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人所說的“媚”觀音,位于巴中城南一公里,名南龕石窟。巴中地處于秦嶺以南、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一條翻越崇山峻嶺的“米倉古道”連接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北方中心,所以能開蜀地石刻造像風氣之先;戰(zhàn)亂和政權(quán)更迭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佛陀傳播的步伐。 ![]() 我其實是沒有抱有太大的希望,我看過的大多石刻造像,雖然有幸躲過了紛爭亂世,卻沒有能逃過那場焚心煮骨的文化大革命。南龕石窟的保存完整首先讓我驚訝!不可能吧?我用疑惑的眼神詢問漂亮的女孩講解員。 ![]() 她指著山崖中間最大的一尊像,告訴說,大佛右臉有一塊顏色與周圍不大一致,是后來修補上去的,文革剛開始時,有造反派仰望對準大佛頭部開槍,結(jié)果被反彈回來的子彈打死,因果報應在民間迅速傳播,沒有人再敢來動邪念,南龕佛像得以保全。開懷大笑的我們頓覺神清氣爽。
60號龕就是“媚”觀音的典型代表。巴中石窟所塑造的人物有明顯的唐代風格,面部豐滿,身軀魁偉,菩薩雍容華貴,體態(tài)豐圓、櫻桃小嘴、腰枝微扭、“媚”態(tài)十足。
![]() 83號龕內(nèi),主佛一身雙頭。據(jù)說古代有二貧者各欲請畫師畫一尊佛像,但資財不夠,畫師被其虔誠感動,給他們畫了一尊雙頭佛像,成為同心同德,團結(jié)祥瑞的象征。敦煌有壁畫,麥積山是泥塑,唯有巴中南龕是石刻。
巴中有位晚清秀才劉健公,別名劉乾三,自號“中一山人”。平生以書法著稱,客居重慶期間享有山城書法家盛名,青城山也有其墨跡。 他在86高齡的1956年,采用象形寫法,巧妙地將“龍虎”二字以上下結(jié)構(gòu)的方式融合成了意義完全相反的“和平”,展現(xiàn)了深厚的書法功底,借南龕福地書寫“和平”,也表達了希望菩薩能夠福佑蒼生永享太平的美好愿望。 一方碑刻記錄了巴中刺史嚴武重建南龕寺廟屋宇,并向皇帝——唐肅宗奏求寺名的過程。
唐肅宗審批賜名的“光福寺”。
據(jù)記載,巴中石窟始于隋,盛于唐,經(jīng)歷代增鐫,逐漸形成今天斑斕玲瓏、櫛比相連的石窟群。 南龕造像內(nèi)容豐富,保存十分完好,各種佛像精巧玲瓏,姿態(tài)各異,氣質(zhì)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thank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