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3-23 by 壹心理優(yōu)秀答主們![]() 青春期孩子情緒變化,為何現在這么不理解人的?
你好呀,題主。 很多家長在孩子青春期時都會經歷“頭疼”。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1.3--3歲,很多家長可能都沒有在意,就是孩子幼時說“不”的時候。 此次回答沒有任何指責題主的意思,因為題主從父母、從權威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題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動,而孩子不情愿甚至是相反的意思來,所以題主覺得孩子不理解人。
題主,孩子在青春期時的叛逆是一場走向獨立自主的戰(zhàn)爭,假如說,題主看不到這個部分,假如說題主不接受這個部分,而去和孩子正面戰(zhàn)爭,即使表面上題主贏了,最后可能也會輸的很慘。 孩子這個時候特別叛逆,很有可能是在第一個叛逆期時沒有完成任務,所以到了青春期就繼續(xù)來執(zhí)行這個任務。 而孩子每一次的叛逆,每一次的情緒變化,都隱藏著一個很積極的動力,題主或許可以嘗試著找到這部分積極的動力。
題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距離,有的人隔著一米,都會緊張甚至覺得窒息,有的人粘著別人也不覺得有什么問題。 心理距離過遠的人,常常是因為小時候有過被拋棄的體驗,比如說:媽媽或爸爸把他交給別人帶著,或者說媽媽或爸爸比較嚴厲等等。 所以,他們有很強的心理防御,不希望別人親近。 題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需要自己的獨立空間,比如說他自己的房間,這個房間他自己說了算,任何人進入房間都要經過他的允許。這樣孩子才會發(fā)現他其實是個“自由的人”。 題主,如果孩子在家里面,沒有一塊安全的私密的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那么他的精神會一直緊繃著,因為他必須要時刻防范有人闖進來。 走向成熟,走向情緒穩(wěn)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這個過程就是需要向家長、向權威說“不”。
您好!看到您的述說, 就能想象到您是一位既要忙于自己的工作,又想照顧好家庭的好媽媽。但是要想把兩者都兼顧好,真心不容易,很辛苦。而且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面對沖突,您也做了不少努力和調整,孩子的情緒才能改善了許多。想到這位媽媽多方面的付出和心里的煎熬,真想抱抱這位不容易且堅強的的媽媽! 我們女性在努力照顧家人的時候,常常也忘了自己也需要照顧,我們不是超人,我們也需要別人的關心和理解。所以,當一個快要成年的孩子的情緒來得突然或奇怪時,我們自然就會覺得難以理解,甚至覺得他長這么大了,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們呢? 再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還就是一個孩子。一個高三的孩子,學習壓力可想而知。在這種高強壓的氛圍下,孩子的狀態(tài)自然也是繃得緊緊的。外界任何的一絲風吹草動,在我們看來極平常不過,但是或許在孩子那可能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那晚,孩子期待了媽媽送來可口的飯菜,但是沒有等到;回家后房間也要和爸爸分享,雖然媽媽等到孩子回來和孩子說通了,但這些都是既成事實,孩子只能去接受的事實。您說和孩子說通了,這是孩子體諒你晚上開會沒能給他送飯,也是體諒你晚上有網絡咨詢, 讓爸爸和他一起睡他的房間。 孩子一方面體諒你,但是他自己內心的感受呢? 孩子沒有說出來, 我們也沒有看到。所以他會情緒不好,加上平日積累的其他種種的壓力,孩子在房間哭了,他也需要釋放自己的壓力和不良情緒。 我們經常會說希望別人看見我們,理解我們。同樣,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需要被看見,被理解,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在處于快速成長裂變的過程,身體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心理的成長速度, 這些外在和內心的變化,孩子自己也無法完全認清和適應,內心的沖突常常會莫名地冒出來。 這時候, 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做一個情緒的容器,穩(wěn)穩(wěn)地裝下孩子的或許是突如其來的喜怒哀樂。這個容器,是平和的,穩(wěn)定的,溫暖的,包容的。孩子在這樣的容器里,他的情緒就有了發(fā)泄的出口,能夠充分從容地做他自己。 面對孩子當下的情緒,媽媽請先整理好自己的心緒,平緩自己的心情。在平靜的心情下再去思考孩子是真的不懂事嗎? 還是另有其他的原因。或是可以另找機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和孩子聊聊天。 或許媽媽的疑惑在不知不覺中就找到了答案,親子關系也會得到提升。
作為一個青春期男孩的母親,并且孩子已經高三,面臨著高考的壓力。相信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現階段面臨的壓力都非常大。壓力帶來了情緒的變化,此時再溝通不暢,導致的自然就是爭吵或者冷戰(zhàn)。
題主你好,我很想抱抱你。 我體會到你的辛苦,你形容自己不是超人,你也會有累的時候,盡管你很想面面俱到地做好一個媽媽,但總有疏漏和辦不到的時候,在這種時候你就特別希望孩子能理解你。 你的遭遇我很有同感,當然我兒子還小,他的需求還比較單一,但也有時候很讓人頭大,比如,我們給他盛了一碗粥,我們抬給他之前已經吹過,但是大人對溫度的敏感度和孩子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覺得可以吃了他就嫌燙,嘗了一口被燙了舌頭就哇哇大叫,怪我們怎么不給他吹好。我也很慌張,連忙安慰他,結果他鬧得更厲害,我就說“那你也可以自己吹吹啊?!彼犃司筒霍[了,然后自己舀起一勺吹吹再吃。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什么呢?親子溝通時是有關雙方的事情,一方面是你在孩子埋怨你的時候心情是怎么樣的,冒出來的念頭是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孩子的抱怨里面隱含了什么,他的需求是什么? 先來說你,看得出來,平時你對兒子照顧得很好,給他自己的空間(他有一個房間,因為你要咨詢,他爸爸要去他房間睡),給他送飯,還體諒他的情緒(說通了,但他在房間哭讓你擔心),你很希望能做一個“好媽媽”,你希望得到兒子的肯定,也希望他在你面前能是快樂而滿足的。所以偶爾有疏忽的時候,你一方面覺得很累,恐怕另一方面還有內疚和自責。 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媽媽也總會有累的時候,媽媽也有工作,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接受有時候就是做不到,就是會犯錯。就算我們偶爾做不到讓別人滿意,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可以獲得別人的愛和體諒。 接下來再說你兒子,你老公接他回來他異常憤怒,可能因為在路上你老公跟他說了要去他房間睡的事情,突破了平時的慣例,然后他可能不能像平時一樣想干嘛干嘛,跟爸爸共處一室可能沒那么自在,諸多原因讓他心情不好。然后你老公要去他房間睡是因你而起,所以他會把火發(fā)在你身上。 給他送飯因為開會耽誤了,他也很生氣,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你兒子喜歡你送飯,他很享受平時的這么一個時刻,可能送飯時你們會聊聊天,會帶他喜歡吃的,會讓他感到被照顧被惦記,沒人給他送飯他跟同學對比會感到自己沒人管,很孤獨也很餓。 其實說下來,你兒子生氣是想表達“媽媽,我還是喜歡你給我送飯照顧我,我很享受被你尊重給我獨立的空間”,只是他采取了說反話的方式來表達,而兒子的氣話在你聽來又像是對你的責備,你聽在心里的感覺就是“你怎么只顧著自己開會、咨詢,都疏忽了對我的照顧,你不是個好媽媽”當然這只是猜測,你可以自己回想被兒子埋怨時你的感受。 那么以后遇到這樣的情況要怎么處理呢? 首先,你需要梳理你的情緒,被兒子埋怨你浮現出的念頭是我要讓兒子天天時時滿意才能證明我是個好媽媽呢,還是我不能有自己的空間、時間呢?然后把這些感受換成,我就是有疏忽的時候,但我還是個好媽媽;或者是我和兒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事,我也有我的事,我在成為媽媽之前首先是我。 這樣思考了以后,是不是壓在心上的石頭會卸下一些呢? 其次,激發(fā)出孩子自己的能動性,他說你沒給他送飯,你可以坦言是因為開會忘了給他事先打個電話告知,但也可以明確地告訴他“以后,媽媽如果沒給你送飯,你可以和同學約著一起去外面吃,媽媽也有自己的事情。而你也長大了,會照顧自己,說不定你偶爾也想換換口味,總吃媽媽做的菜也會膩的呀”試著這樣和孩子說,讓他意識到自己也可以為自己負責,而不是什么事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偶爾的不管孩子說不定能讓他懂得平時有你照顧是多么的難得,說不定他也能慢慢體諒你的辛苦。 愿你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融洽。
請允許我在心里抱一抱你!能夠感受到你對孩子的關愛,和關愛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無力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