情節(jié)線,也是要想獲得故事結果的最重要依賴。但在藍山繪本的課程中,地圖是指的另外一層意思——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三類地圖中的后兩類: 第一類是故事背景或發(fā)生地的實景圖,比如:藍山繪本閱讀基礎課程系列中的《母雞蘿絲去散步》,其扉頁就是母雞蘿絲的一張散步地圖。當我們通過閱讀整本書后,再回到扉頁,通過這張地圖,就能讓孩子輕松地再回憶并講述母雞蘿絲在散步中與狐貍發(fā)生的一場又一場歡樂的意外。 在《和甘伯伯去游河》中,扉頁上那幅清淡的地圖可別忽視,當后面各種動物出現(xiàn)時,每個動物后面的背景其實與這幅扉頁圖畫有著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這些小秘密,都是作者的精心設計,也是經典繪本的精妙之處,藍山繪本在與孩子們的閱讀和學習中,一定不會錯過。 第二類地圖是來自另外一條途徑的,這條途徑是文字。讓孩子們通過閱讀文字來匯聚信息,通過理解故事來厘清脈絡,找到地圖并且表達出來,是藍山繪本閱讀表達課的訓練內容。在《我的爸爸叫焦尼》中,孩子們通過閱讀,可以自己動手畫出一幅狄姆與焦尼快樂一天的行程圖,推而廣之,我們還會和孩子們一起,從身邊最熟悉的小區(qū),最熟悉的珠江廣場,最熟悉的學校附近,或者開往成都的地鐵,畫一幅周末合家游玩圖。 在文字描述的地圖上,還有一類是成長地圖,特別是心靈的成長。藍山繪本用《花婆婆》帶給孩子一個人一生的回望,從繪本作文課程的訓練角度,我們其實可以讓每個孩子從自己白發(fā)蒼蒼的時候開始想像,回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時刻,感悟當下的幸福。 藍山繪本的原創(chuàng)課程,就是這樣,從4歲到10歲,給孩子系統(tǒng)的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閱讀寫作能力訓練,在熱愛這面旗幟下,把閱讀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通過方法,傳遞給每一個孩子,直達內心。 那么今天的藍山小問題來了:在繪本《和甘伯伯去游河》中,地圖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