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論語》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讀者解一半;現(xiàn)在解一半,將來解一半。 學而第一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習”,即按時復習。那時候沒有《課時練》可做,所以“習”應該作“復習”講,就是把老師講過的東西回憶一下,鞏固一下。 《國語》:“士朝受業(yè),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后即安。”學生清早要接受老師布置的任務,先自己預習、背誦,白天再聽老師講解,傍晚復習、回顧,夜晚反省自己這一天有無過錯,直到?jīng)]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然后才休息。 “朋”,古人把同學、同事、同僚等同輩人叫“朋”“友”或“朋友”。 求學而能按時復習,溫故而知新,是一件高興(獨處的喜悅)的事;有朋友來,是一件快樂(社交的快樂)的事;別人(可能是來的這位朋友,也可能是家里的人)不了解、不理解(我的新發(fā)現(xiàn)、新收獲,我的理想,我的志向,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好學,我的朋友),我也不生氣,我不跟他們一般見識,這才是君子應有的肚量。 孔子說的君子、小人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身份,一種是道德。貴族和有地位的人是君子,奴隸和沒地位的人是小人;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是小人。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歟)!” 有子,名若,字子有,是孔門三期生。有若不但人老實,道德好,老師喜歡,還長得酷似孔子。這個“酷似”有意思。 “孝弟”是古代家庭倫理的核心概念?!靶ⅰ笔亲邮赂福暗埽ㄣ笔堑苁滦?。 孝,本義是盡心奉養(yǎng)并尊敬父母。 “兄”是哥哥,特指大哥,是爸爸的合法繼承人,是未來的大家長。當?shù)艿艿?,要尊重哥哥,特別是大哥,這叫弟(悌)。 “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基本含義是“愛人”。簡單講,就是把人當人,首先是把自己當人,其次是把別人當人。在人上,不要忘了把別人當人;在人下,不要忘了把自己當人。 一個在家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參加工作后卻總是頂撞領導,這是很少見的。順從領導,卻又惹是生非,這樣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做人、做事善于從根本入手,根本抓住了,也就算入“儒門”了?!靶ⅰ焙汀般本褪恰叭剩ǖ溃钡母荆肴肴彘T行仁道,就必須要從孝悌做起。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span> 巧言令色的人最不講“仁”。 言是言語。“巧言”是巧舌如簧、能說會道、善于用言辭討別人喜歡,所謂“佞”也。 色是臉色。古人稱“臉色”叫“顏色”,現(xiàn)在仍有“給你點顏色瞧瞧”的說法。 “令色”是擠眉弄眼,打躬作揖,很會調動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 巧言令色的人是擅長拍馬逢迎的人,是善于見風使舵的人,他們逐利而為,不講“義”和“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參,字子輿,是有名的道德先生。 “省”是反省?!吧怼敝缸约?。 道德有高尚道德,有一般道德,還有作為底線的起碼要求。高尚道德,常人做不到,或很難做到,做到了令人佩服,做不到也無可指責。一般道德、起碼的底線,更具現(xiàn)實意義。 這里講的這三條,都不是太高的要求。 “忠”,就是替人謀劃要真心真意、實心實意,不糊弄人,不亂出主意。 “信”,就是說話算話,恪守諾言,講信用,不亂許愿,做不到的事不拍胸脯、不打包票。 “傳不習”,就是聽老師講了,但是回去不復習。不復習,不鞏固,沒有掌握,沒有吸收,把老師講的又還給了老師,這等于是糊弄老師,不尊重老師的勞動,對老師的大不敬。 1.5 子曰:“道(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道,導也,領導的意思。千乘之國,有一千輛戰(zhàn)車的國家。有上千輛戰(zhàn)車,在春秋時期就可以算是一個大國了。 古書中的“人”有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分,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狹義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階層的人。“民”指下層大眾,也叫“百姓”。最后兩句,“人”和“民”相對,用的是狹義的“人”,指士大夫以上階層的人。 領導一個大國,必須做到:敬業(yè),誠信,節(jié)約,愛才,懂時善使(指派老百姓干活兒要掌握好時節(jié),不能耽誤了他們的本業(yè))。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人)。行有余力,則以學文?!?/span> 弟子,指同鄉(xiāng)的子弟、門生或學生。 “眾”和“人”相對,眾是指百姓,人是指士人,“德”重于“才”。 行,動詞,行事、為人,指踐行道德。古人并不看重一個人說什么,寫什么,而更看重他怎么做。學習《論語》,關鍵不是背原文,也不是準確地注解,而是學以致用,改進自身,提升自己,完善自我。 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別是與禮樂有關的人文學術。德道是質,禮樂是文,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提高道德修養(yǎng),不當壞蛋;提高文化修養(yǎng),不當笨蛋。 凡是我教導出來的人,父母在跟前要孝敬父母,父母不在跟前要尊重兄長,做到謹言謹行、誠實守信,體恤眾生而親近有德行的人。先踐行道德,然后學習禮樂。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span> 子夏是卜商的字,孔門三期生,“孔門十哲”之一,長于文學。 “賢賢易色”,第二個“賢”是名詞,跟后面的“父母”“君”“朋友”同位,是賢人的意思。前一個“賢”是動詞,跟后面的“事”“交”同位,即尊重、推崇的意思。 “色”指臉色,也就是面部表情?!耙住本褪歉膿Q、變更。“易色”就是指面對賢人要肅然起敬。 尊賢重能,見到賢能的人應該肅然起敬,這是第一;服侍父母盡心盡力,這是第二;對待君主忠心耿耿,關鍵時候能擋槍子,這是第三;與朋友交往說話算話,這是第四。能做到這四點的人,雖然他不一定上過學,不一定有多高的學歷,但我一定要說他已經(jīng)掌握了學問的真諦。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span> “重”是“老成持重”的“重”,是“穩(wěn)重”的“重”,跟“輕浮”和“虛飄”相反。 君子儀態(tài)必須端重,做事必須穩(wěn)重,要不就失了威嚴。做學問必須靜得下心,沉得下身,坐得住,否則也學不到家。做人行事以忠信為本,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直面過錯,勇于改正。 “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不難理解,但孔圣人怎么能這樣說? 他就這樣說了,怎么的吧?什么意思?他沒有多做解釋,你愿意怎么理解都行。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這樣說的也沒有記載,單聽這一句很可能有斷章取義的嫌疑。 《呂氏春秋·觀世》: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蔽┵t者必與賢于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也。 并不是說不可以與不如己的人交往,但是不能把他們當作“朋友”一樣推心置腹。他們的眼界寬度、思想深度、修為境界都不如你,你跟他們說的他們理解不了,他們跟你說的你又看不上,交往可以,但交心不行。這就像職業(yè)棋手下棋,你只有跟比你強的棋手過招才能提高棋藝。如果總是陪業(yè)余棋手下,下著下著你自己都成業(yè)余的了。 “無友不如己者”是不是就交不到朋友了?你只跟比你強的人交朋友,比你強的人又都不跟你交朋友。不是這樣的,孔子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莻€人可能這方面不如你,但另一方面比你強,這也是可以做朋友的,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嘛!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睅熐胰绱?,何況友乎?!安蝗缂赫摺保鬃拥囊馑际悄莻€人各方面都不如你,你還跟他交往個什么勁?!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民德歸厚”是目的,就是百姓的道德重歸于忠厚。 為什么說“重歸”?意思是向前學習,向先輩們學習。那時候人們的道德都是忠厚的,這就是“追遠”。 “慎終”和“追遠”都是方法、途徑。如果照字面意思解釋,前者是“葬之以禮”,后者是“祭之以禮”,有點狹隘?!吧鹘K”可以理解為“尊重生命”“生命至上”;“追遠”可以理解為追慕先賢,見賢思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