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們繼續(xù)講解漢字,和大家一起探尋筆畫間的邏輯,化繁為簡,領略漢字之美。這一節(jié)我們學習“吾”字。
“吾”有從單五和雙五兩種繁簡不同的寫法,春秋以前多作繁式,雙五作上下排列。秦漢后,多寫作簡式。“五”本寫作 人主要通過與他人交錯互動認知自我,于是“吾”就被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我、我們。 在古代,使用最多的第一人稱是“吾”。后來漸漸被“我”替代?,F(xiàn)代漢語基本不再用“吾”做第一人稱。在古代,“吾”和“我”有語法上的區(qū)別,吾不用于動詞后作賓語。 那么,為什么古人用“吾”做第一人稱? 這是因為“吾”揭示了人們認知自我的最主要途徑:通過語言與人交流。 人的自我意識、自我認知從嬰兒誕生開始就逐漸形成發(fā)展。 而與身邊的人進行言語交流是推動自我認知發(fā)展最主要的動力。 嬰兒通過母語學習,掌握了“人”的交流方法,并且認識身邊的“人”。 從而建立“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意識。 繼而通過語言交流進行人類特有的高級學習 ——獲取、吸收并發(fā)展包括自我認知在內(nèi)的各種人類社會的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與他人互動的語言交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是通過與他人的語言交流,我們才形成作為人的自我意識。 因此,古人用“吾”——“交錯互動”加“張嘴說話”, 這個表示“使用語言與人交流”使人獲得自我認知的字作為第一人稱代詞。 正因為“通過語言與人交流”如此重要,所以當“吾”被用來表示“我”,“交談”的原始意義消失后, 人們加“口”造“唔(wú)”代替。“唔”后轉(zhuǎn)變成語氣詞(多見于方言)。 又加“曰”(說)另造“晤(wù)”。“晤”在使用中側(cè)重“會面”的意義。 最后加“言”另造“語”表示“交談”。 在漢語里“言”和“語”都表示話語。 但“言”和“語”有明顯的區(qū)別。 許慎概括為“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意思是:自我陳述是“言”,與別人交談是“語”。 這正與“吾”字“交談”的原始意義相符。 正常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通過語言與人交流,從而獲得自我認知,認識世界。 并且通過對自我的認知和對世界的了解塑造自我 ——這是古人用“吾”做第一人稱代詞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缺乏與人交流,會如何呢?? 20世紀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狼孩”案例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常在晚上見到兩個用四肢走路“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只大狼后面出沒于附近森林。 后來人們打死了那三只大狼,在狼窩里發(fā)現(xiàn)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大的年約七 八歲,小的約兩歲。 這兩個小女孩被人們送到孤兒院去撫養(yǎng)。 第二年小女孩就死了,大女孩一直活到 1929年。 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狼孩”事件。 狼孩剛被發(fā)現(xiàn)時生活習性與狼完全一樣: 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活動;怕火、怕光、怕水; 只知道餓了就找吃的,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 不用手拿,而放在地上用牙齒撕咬; 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頸長嚎。 大女孩經(jīng)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單詞,勉強地學幾句話。 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 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3、4歲的孩子。 至20世紀50年代末 ,科學上已知有30個小孩是在野地里長大的, 其中20個為猛獸所撫育:5個是熊、1個是豹、14個是狼。 通過狼孩們的案例我們發(fā)現(xiàn): 人類的知識與才能不是天生的,直立行走和語言也并非人的本能。 所有這些都是后天習得。 從小脫離人類社會環(huán)境,缺乏與人交流的幼童, 就不會產(chǎn)生人腦普遍具有的功能, 也不可能產(chǎn)生與語言相聯(lián)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 無法獲得“我是人”的自我認知。 由什么物種撫養(yǎng)大,與什么物種交流就產(chǎn)生“我是什么”的認知。 可見,正常人之所以人為自己是人,獲得正常的知我認知, 不是因為我們的先天基因, 而是因為我們在成長過程在中通過人類特有的語言和身邊的人廣泛地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從人類的角度認識知我,了解世界。 進而通過所認識的自我和所了解的世界塑造自我。 所以,從嬰兒誕生開始,和什么物種(人,還是動物)在一起長大, 決定了嬰兒成長為怎么樣的物種。 和怎么樣的人一起長大,決定了孩子將會把自己塑造成怎么樣的人。 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孟子的母親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規(guī)律。 為了讓兒子成長得更好,在孟子年幼的時候?qū)⒓矣赡沟嘏园岬绞袌雠?,最后搬到學宮旁。 孟子住在墓地旁邊的時候,經(jīng)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 住在市場旁邊的時候,學會了買賣和屠宰的言行; 住在學宮旁邊的時候則模仿學士們彬彬有禮的舉止與孜孜不倦的求學心態(tài)。 最終孟母定居學宮旁,孟子也由此開啟了求學之路。 孟母三遷故事中,把孟子培養(yǎng)成“亞圣”的主要因素并非孟母第三次搬遷后的生活環(huán)境,而是孟母本人。 否則,她的鄰居中為什么沒有 “張子”、“李子”而只有她的兒子成了“孟子”呢? 正是因為孟母本身是一個有崇高追求的母親。 孟母的追求通過她的言行讓孟子吸收成他的品格, 并以此為基礎塑造了自己。最終成為與孔子并稱“孔孟”的“亞圣”。 古人常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這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等成人教育者是兒童最重要的交流對象。 兒童自我認知主要通過與家長和老師交流獲得。 孩子總是依據(jù)最交往最親密的人塑造自己。 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孩子的狀態(tài)往往就是父母心理狀態(tài)的縮影。 所以,孔子提出:“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第一》)。 意思是不要結(jié)交上進之心比自己弱的人。 孔子認為人當積極進取,時刻懷有熱切上進之心。 要結(jié)交心志堅毅、日進不歇的朋友。這樣才能相互勉勵,相互促進,以友輔仁。 即便交往的人才學不高,也無時不受其奮發(fā)上進精神鞭策。 通過和這些人的交往,感受他們“上進之心”。 使自己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塑造一個學而不厭,不斷發(fā)展提高的自我。 如果與心衰氣乏、暮氣沉沉的人為朋,難免沾染懈怠陋習,有害無益。 即使這些人才高八斗,在交往中能讓我們增長知識,略得小道, 也難免被它們丟卻進取精神的狀態(tài)影響,減損自身的上進之心。 這是與人交往的大忌。 可見,“無友不如己者”“如”與“不如”并不在德才高下, 而在心態(tài)積極與否。 孔子這句話是提示我們要和積極的人交往,從而使自己更積極向上。 今天,我們分享“吾”字,從“吾”字意義發(fā)展分析古人用“吾”做第一人稱代詞的原因。挖掘古人凝聚在“吾”字里關于自我認知的智慧。希望能給大家以啟迪: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如何更好地塑造孩子。 好,這一節(jié)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 |
|