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譯文]軍隊出動要按軍紀(jì),不順軍紀(jì)行事兇。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譯文]軍隊出動要按軍紀(jì),破壞軍紀(jì)兇。 [辨證]師卦的初六來自于復(fù)卦的六二(復(fù)六二下到初位),向下推移了一位,故言“出”。 下卦成坎,坎為水,水平故可為法、為律。 在師卦,故言“師出以律”。 律是法律。 取義是說,行軍打仗要有嚴(yán)明的軍紀(jì)軍法。 “否臧”,象辭解釋為“失律”,就是不按軍紀(jì)軍法行事。 《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國的知莊子曾用這句爻辭分析過勝負(fù)。 在晉與楚的邲之戰(zhàn)中,晉軍副帥先穀剛愎自用,不聽命令。 知莊子說: “此師殆哉! 《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兇。' 執(zhí)事順成為臧,逆為否。 眾散為弱,川塞為澤。 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 否臧,且律竭也。盈而 川竭.夭而不整,所以兇也。 不行之謂臨,有帥而不從,臨孰勝焉。此之謂矣。 果遇必敗,彘子尸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先穀領(lǐng)的這支軍隊危險了。 《周易》里說過,在師卦初爻爻動變?yōu)榕R卦(師初六爻動,柔變剛,為臨)。 爻辭說:“師出以律,否臧兇?!?/p> 部下聽從指揮把事辦成是臧,背逆命令就是否。 師卦是眾,變成臨卦后,師象消失,如同是師眾消散變成弱小。 下卦原為坎,坎為川,變成兌,兌為澤,是大川被堵寨變成沼澤。 軍隊有法度紀(jì)律,是要讓部下聽從命令,進(jìn)退合于主帥一己的心意,故稱作律。 否臧,軍紀(jì)將喪失殆盡,由盈滿變得大川枯竭,夭折而不能整齊劃一,所以兇阿。來到停住不行走才叫臨,有將帥的指揮不聽,有令不能行,還有比臨更糟的嗎?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真的遇上敵軍,肯定會失敗,先穀要主受其禍。 即使免于戰(zhàn)死,回國也一定會有大的災(zāi)殃。 《左傳》的這段話,還是把“否臧”講成有令不行。 其中“否臧,且律竭也”,指出否臧是軍紀(jì)喪失殆盡。 分開講,“執(zhí)事順成為臧,逆為否" ,臧是順,否是逆。 從詞義上直接分析,臧是善,否是不,否臧就是不善,引申為逆而不順。 這與象辭“失律"的講法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